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荒史诗 壮美画卷

2021-12-03郭思宝

奋斗 2021年16期
关键词:支边铁道兵北大荒

■ 郭思宝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百万拓荒者刻在黑土地上的拓荒史诗。1947年开始,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14 万复转官兵、上万名地方干部、10 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 万内地支边青年、54 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百万垦荒队伍奔赴北大荒,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书写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创造了人类垦殖史奇迹的同时,也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开发建设改革发展历程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一部开拓创新的历史、一部弘扬北大荒精神的历史。

一、14万复转官兵奔赴北大荒

1947年,为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伟大号召,落实中共中央“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示范农民”的指示,东北行政委员会和黑龙江地区五省组织一批从延安走来的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干部,先后建起宁安、通北等第一批机械化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点燃了北大荒精神的火种。

1947年6月13日,松江省省营第一农场成立。1947年12月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通北机械农场成立。1949年至1951年,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组织荣誉军人开荒生产,发展机械农场。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由山东移师北大荒,1955年创建二九〇、二九一、铁力3个军垦农场。1956年,在王震将军动员下,铁道兵各师团带领1.7 万名铁道兵开赴北大荒,建设一批“八”字号军垦农场。新建的农场,多数位于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气候寒冷,交通条件极差。铁道兵战士们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中央直属农垦局——铁道兵农垦局。

两年后,王震将军率十万复转官兵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形成军垦建设高潮。这批官兵中有排以上干部6 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 人。十万大军按照当时“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进行垦荒战斗,大部分充实原有农场、扩大规模,小部分新建农场。当年成立黑龙江省第二个中央直属农垦局——合江农垦局,王震兼任局长。195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回复复转军人李艾的信中“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这是对所有复转官兵的勉励与鞭策。

1960年,北大荒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口粮供应标准由每人每月45 斤减少到14.5 斤。八五三农场粮食保管员孔德喜,日夜看守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却不曾把一粒米放进自己的口中,最终饿昏在粮堆旁。这一年,顾全大局的北大荒人咬紧牙关,向国家交售粮食3.6亿斤。

1966年3月,中 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部队10769 名转业官兵,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黑河农建一师和合江农建二师。1968年,东北农垦总局与大部分省属农场合并,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实现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组织上的大统一。至此,先后共有14 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动员人数之多,拓荒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拓荒开发史上少有。据资料记载,他们当中有老红军60 余人,老八路2000 余人,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16000 余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53000 余人。仅从建垦到1985年期间,就有3000多名复转官兵为北大荒献身。

二、青年志愿垦荒队、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

1955年,以杨华为代表的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响应团中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奔赴萝北县开荒建点。从此,揭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

1959年,6 万山东支边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北大荒,女青年约占半数,她们的到来改变了垦荒队伍的性别结构,给北大荒带来了袅袅炊烟和万家灯火。据统计,先后到北大荒的各地支边青年总量达20万人。

1968年至1977年,共有54 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带来了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1969年5月,兵团组建第六师,有知青4 万余人,占六师总人数的80%,被称为“知青师”,他们向抚远进军,建成了如今绿色米都建三江。

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 (图片由北大荒集团提供)

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奔赴北大荒

在垦荒大军挺进北大荒的同时,10 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先后来到北大荒。有的是解放初期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参加边疆建设的;有的是农场到各地招聘的;有的是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科研单位直接输送来的;而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垦区自办大学及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他们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在边疆生产、科研、教学等不同岗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垦区气象专家蔡尔诚,“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等。

在北大荒博物馆有一面“北大荒故人墙”,上面镌刻了12429 个长眠在黑土地的名字。他们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北大荒,最小的年龄还不到20 岁。正是几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执着奉献,铸就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不朽丰碑,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家——北大荒;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荒人;他们传承着同一种精神——北大荒精神。

猜你喜欢

支边铁道兵北大荒
孔繁森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临江仙·献给上海十万支边青年
从北京到北大荒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新时期传承铁道兵精神与企业文化研究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援疆青年往事
邳县大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