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及预后影响①
2021-12-03柴志勇申文宇李京倡
乔 崇,柴志勇,申文宇,刘 琳,李京倡
(南阳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河南 南阳 473000)
冠心病主要是由胆固醇与其他沉积物组成的斑块积聚于动脉壁内,促使冠状动脉闭塞而导致,常表现出呼吸短促、胸痛等病理学症状,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易诱发多种心血管不良事件,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措施,能够有效疏通患者的阻塞动脉,恢复其心肌灌注[2]。然而手术在操作过程中易引发血栓破裂,产生微小碎片,进而再次阻塞血管,不利于预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产生,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广泛应用[3]。然而药物的长期使用患者易产生阿司匹林抵抗,影响治疗效果。氯吡格雷作为血小板抑制剂,常用于治疗血小板聚集引发的冠脉循环障碍[4-5]。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8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34~68岁,平均(58.5±2.7)岁;病程2~9年,平均(5.2±0.4)年。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35~69岁,平均(58.6±2.7)岁;病程3~10年,平均(5.3±0.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血管病诊疗手册》[6]中冠心病有关诊断;②伴有胸痛、呼吸短促症状;③患者与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并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不足者;②神经系统紊乱者;③对本方案所用药物过敏者;④心律失常者;⑤传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河北御芝林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689),口服,术前为300 mg/次,术后调整剂量为100 mg/次,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216),口服,术前为600 mg/次,术后为150 mg/次,1次/d,于第3天调整药量为75 mg/次。两组术后均连续用药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凝血功能指标。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两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②血栓素B2(TXB2)水平。抽取患者治疗前、治疗6 h、治疗12 h的3 ml静脉血,离心获取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TXB2水平。③血小板聚集率(MPAR)。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 h、治疗12 h抽取患者3 ml静脉血,分离获得血清后,使用血小板聚集仪以动态透光比浊法测定其MPAR。④心血管不良事件。记录两组出血、再次梗死、血栓形成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⑤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指标
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FIB高于对照组,PT、APTT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TXB2、MPAR
治疗6 h、12 h后,两组的TXB2与MPAR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6 h、12 h后观察组的TXB2、MPA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TXB2、MPAR比较
2.3 心血管不良事件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n,%)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2例头痛,3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6%(5/44);观察组1例头痛,1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2/4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腔阻塞或狭窄所致,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既往临床多采用PCI治疗,可通过疏通患者堵塞血管,恢复再次供血,大幅提高患者存活率[7]。然而手术会对冠状动脉血管造成一定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活化等,易产生无复流现象,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术后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状况下,人体TXB2与前列腺素维持平衡状态,以此维持血管收缩功能。然而冠心病发病及手术,均会对该平衡状态造成破坏,促使TXB2含量升高,继而阻塞血管[8]。阿司匹林作为常用抗血小板药,口服后易于被上消化道吸收,且半衰期较长,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以此减少血栓素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同时,该药还能够增强纤维蛋白渗透性,加快血栓溶解,有效防止血栓形成[9]。然而阿司匹林存在个体差异性,少数患者服用后常无法及时控制病情,远期疗效较差,故临床多采取双抗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T、APTT短于对照组,TXB2、MPAR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疗效确切,可改善凝血功能,调节TXB2与MPAR,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氯吡格雷作为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口服给药后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通过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阻断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GPⅡb/Ⅲ a受体相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从而降低MPAR达到改善凝血功能目的[10-11]。氯吡格雷还可通过阻止二磷酸腺苷受体扩增血小板,抑制血小板活化,进一步降低MPAR[12]。氯吡格雷不受抗酸剂与食物影响,药效发挥较为迅速,给药15 min即可发挥作用,能够尽早改善冠脉血液循环,避免无复流等现象出现,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此外,本研究在给药时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加用氯吡格雷安全可靠,能够有效降低TXB2和减缓MPAR,改善机体凝血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