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黄牛遗传改良的现状和建议

2021-12-03秦立红李姣吴健董刚辉张国梁刘基伟赵玉民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黄牛肉牛杂交

秦立红 李姣 吴健 董刚辉 张国梁 刘基伟 赵玉民*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136100;2,全国畜牧总站 100125)

在中国特色肉牛产业发展中,地方黄牛的利用不可或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地方黄牛在肉用牛种的典型特征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诸如外观上的体型结构、内在的个体产肉量和牛肉品质等。尽管可以找出很多缘由,如没有按照肉牛饲养、真正肉用方向选育时间短、或未开展肉用性能选育等,但差距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历程中,我们做到了洋为中用,通过引种解决了我国黄牛体型小、产肉量低的问题,显现了“短平快”的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过度利用洋种、过度依赖洋种的事实。引种而不育种,过多地为杂交生产,似乎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回顾我国引种的历史,同一时期从不同国家引进的同一个品种,生产性能差异很大;不同时期从一个国家引进的同一品种,生产性能差异更大。原因就是发达国家一直坚持、从未停止肉用性能的品种选育,有的还采取了导入杂交方式以改良某些不理想的性状。2000 年前后,澳大利亚一次种牛拍卖会上,美国人以100 万澳元,买下了排名第一的安格斯公牛。同期我国引进的种公牛,多品种平均到岸价6~7 万元人民币。按照澳元与人民币比价1:6 计算,我国引进的种牛每头1万澳元。价格比是100:1。虽然不能简单地说,种公牛的育种价值有百倍之差,但至少可以肯定,育种价值一定存在非常巨大的差异,其改良后代的遗传进展一定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特色肉牛产业,关键的是中国特色,这一特色是中国黄牛的抗逆性,如耐粗放饲养、抗病力强、适应区域气候等优点。秸秆养牛是我国的一大创举。严格地讲,我们所利用的秸秆是种植业尤其粮食作物的废弃物。试想,我国利用种植业废弃的干秸秆饲养引进的国外品种牛,发达国家利用优质粗饲料饲养同样品种的牛,在产肉能力和牛肉品质上我们会有竞争力吗?根本没有。我们的优势只是“过去时”的低成本。但我国的的确确地利用干秸秆,把引进的肉牛品种养得很好,世界银行专家都竖起大拇指。外国人说好,并不意味着我们做的完全正确,我们还必须认真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地方黄牛遗传改良的现状

1.1 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健全,但生产中利好地方黄牛的比重偏低

虽然有些地方黄牛建立了保种场、保种区,近年启动遗传改良计划后,又遴选了核心育种场,但尚未建立针对地方黄牛的良种繁育体系,核心育种场中地方黄牛所占比重偏低。现有的繁育体系服务的是整体肉牛产业,地方黄牛可享受的服务份额有限,缺乏专属性服务内容。

1.2 地方黄牛为肉用新品种培育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群体总规模依然在缩减

自改革开放以来,五大地方良种几乎同时、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外来血缘。此间,有成效也有弊端。多年来,地方黄牛一直不同程度地重演“被改良”现象,导致部分地方良种几乎被“全覆盖”,部分地方良种存栏锐减。

1.3 地方黄牛品种资源群体数量虽然较多,但尚难支撑中国特色肉牛种业

很多资源群体本身的规模有限,传统养殖区尚存的纯种数量也有限,数量不足、选育困难是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地方黄牛肉用性能选育进程中,很可能繁育规模不够、可供选择的群体数量偏小,难以提高选择强度,选择效果和遗传进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此,将弱化地方黄牛改良对中国特色肉牛种业的支撑能力。

1.4 地方黄牛改良虽然处处有典型,但国家整体统筹规划不足,尚未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以往实施的地方黄牛保护,由于市场盈利空间极其有限,甚至有些从开始就一直亏损,所以承担任务的主要是地方国营企业,其中维持生存的居多、以副业维持主业的居多。不论保护区,还是保种场,农民和企业都需要获得合理的利益补偿。利用地方黄牛特点,形成地域性品牌偏少,更难创造全国知名品牌。国家投入支持强度有限,统筹规划不够,地方支持力度不足。

1.5 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研发依然滞后

从全国范围看,肉牛育种和生产技术研发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发表了几乎世界上最多的研究论文,获得了一批国家和地方性的科技奖励。但整体上,地方黄牛改良的科技研发依然滞后。科研立项、技术研发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跟不上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的节奏。“十五”期间,科技部在现代农业专题中设立了“中国特色肉牛新品系培育与品种开发”课题,应该说目标性很强。但之后主题不断改变。到目前为止,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仍然未设立动物育种专项。从全口径研发经费预算看,对科研工作连续支持不够、肉牛专项支持强度不足。科技项目和科研经费,频繁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有效科研成果的产出难度可想而知。

2 地方黄牛遗传改良产生问题的根源

2.1 地方黄牛改良过程中对自有品种特性认识不足

过度强调数量,忽视品质,追求个体产肉量,政策向品种引进倾斜,制造了大规模的“冻精生产机”,为了搞杂交,“引进-退化-再引进”一度形成常态,持续、循环地“引种”,但引种不是为了育种,对国外品种形成依赖,认可国外品种的优势,不等于要否定自有品种的所有特性。

2.2 对典型经验与范例的认识不深刻

日本、韩国引进品种只允许做杂交育种试验,而不准许大规模开展杂交生产。和牛(包括黑牛、褐牛)、韩牛都属于小型种,经长期本品种选育和控制性、选择性地引进外血,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种和国际知名的品牌,经验值得借鉴。

2.3 对产业发展和市场演变的基本预判不足

由于长期受短缺经济的磨砺,保障数量供给排在首位。在肉牛产业萌芽早期,对肉牛产业长远发展的整体趋势预判不足,对远期市场中牛肉品质的差异化需求预判不足,对肉牛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布局和安排预判不足,对国际市场牛肉贸易及牛肉输入的可行性预判不足。

2.4 体制变革“一刀切”,没能客观审视、因业而已,导致肉牛育种出现“断代”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原来属于事业单位的国营农牧场或转企、或解体,财政“断奶”,过渡时期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原有的核心场、扩繁场体系完全被打乱,丢失国家和地方的“顶层管控”。与此同时,整体育种体系没有建立起新的承接企业。一些企业或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解决拖欠职工工资,把种牛低价出售获得暂时收入,或是作价抵债。导致育种群体分散、消亡。砸烂了旧世界,但没有建立新社会。肉牛育种工作出现了断层、断代期。

3 地方黄牛遗传改良措施

针对地方黄牛改良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几点整改措施建议。

针对国内许多地方在黄牛改良和肉牛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工作缺陷,客观评价中国黄牛资源和肉牛引进品种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保种选育与杂交改良的关系,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环节管理,加速肉牛遗传改良进程,并从明确改良计划和主攻目标、保护利用好本地牛种资源、做好选种选配和配合力测定工作、加强引进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育等环节的工作。

3.1 制定遗传改良发展规划,明确改良计划和主攻目标

地方黄牛的改良措施我国应依据牛品种类型、遗传改良现状和主产区气候条件情况,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原则,因地制宜、因牛制宜,分类施策,分别制定遗传改良发展规划,各省制订地方黄牛实施方案,明确遗传改良技术路线,确定在不同的地域明确改良品种。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引领、以政府为指导的肉牛遗传改良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肉牛种业体系,整体推进中国特色肉牛产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增强肉牛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和现代肉牛育种企业;因地制宜、因牛制宜,分类施策,联合育种、联合攻关;开展地方黄牛肉用性能选育,加快形成特色明显、肉质风味优良的肉用新品种集群;聚集特色、产能、质量、效益整合优势。

3.2 逐步开展品种登记和良种登记工作,避免群交乱配现象

肉牛遗传改良出现杂交后代生产性能下降,主要原因是没有制定统一的改良计划,公牛不进行选择,牛群内进行本交;没有进行品种和良种登记,出现近亲交配;没有品种之间的选种选配等都是造成越改性能越低,后代生产不好的主要原因。今后在牛群的改良过程中,抓好品种登记和良种登记,有计划地进行选种选配,提高后代的生产性能。

3.3 做好选种选配和配合力测定工作,开展肉牛的生产性能测定

建立起肉牛种牛测定站,对核心群及和核心场的肉牛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同时对后备肉牛种公牛开展后裔测定,全国推广有后裔测定成绩的种公牛。

3.4 加强引进品种及其杂交后代选育等工作

国内许多地方先后引进了10 多个国外肉牛品种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如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和利木赞牛等,但限于规模、饲养条件和选育水平,其后代生产水平与国外肉牛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加强引进肉牛品种的选育力度,做到国外品种国产化,利用外国品种构建我国专门化肉牛制种供种体系。针对目前肉牛产业现状,充分利用地方黄牛作为肉牛改良的现状和基础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品种,是地方黄牛改良的目标。

综上所述,黄牛遗传改良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制定遗传改良发展规划,明确改良计划和主攻目标,做好品种登记,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同时,还可通过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加大投入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推动肉牛遗传改良工作的进程。

猜你喜欢

黄牛肉牛杂交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杂交水稻“泰丰A”高产又好吃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狐狸的礼物
制作泥巴黄牛
杂交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