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纺织材料与检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3李亚敏葛俊伟李国利
李亚敏,葛俊伟,李国利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纺织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 年全国诸多的高等院校都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方式,腾讯会议、钉钉、QQ 和微信等平台都被利用起来[1],学生已经适应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网络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微课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的网络教学活动,它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青睐。微课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求,弥补了线下教学的许多不足。本校结合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将其应用到了《纺织材料与检验》的课程教学中。
1 《纺织材料与检验》课程结构
《纺织材料与检验》是一门介绍纤维、纱线和织物3种形式纺织材料的形成过程、基本结构、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11 个学习项目,内容主要涵盖纤维、纱线、织物的结构与性能、织物的吸湿性、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织物的耐用性、外观性和舒适性等[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从事原料与产品(纤维、纱线和织物等)检测各岗位工作的能力,同时为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品设计、生产技术与管理以及纺织品贸易等岗位工作提供必需的纺织材料知识。
2 传统课堂存在的弊端
2.1 课堂冗长效果差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时间较长,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产生疲倦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学生也很难在这么长的课堂时间内一直集中注意力,个别学生会出现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和聊天等现象,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学习效率较低。该课程授课对象为高职院校纺织类专业的大一年级学生,学生初次接触专业课程,对专业认知少,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欲望强,如果还是继续采用教师“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法,难免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2 教学资源缺乏
《纺织材料与检验》课程包含较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纺织材料的生产过程、结构原理和测试过程等教学内容涉及许多抽象的原理及仪器设备,受硬件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展示较多的教学资源,不能现场直观、生动地展示,只能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来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只能通过查找网络资源、阅读图书文献等方式自主学习。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遇到问题,如无教师引导,难免会产生退缩,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大多数学生,如无硬性考核要求,很少会在课前预习,在课堂学习时,也不会主动去探究,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2.3 师生课后缺乏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课后学生如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答。学生也很少会主动去给老师提意见和建议,课堂的教学效果无法及时反馈,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时调整教学设计。课后学生也很少会主动复习,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
3 《纺织材料与检验》课程微课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各个学科也都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相当于把传统课堂切割成若干段,以较短的时间、真实的情境讲授单个知识点,重点突出,内容明确,生动形象。微课可以借助多种网络平台,多渠道传播知识,学生获取知识也更加简单快捷。微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可以在任何场合学习。微课也可以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配合使用,相辅相成,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纺织材料与检验》为专业基础课,覆盖面广,知识点繁多,且模块化较强,课程中又存在实验操作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经常存在前学后忘的现象,系统连贯性不强,理解不到位,知识点难以全面掌握[3],微课非常适合应用于这种模块较多的课程。纺织材料的生产过程、结构原理和测试过程等教学内容较抽象,且涉及到某些设备及原理,学生很难凭空想象。而采用微课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根据《纺织材料与检验》的课程标准,现代纺织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从每个项目中挑选一些重难点,拍摄成微视频的形式,放在课程学习平台上,学生可在课前、课后自主下载学习[4],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课程课时有限,实验环节难以全部安排,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该课程安排76 学时,周学时5,理论教学52 学时,实践教学仅24 学时,只能挑选重点实验项目进行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无法全部安排,后续也无专门的纺织材料实验课程。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且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对实验课程兴趣颇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与该课程匹配的社会岗位是纺织品检验工,专门从事纤维、纱线、织物性能与质量的检测工作,学生毕业后可能存在从事的检验项目在课堂中没有学到的情况,课堂教学满足不了企业所需。因此,可以把实验操作方法拍成视频,放在学习平台上,学生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毕业工作后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得到解决。
实验教学课前,学生可以提前观看微课,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助,共同完成实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同一个课堂中,也可以同时进行几组实验,利用有限的课时,可以多安排几组实验,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需求。同时,可以把这些视频生成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上,课堂上,学生遇到不懂的或者遗忘的,也可以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观看学习。因此,微课不仅革新了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应用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4 微课在《纺织材料与检验》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4.1 微课的制作
4.1.1 内容的选取
根据《纺织材料与检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逐步分析,在内容的选取上,应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知识点应该是连续完整的,可以通过视频讲解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有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很容易解决的,则没必要录成微课,例如棉纤维的形成。
第二,微课内容的选取应侧重章节的重难点。例如,项目1 纺织纤维的形成认识,可以挑选纤维的分类、棉纤维的成熟度、羊毛纤维的缩绒性、化学纤维的制造和常见的纤维鉴别等拍成视频。
第三,拍摄内容不宜直接硬搬教材,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文理兼收,包括普高和职高学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拍摄内容。
第四,应注意结合企业所需,产教融合。企业要求纺织品检验工应掌握纺织品检测的基本技能,因此项目1 中,常见的纤维鉴别可以拍成微课,项目2 中纤维的长度和细度测试,可拍成微课。
第五,微课因短小精悍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推崇,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解决重难点,视频长度以5~15min 为宜,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更容易掌握[5]。
4.1.2 PPT 的制作
课程子项目的知识点——纤维的分类,因纤维种类繁多,分类复杂,文字叙述较多,在PPT 的设计上,应尽量避免通篇文字,多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表述。纤维的分类采用树状图来进行设计,让内容简洁、层次清晰和结构明了,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同时,学生没见过的纤维,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这些纤维形态及生长状况。
4.1.3 微课的录制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视频录制形式分两种:一是用相机进行现场拍摄;二是采用Camtasia 软件进行录屏,配合教师语音讲解。在录制前,应提前准备好教材、教具等,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景。如果是实验环节,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仪器、所需工具和试剂等,提前写好脚本,以确保录制流畅。拍摄完成后,采用Camtasia 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除去杂音,减去不流畅的地方,然后保存并上传到学习平台。
4.2 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线上教学,并对其进行深度融合[5],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去其弊端。教学活动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 个阶段。
课前,教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做好微课的录制工作,上传到学习平台,并做好学习平台的日常监管,跟进学生在平台的学习进度。同时,教师利用后台数据统计的学习情况,做好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准备教具、教学需要使用的仪器及工具。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提前预习课程,观看微课,利用互联网、智慧职教平台和学校数字化信息门户等做好课程相关知识的收集,完成上次课教师布置的节点任务。
课中,教学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根据预习的结果,发布任务,并分配成几个子任务,以问题导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工协作来完成任务。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做总结。课程实验环节,主要以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做中发现问题,学生可以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观看已提前录好的操作方法和规范视频。最后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布置本节课的作业以及下次课提前预习的内容。
课后,教师在学习平台上批阅作业,根据作业完成率及正确率,评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学习平台有互动交流的窗口,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根据学习效果和学生反馈的建议,及时调整下节课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课后也应不断学习,追踪专业热点,关注行业动向,对学习平台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学生在课后完成线上作业,对下次课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有问题可在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学习平台任务点发布情况和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学习平台发布的任务点及章节学习次数
5 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利用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作业完成及正确情况进行监测,同时结合期末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考核项目及依据如表1 所示。
表1 考核项目及分数安排
6 教学效果
微课应用于《纺织材料与检验》课程教学,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弥补了其不足,适应于当今疫情反复状态下的线上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的情况,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把微课更好地应用到了教学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通过后台统计,线上视频学习完成率为100%。
二是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也提高了,课堂出勤满分的学生占96%。
三是作业完成及正确情况明显提高。课后学生能够认真的完成在线作业,作业完成率100%,作业正确率92%。
四是期末考试成绩明显提高。期末考试及格率100%,良好68%,优秀15%,相比上届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学生明显提高。
7 结语
微课作为当今流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起到了积极作用。本课程多维度地对其进行利用,采用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方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长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完善微课教学设计,保证其质量,同时监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视频内容,更新平台视频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