从新发展阶段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21-12-03张艳娥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如何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仍然是一个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指明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变化和面临的新课题,在时限分期、目标任务、前进方向等方面丰富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赋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内涵特点和新的实践要求。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提出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等重大观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极为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全局性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5-0022-08
“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重大论断的提出,极大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前进方向、历经时段、发展特征等方面的新内涵,明确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新要求,为我们准确认识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初级阶段理论内涵的新拓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期与时限的理论明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起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经由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探索,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得以系统阐述、形成体系。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以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明了其理论地位。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基本特征、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出系统概括,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坚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的基本判断,在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战略、发展理念等问题上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八大在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系统图景中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2〕。在以往强调初级阶段长期不变的判断上,开始更加强调其“不断变化”的特点,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有了“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双重要求。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历史方位的变与不变、国情矛盾的转变、“美好生活”的任务升级以及“两步骤”全面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
可以说,以党的十八大为分水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状态呈现前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半程、初时代,这一时期初级阶段理论主要在明确其性质、特征、判断标准等基础性理论问题,在理论上尤其强调其长期性、稳定性;党的十八大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和历史性变化的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变化的方面就需要在理论上及时关注,“变”与“不变”的統一具有了全局性方法论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阶段分期问题就由早期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变成一个比较迫切的理论问题。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的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创新之后,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跨度、阶段分期问题的认识更成当务之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新发展阶段”的相关论述在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系统的回答。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3〕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这一表述揭示初级阶段内部的阶段性变化,指明了初级阶段进入一个区别于早期欠发展、短缺经济阶段,进入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发展起来”后的新历史阶段。①新发展阶段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战决胜、完美收官的阶段,新发展阶段任务目标的完成之时,也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终结之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任务的理论确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共识。从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央文件来看,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至少要一百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讲到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时再次重申至少要经历一百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根本上是由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落后历史起点和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一认识在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初级阶段理论时就已经明确,此后不断完善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收官和初级阶段完成的蓝图被勾勒出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蓝图进行了更清晰完整的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5〕的新发展阶段,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新发展阶段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立足新发展阶段历史方位,我们能更集中完整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总任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进方向的理论澄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上是属于共产主义理论链条中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提出的,是对共产主义建设发展阶段问题在特定国情基础上所做的创新性思考。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一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状态,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心任务是摆脱这种不发达状态,实现初级阶段的决战决胜、完美收官。这就提出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新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半程、新阶段,我们需要提前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如何”的相关理论问题。新发展阶段既应体现“初级阶段后半段”的特征,更应在全局工作中彰显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共产主义方向,这既是不忘初心使命的内在本意,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7〕,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种表述在党的历次全会中还是第一次,是对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价值和共产主义方向的集中呈现。新发展阶段相比前半程阶段而言,其深层特质就是社会主义本质在这一阶段应得到更充分彰显,生产力的发展趋向、生产关系的作用效果与生产的目的价值应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内在统一。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全面准确、与时俱进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不能仅强调“初级阶段”而避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果离开最高纲领追求,片面强调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极其有害的。①我们必须立足人民群众中最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立场,以实现和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方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同时要考虑到将来如何与更高的发展阶段实现历史性衔接问题。
二、站到了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初级阶段发展特征的新表现
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是经过几十年接续奋斗、站到新历史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一方面,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基本政治判断,将新发展阶段内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来加以把握。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抓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全面理解“站到新的起点上”重大判断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
(一)新发展阶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动力
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顺利收官,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民生活等综合国力水平跃上了新台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工业生产能力、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等指标上排名世界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我们拥有了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一些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高端品牌需要创立,一些关键技术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需要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在芯片、软件和航空发动机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的现代化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问题仍然没有整体化解,而且近年来又出现了区域板块的分化重组、全国人口跨区域转移速度加快、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等新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新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虽有强烈共识,但目前我国能源体系仍然高度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按时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很大压力。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理解,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立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而提出来的,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我国在新阶段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问题。新发展阶段要做到从根本宗旨、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等层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要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考虑共同富裕的需要和可能;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格局,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让新发展理念更充分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落实落地;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在全局高度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二)新发展阶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在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任务和发展战略时,始终都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最重要衡量指标。本着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制定了由温饱到实现小康、由小康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规划。伴随“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向共同富裕社会的任务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单凭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带来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社会的实现还需要各项政策的推动和体制机制的保障。在新发展阶段,我们不能消极等待,要在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上更加积极有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作的两阶段战略安排,重点突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而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8〕新发展阶段以“十四五规劃”开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全程,这个阶段就是以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为直接目标的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发展取得新成效,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要迈出新步伐,化解制约美好富裕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民生福祉要达到新水平,更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治理效能要得到新的提升,要围绕全面保障共同富裕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三)新发展阶段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路径选择
整体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新要求,需要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重大判断正是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历史趋势所作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加入国际大循环,在前一个阶段通过努力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市场和资源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全球化的秩序规则之争加剧,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我们有必要主动改变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格局,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通过国内国际的市场联通、资源互补、良性互动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开放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是综合考虑我国在新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和发展条件变化所确定的中长期战略方针,绝非单纯缓解现实状况的权宜之计。
从更深层面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中国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一种全新思考。后发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共性困境是要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并通过全球化来实现自身现代化。中国是以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模式走出这一困境的,在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互动关系中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面对外部封锁,中国通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建构立国之本,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后进大国的中国从此具有了最根本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为未来加入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赢得了出场资格,为解决上述现代化难题创造了主体条件,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条件。”〔9〕改革开放后,面对世界格局变化,中国做出全面开放发展战略,通过体制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兼容世界经济发展之长,获得高速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内外互动发展上进入新的阶段。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在融入世界市场与保持发展自主性之间的达到综合平衡,其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们要注意防范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将新格局看作是变相闭关锁国;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将“国内大循环”狭隘割裂等同于画地为牢,地方小循环等。要在战略全局高度认识和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10〕。
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新局: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新要求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11〕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这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国情,牢牢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既要长期坚持不动摇,又要与时俱进深化认识”〔12〕。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贯彻落实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新发展阶段坚持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坚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3〕我们要全面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强调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里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也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新发展阶段要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首要和根本,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统一起来,并发挥统领作用。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牢固树立党中央权威,这样才能更好地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奋斗。新发展阶段要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更好发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保障作用,引领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二)新发展阶段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落脚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关键就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4〕“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申明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我们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针对之前“阶级斗争为纲”而提出来的,其实质就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主要是在党的中心工作这种宏观层面上而言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为唯一”或“为全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在核心价值,其在新时代的集中性表达并不是对经济中心工作的取代,因为二者根本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但无疑会对经济中心工作起到方向引领、价值规范的积极作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经濟建设中心兴国之要”与坚持“人民中心发展根本”更内在的统一,这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方位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5〕。
(三)新发展阶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从制度建设的视角看,四项基本原则的概括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的一种雏形认识。后经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我们系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体系的科学概念。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关于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道路、马列主义的指导的相关制度化成果是最为根本和重要的。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相互支撑、互为一体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和重要标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所具有的制度优势同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在新发展阶段要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6〕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继续推进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构建,更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激励和保障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更充分展现,如期实现我国国家制度定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四)新发展阶段坚持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格局
新发展阶段坚持改革和坚持开放都有新的要求,改革是更全面、更系统的改革,开放是更全面、更安全的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需要,是解决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供求结构优化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释放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要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我国经济生产体系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都改变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转向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高整个产业供给体系满足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外在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科技创新的核心性作用更加凸显,旧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全面整合各项优势资源,突破产业瓶颈的限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整体对接,要通过各项政策和配套措施改革,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基础。新发展阶段,我国市场体系已经完成了早期立柱架梁、积厚成势的阶段,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层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新发展阶段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最重要的是以中国梦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足点,也指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独立自主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内涵,“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17〕。我们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这一伟大事业的后半程,更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更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新中国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每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无不彰显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的基本立足点。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18〕,这些无疑都是对坚持“自力更生”基本要求的强调与重申。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继续坚持艰苦创业精神,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19〕。新阶段、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0〕,我们要统筹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自力更生与全面开放统一起来,将艰苦创业与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一起来,以中国梦的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
〔参考文献〕
〔1〕〔3〕〔5〕〔6〕〔10〕〔16〕〔18〕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 .求是,2021,(9).
〔2〕〔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1,4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獻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5.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29.
〔9〕鲁品越.国际体系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立足唯物史观对“中国奇迹”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
〔1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698-699.
〔12〕本书编写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46.
〔13〕〔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7.
〔14〕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59.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9.
【责任编辑:董史烈】
党政研究 202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哲学研究”(19XZX002)
〔作者简介〕
张艳娥, 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陕西 西安 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