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视域下的珠绣工艺

2021-12-03何丽丹李思仪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厦门技艺工艺

陈 楠,何丽丹,李思仪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0 引言

珠绣是在专用的米格布上根据图案,把各种颜色的珠粒,经过纯手工绣制而成的一种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珠绣这项传统技艺逐渐失传,曾一度淡出大众的视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表现出了更多的反思与重视,涌现出了一批珠绣非遗传承人,他们的坚守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实实在在地传承和发扬。

1 珠绣概说

据史料记载,早在我国的隋朝,就用“盛世衣服,皆用珠翠”来描绘京城游乐场里的艺人;到了唐朝,在刺绣品上缀珠的技艺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用米粒大小的珍珠绣花卉、鸳鸯图案的被面;明清时期,珠绣已广泛应用于服饰中,如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内的清朝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纹吉服袍,所用的米珠数以万计,工艺相当精湛;清朝末期,袁世凯也曾献给慈禧太后一件用宝石、珍珠绣成芍药图案的衣服。可以看出,珠绣技艺深受王公贵族喜爱,是一种高贵典雅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在说到珠绣,通常是指中国四大名绣“粤绣”中“潮绣”工艺的一种。从历史发展来看,珠绣并不是一开始就在粤绣地区,而是出现在盛行刺绣的古徽州。古徽州,男人外出从商,妇女留守家中,刺绣便成为女人们的“必修课”。徽州珠绣设计精美,层次清晰,品种有官服、帽和披肩等。

如今,珠绣工艺被大量运用到了各类服饰、工艺品和家居用品设计中,使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2 珠绣工艺非遗传承人

珠绣作为古代宫廷贵族最爱的手工技艺,历经千年传承,凭借精致斑斓的色彩及复杂繁琐的工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坚守珠绣传统手工艺,不断开拓创新的非遗传承人。

2.1 “珠绣画”创始人——黄伟雄

黄伟雄自幼随母亲绣花学艺,从事珠绣艺术设计研究工作三十余年来,对珠绣的技艺及针法不断探索,并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性地将珠绣工艺从实用装饰用途发展成纯艺术观赏的“珠绣画”,如图1 所示。其代表作有《富贵长春》《露气》《百鹤图》《弥勒佛像》《溢远》等珠绣画、珠绣画屏风。2009 年成立了“雅风艺术馆”,定期举办珠绣作品展览,让珠绣这一工艺美术得以弘扬与传播。2012 年成立了“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黄伟雄工作室”,积极收徒授艺。为更好地培养珠绣人才,他被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带班传授“珠绣工艺”课程,带领学生学习刺绣艺术,指导学生学习珠绣技巧,为珠绣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

图1 珠绣画《溢远》

2.2 厦门珠绣传承人——谢丽瑜

谢丽瑜17 岁时进入厦门珠绣拖鞋厂当学徒,后参加高考进入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到厂里从事珠绣设计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20 世纪80 年代,厦门珠绣拖鞋厂生产的珠绣拖鞋畅销海外50 多个国家。当时的厦门珠绣,不仅是厦门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更是厦门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随着时代的发展,珠绣这门手艺渐渐濒临失传,谢丽瑜却对珠绣有种割舍不断的情怀。2008 年开始,谢丽瑜与当年的几位老同事再次拾起珠绣技艺,成立工作室,寻找这项传统手艺的接班人。工作室生产的珠绣挂图,每年都在全国性的工艺美术类评比中获奖。其作品《牡丹瓶》曾获得第48 届扬州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如图2 所示。除了在工作室内教导徒弟外,谢丽瑜还是集美工业学校、厦门理工学院及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的导师及客座教授,不定时地教导学生珠绣技艺。一针一线,虽无法重现厦门珠绣往日的辉煌,但都倾注了守艺人的热爱与不舍。

图2 珠绣作品《牡丹瓶》

2.3 萧山珠绣传承人——王丽华

家中长辈与珠绣深厚的渊源,让王丽华从小就有了耳濡目染的机会。五岁开始,她就拿起了绣花针,一针一线开始学习。初中之后,王丽华进入父亲所在的绣花厂工作,技法越来越娴熟,后来便继承了父亲的珠绣技艺,成为家族第四代传人。2015 年,王丽华被认定为“萧山珠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在传统珠绣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杭绣、苏绣等绣法,汲取萧山花边的织造纹路特点,将平绣、串绣、竖珠绣和叠片绣等多种绣法不断创新。同时,她还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推广萧山花边和珠绣技艺,拓展社会视角,并亲自担任培训老师,传播非遗文化。

3 珠绣工艺传承的创新探索

对于珠绣这门技艺的传承,不仅要靠老一辈艺人的坚守,更要靠年轻一代的发扬和创新。90 后的女孩陈晶晶,就是一位年轻的珠绣守艺人。生于岭南的珠绣家庭,出于对传统珠绣工艺的热爱以及为了家乡非遗手艺的传承,陈晶晶辞去服饰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的职位,于2014 年成立了现在的工作室:Rebecca 珠绣手作。在目前珠绣产品杂乱的环境下,陈晶晶另辟蹊径,选择以传统口金包为创作载体,复古的外型,两个金属搭扣扭在一起,配上精致的珠绣图案或配饰,极具东方神韵,如图3 所示。陈晶晶希望把珠绣做成让更多人喜欢的作品,让更多中国人不再只爱外国的名牌包。

图3 珠绣口金包

受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启发,针对珠绣工艺传承的创新,我们大胆尝试,创作了多件以珠绣工艺中的串珠绣法为主的手作产品(如图4),开发出了手袋和配饰的串珠手作材料包,并绘制操作流程、录制视频教程。同时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发网上电商平台,将材料包放到平台上进行售卖。对于手艺,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在当今时代,通过互联网销售来将各种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客户可以通过购买的材料包自己动手进行制作,不仅有利于技艺的传承,也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直播带货非遗产品,这无疑是借助“互联网+”之力,创新宣传和推介非遗文化的有益尝试。“非遗+直播”的形式,不仅为非遗接上时代的地气,更为非遗文化注入流量的热度,让非遗传承“潮”了起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扩大非遗影响力。

图4 串珠手袋

4 结语

珠绣工艺作为一门传统的民间技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大部分人欣赏它的美,真正愿意承担传承责任的人却并不多。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了解和学习珠绣,保持核心本色,不断创新,让珠绣工艺焕发出更长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厦门技艺工艺
厦门正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偶”遇厦门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厦门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