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协同准备 科学助力成长
——我园“幼小衔接”课程的思与行
2021-12-03苏蕙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苏蕙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2021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在文件精神的引领下,基于《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我园作为江苏省首批幼小衔接试点园,对现有的幼小衔接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同时利用附属小学的有利条件,与小学部携手,小幼与幼小双向衔接,多元助力,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以实现幼儿在生活的自然状态下做好小学入学准备为目的,积极展开幼小衔接实践活动。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坚守三个坚持:
1.坚持儿童为本:从儿童立场出发,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
2.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小协同合作,整合资源、统筹联动,形成合力。
3.坚持协同配合:充分调动每一份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有效地建立幼儿园、小学、家长三者之间的沟通机制。
一、落实教育目标,设计幼小衔接特色课程
幼小衔接中“衔接”不等于简单做加法,也不是多个活动的拼凑,而是对课程、教学的重新设计。帮助儿童构建连续性学习经验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目标,而课程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教育部要求实施小学教育“零起点”,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要求小学和幼儿园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实施和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小学按照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规范做到“不提前、不缩减”。
(一)游戏化的课程精神
虞永平教授曾经说过“课程游戏化就是最有效的课程准备”。课程游戏化的实质是用游戏精神优化课程,让课程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课程游戏化要求教师有儿童意识、有发展意识、有课程意识和过程意识,对于幼儿园来说,做好每一个有质量的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游戏化精神的最好体现。而对于小学来说,则需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增加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性、游戏性和情境性,多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感性经验的支撑。为每个儿童搭建适应成长的阶梯。
(二)延续性的课程结构
幼小衔接课程是幼儿课程和小学起始课程的一致性表达。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及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及现状调查反映出的缺失问题,小学、幼儿园架构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框架与内容上具有延续性,各个环节能够适配在一起。
我园的幼小衔接课程结构包括“身心健康”“自主管理”“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其中“身心健康”包括情绪稳定、热爱运动、动作协调三方面;“自主管理”包括时间管理、物品管理、任务管理三方面;“学习能力”包括阅读力、思维力、创造力三个方面。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实施。小学则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方面去架构整个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框架都涵盖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内容,不管在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内容上,都是相延续和发展的。
(三)多元化的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同校优势,使师资、场域、信息化等方面的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在园本课程资源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有效整合,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最大程度为课程服务。同时,在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要,通过生活活动、主题活动、特色活动等形式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建立统一的课程资源库,不断优化资源。
(四)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虽然小学和幼儿园的评价方式各不相同,但却能尝试以发展为纽带,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对于幼儿园来说尝试由直观、感性的评价指标过渡到具体、理性评价指标;对于小学来说,尝试由学科考试评价过渡到素养导向的学生评价与行为观察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发展性评价尊重个体差异,使幼儿教师和儿童能够从课程学习中发展综合能力。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立联合教研机制
教师是幼小双向衔接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
幼儿园与小学从管理与教师层面抽派专人,共同成立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组,通过多角度调研,深入了解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在指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中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会诊把脉”,分层跟进指导。将幼、小两个主体中教师的衔接重心引领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生活”上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加强合力教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研究衔接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年段进阶的实践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和研训计划,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采用幼小联合教研的形式,开展幼小衔接课程实践研究,对衔接课型、推进策略、评价方式进行重点研究。在前期调研中,小学教师指出初入学的幼儿普遍体质一般,需加强锻炼。因此,我园在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户外运动的基础上,根据大班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适当增加了大班幼儿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以此促进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发展。在与小学进行协调之后,我园将大班每天上午一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搬到了小学操场上,幼儿享有了更大的运动空间和更丰富的运动设施。绿草茵茵的足球场、四百米一圈的标准塑胶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孩子们在阳光下进行跑步、跳跃、投掷等体育运动。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运动能力也有了更好地提升。
开展日常幼小联动听课机制,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幼儿与低年段学生的差异与发展链接点,由问题导向,优化完善课程内容和课堂结构设计。小学、幼儿园是两个相互连接却又差异很大的学段。双方老师必须彼此了解才能彼此融通,做好衔接工作。本校小学低年级与幼儿园课堂全开放,老师们可以随时互入课堂,进行浸润式观察,通过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多方面观察、对比,找出幼小不同之处,提出改进策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三、贯通家园校,打造三位一体共同成长圈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庭、幼儿园、学校是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幼儿、家长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共同成长圈。
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幼儿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幼儿园、小学在了解、理解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氛围,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让幼儿成为小学生活的向往者,成为小学学习主动的准备者,让入小学不再成为困扰幼儿的因素,而是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动力。
教师与家长共同成长:当前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压力和焦虑源于对幼小衔接和幼儿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要帮助家长了解和理解孩子发展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帮助家长在幼儿园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精神,切实理解和践行科学育儿的理念。
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回归规律、回归和谐,教师多倾听、多观察、多陪伴、多鼓励,幼儿多讨论、多探索、多游戏、多实践,师幼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生态,让孩子带着对小学的憧憬和向往,愉快、积极地融入小学生活。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互动、相互衔接的过程。我们将树立科学理念,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与策略,将入学准备及入学适应贯穿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