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2021-12-03刘雁
刘雁
(湖南省茶陵县腰潞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综合服务站 412400)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牛羊肉的需求量逐渐加大,促进了我国牛羊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疫病,其中就包括口蹄疫病。该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养殖业的危害较大,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无论从食品健康,还是减轻养殖户的经济损失,都应做好口蹄疫病预防和治疗工作,减少疫病传播。
1 口蹄疫概述
口蹄疫又被称为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偶蹄动物,在其他动物中很少见,对牛羊的危害较大,具有急性、热性和传染性等特点,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一旦牛羊群中有一头患病,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蔓延,感染率可达50%~100%。此外,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并且潜伏周期较长,在发病前不易被发现,在春秋两季是高发季,尤其是春季,在风和鸟的作用下会加速病毒传播。口蹄疫在我国被列为A 类传染性疾病,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发生。在口蹄疫急性发作期,感染牛羊会排出大量毒素,传播速度惊人。此外,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物接触都能传播该病毒。相关研究显示,在风力作用下,口蹄疫病毒的扩散范围可达10~60km,危害巨大。该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呈地方流行性特点,表现为扩散式流行。口蹄疫的传播速度迅速,传染力强,呈现流行性发生。一旦牛羊染病应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确诊后及时扑杀,禁止自行治疗,避免疫情扩散[1]。
2 口蹄疫病的发生原因和危害
2.1 发病原因
牛羊口蹄疫主要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牛羊口蹄疫分为良性口蹄疫和恶性口蹄疫两种。前者通过一周左右的时间能治愈,病情加重后牛羊体蹄部发生病变,但经过两周也会基本痊愈,死亡率比较低。而恶性牛羊口蹄疫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死亡率高达25%~50%,两者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确诊后,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控制疫病传播。
2.2 牛羊口蹄疫的危害
牛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泡,对幼小牛羊的危害最大。成年牛羊发病的死亡率为2%~3%,幼畜发病后死亡率可达50%~70%,一旦大规模爆发,幼畜可能大批死亡,即使患病牛羊康复,也会影响牛羊的正常生产性能。此外,在流行过程中,口蹄疫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增加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3 流行病学
3.1 流行特征
牛羊口蹄疫病最早源于牛类,口蹄疫病毒主要寄生在患病牛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在动物感染后,尤其是病症初期是病毒性最强,排毒量最大的阶段,根治困难,即使患病牛治愈康复,会在此后的4~6 个月内持续排毒,最长的排毒时间可达12个月。口蹄疫具有传播面积大,发病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在牛羊群中大量传播和蔓延,没有时间限制,增加了治疗难度。幼畜的发病概率高于成年牛羊,同时死亡率较高[2]。
3.2 典型的临床症状
患病牛羊的口腔、乳房和蹄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泡,母牛羊患病后,产下的幼崽容易出现急性心肌炎,死亡率很高。牛羊口蹄疫的症状和牛羊抗体关系很大,症状轻重不一。症状较为严重的牛羊,支气管、气管和胃肠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烂斑和溃疡,并且大小肠等器官黏膜会出现大量炎症,有些患病牛羊出现心肌松弛等症状。口蹄疫病毒在牛群中的潜伏周期比较长,染病前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感染前期患病病牛羊体温突然升高,食欲不振或采食量下降。随着病情恶化,口腔病症加重,水疱破裂后会发现患病牛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病牛无法正常进食,严重影响牛只的生长和繁殖。
4 鉴别诊断
牛羊口蹄疫病和口炎症状相似,容易发生误诊,牛羊患口炎初期,病畜的鼻孔和两颊部位出现小丘疹,之后丘疹逐渐变红,造成组织坏死,病死灶能自行愈合,不会对患病牛羊脏器造成影响。牛羊口蹄疫则会导致发病牛羊全身出现水疱,但不会造成皮肤溃烂,并且伴有体温升高,可升高到40~41℃。在患病后期,皮肤有溃烂症状,根据前后差异作出鉴别诊断。现阶段,牛羊口蹄疫诊断的主要方式为蹄疫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及血清学试验,都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而血清学实验是当前常见的诊断方式,具有灵敏和快速优势的特点,且价格低廉,实用性较强。而蹄疫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诊断过程较为烦琐和复杂,诊断时间长,容易造成病毒扩散,不利于疫病的及时救治[3]。
5 口蹄疫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养殖户防疫意识差
现阶段,许多牛羊养殖户为散养户,饲养规模小和分散,增加了动物防疫困难。散养户没有制定比较系统的免疫程序,防疫意识比较差,注重牛羊养殖不注重防控。因为牛羊口蹄疫主要发生在每年的春季,但养殖户缺少强化免疫措施,在具体免疫过程中还存在人为免疫技术的影响,如不能找到疫苗注射的准确位置,没有控制好疫苗剂量,疫苗保存和贮藏不当,直接影响口蹄疫免疫效果。
5.2 饲料管理不善
调查研究显示,引起牛羊出现口蹄疫的原因之一就是饲料管理不当,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有的养殖户购买劣质饲料,饲料中激素含量超标,增加了患口蹄疫疾病的风险。现阶段,市面上销售的饲料中含有大量消化酶和乳酸菌,这些物质能保证牛羊体内肠道菌群平衡,促进饲料消化、吸收,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提高牛羊免疫力,降低牛羊口蹄疫病的发病率。
6 牛羊口蹄疫病的防治
6.1 预防措施
6.1.1 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体系
在牛羊口蹄疫病防治过程中,消毒环节是基础性工作,应建立科学的消毒管理制度,将牛羊口蹄病毒消灭。一般情况下,每周需要消毒2~3 次,并且轮换使用消毒药剂,多种消毒剂混合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科学配比使用消毒剂,调整稀释浓度,无论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此外,消毒完成后妥善保管消毒剂,禁止使用过期消毒剂。养殖场还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卫生消毒体系,严格执行落实,从源头上防止牛羊口蹄疫疾病的传播。
6.1.2 科学免疫
通过疫苗免疫的方式能预防口蹄疫疾病,应结合地区口蹄疫疾病流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免疫对策,提高免疫效果。在免疫过程中,养殖户要科学妥善的保存口蹄疫相关疫苗。疫苗接种完成后要严格填写相关档案,以便用于此后的查证和问询。当前口蹄疫苗有灭火、弱毒、高免血清等,养殖户要结合每年发生疫病的实际情况选择疫苗,提高免疫效果。只有科学免疫才能减少口蹄疫病的发生概率,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防止牛羊口蹄疫蔓延。
6.1.3 构建科学的牛羊口蹄疫监测体系
当地动物防疫部门要积极展开口蹄疫免疫监测,做好牛羊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掌握牛羊口蹄疫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引导养殖户掌握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此外,加强牛羊口蹄疫疾的预防宣传工作,让养殖户认识到口蹄疫病带来的危害,配合动物防疫部门工作,积极开展口蹄疫病预防宣传,提高防控效果。尤其在口蹄疫病流行高发期,卫生管理部门要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户,了解养殖户的困难和实际需求,积极回答养殖户关于口蹄疫病方面的问题,提高疫病防控效果。在今后口蹄疫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农村散养户的免疫和监测,除了需要做好高发期集中免疫工作外,同时还要扩大监测范围和数量,建立健全的免疫档案,详细记录免疫时间和免疫数量。做好新生牛羊、调运牛羊和补栏牛羊的补免工作,使免疫密度达到100%,符合国家标准。应对牛羊口蹄疫发生的重点地区重点监测,监督地方免疫和补免,定期采血监测,保证本地区不出现口蹄疫病。
6.1.4 及时上报
养殖场一旦发现疑似牛口蹄疫病例,养殖人员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并且在第一时间隔离并牛羊,最大限度地缩小疫情的传播范围。此外,处理隔离区的病畜,根据区域划定疫情的类型将隔离疫区全面封锁,然后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治疗效果。
6.1.5 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1)养殖人员应严格遵守口蹄疫预防机制,定期清扫牛羊舍,保证圈舍内的空气清新,每天清理粪便和尿液,对使用的器具彻底消毒,可以选择2%的苛性钠。(2)做好牛羊引种管理工作,不能在一起购买牛羊品种,否则会增加疫病传播风险,如果从外地引进牛羊品种,要隔离一段时间,隔离结束还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混合饲养,最大限度地避免疫病传播。(3)在进行牛羊群管理过程中,做好饲料卫生管理工作,禁止喂养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牛羊免疫力。(4)养殖人员要加强日常学习,掌握牛羊口蹄疫病的发病原因和规律,了解疫情最新动态,做好自身防疫工作。(5)应控制好牛羊饮水,可以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牛羊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6.1.6 对发病地区进行封锁
针对已发现的病牛羊,除了例行检查外,需要隔离病牛羊,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牛羊扑杀处理。如果患病牛羊口腔黏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疱,必须及时隔离,然后上报上级部门,对发生疫情的地区进行封锁和扑杀,避免出现更严重的传播。
6.2 治疗措施
发现疑似牛羊染病后第一时间确诊,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对策,制定治疗方案和治疗流程,保证对症治疗,可以使用青霉素钠、双黄连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配合肌肉注射,每天两次即可,如果体温升高,加入氨基比林注射液,选择甲紫溶液涂抹患处配合治疗,4~6d 为一个疗程,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方能痊愈,之后在饮水中加入葡萄糖和VC,提高牛羊抵抗力,治疗结束后,养殖人员随时观察牛群和羊群的健康状况,做好相应记录。一旦牛羊口腔出现水疱,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之后涂抹碘甘油,注射天健牛毒清,如果水疱刚发现,每天注射一次即可。病牛口鼻蹄部出现水疱溃烂,每天注射2次,同时注意预防心肌炎的继发感染。此外,中药治疗也是很好的选择,采用黄连1 份、明矾2 份、青黛1 份、儿茶3 份、高锰酸钾3 份、共为细末,每包10g 备用。用法有3 种:(1)每包加温水500ml,每次往口腔倒100ml 即可,每天两次以上直到恢复正常为止。用时一定要摇晃均匀,牛羊咽下也没有事。(2)口腔壁,舌头溃疡可做布袋,放入10g 药,将含有药物的布袋放在牛舌面上,两端用绳子系在牛角两端进行固定,每天换药1 次。(3)蹄部用药,每包加水250ml 摇晃均匀,少量涂抹于患处,每天涂抹2 次,直到恢复为止。
7 讨论
牛羊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偶蹄类动物身上发生,具有传播范围广和流行速度快等特点,且死亡率高。幼畜对该病的抵抗能力差,发病后死亡率非常高。牛羊口蹄疫病在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尤其是春季和冬季是高发期,与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有很大的关联性。口蹄疫病毒的潜伏周期为1~7d,患病初期很难发现,进而演变为群体性发病,危害很大。从临床症状上看,受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口腔黏膜和蹄部,会出现水疱和溃疡症状。羊在感染患病后症状轻,在口和蹄部位出现小水疱,而牛染病后的临床症状较重,体温升高,口腔黏膜发生病变。患病程度因个体差异不同而存在差异性,除了引发蹄部和口腔部位的溃烂和溃疡,也会出现心肌炎或血清炎症,有些幼畜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因心肌炎死亡,经过解剖发现,心肌部位出现明显病变。从口蹄病诊断看,发现疑似病例后要及时上报部门,做出科学诊断,然后采取应对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引导养殖户了解该病的危害和特点,提高口蹄疫病的鉴别水平,以便发病早期迅速排查。口蹄疫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新型病,容易引起判断失误,耽误治疗。为此,专业技术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提高诊断能力,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