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的不足及对策
2021-12-03撖秀容王燕唐伟
文/撖秀容 王燕 唐伟
疫情暴发,将目前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的不足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严重危害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控,在此期间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的不足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尽管各相关部门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一些管理方法,但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的不足仍未很好解决。本文作者作为精神疾病防治的管理者,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发现目前我国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在重大疫情面前暴露出一些不足。为此,阐释完善重大疫情下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相应对策。
15.57%由于当前仍处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尚无较完善的关于精神卫生问题的统计数据,既往相关数据显示,灾后精神疾病发生率为15.57%。
疫情带来的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疫情发展出人意料,加之全社会动员的紧张氛围,各种不利传言盛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由于当前仍处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尚无较完善的关于精神卫生问题的统计数据,既往相关数据显示,灾后精神疾病发生率为15.57%。无论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独自隔离的疑似者,还是疫情的后方救援者及普通公众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新发精神疾病。
目前精神疾病防治三级网络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疫情发生后,首先出现精神问题的是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的病人。由于他们曾经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既往所患的精神疾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三级网络的平衡被打破,使其得不到及时的干预与治疗,这类病人极易出现精神疾病的复发。
在家自行服药的精神疾病患者也因疫情防控要求,禁止外出,而无法及时就诊、配药,出现被迫减药、停药的现象,导致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迁延不愈、病情加重等情况。这给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由于疫情影响,社区医生也处在居家隔离状态,无法进行家庭随访,对社区管辖内的患者失去管控,也严重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
三级网络暴露出的不足
目前,精神疾病三级网络主要通过“市-区/县-街道/乡村”模式,应用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防治工作中。三级网络可简单理解为自上而下分成的三个层级,层级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精准分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
1958年召开的第一届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定了开展精神疾病三级防治网络,就近治疗、开放管理、群防群治的工作方针。到1980年,上海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三级防治网络,得到了国际精神病学界认可,被WHO誉为“上海模式”。自2002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发布以来,国内诸多城市建立了三级精神疾病防治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三级防治网,该模式大大提高了防治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但精神疾病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显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复发、加重等情况,也将目前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的不足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立法层面,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缺乏完善的法规和政策支持,且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方针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目前,部分地区已初步建立了专科医院-社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但该模式尚未全面普及,且各地区精神卫生资源不平衡,东西差异较大。
治理体系方面,我国精神卫生治理体系不完善,存在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发展模式轻预防重治疗、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精神卫生的服务理念尚未从传统的“管理和服药”思维转变过来。
投入方面,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不足,目前用于精神卫生的资源,包括财政以及人力资源,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我国精神卫生总体资源也不足,精神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精神专科医院和旧式精神病院,大量长期住院患者占用了有限的精神卫生资源。
队伍方面,我国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和精神科医护人员严重短缺,且部分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有限,压力大、风险高,甚至还要承受社会歧视,更加剧了医护人员的流失,使得医护人员数量及质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基础设施方面,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站点规模小、条件差,多数医疗设施落后,医疗用房紧张,没有或很少设立专门的精神卫生室,开展精神疾病诊疗服务相对困难。
观念方面,由于受文化观念的影响,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存在严重的病耻感,因害怕受到歧视,而导致病情延误。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也不足,对精神疾病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为严重,对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此外,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损害,不愿外出或无法获得工作,且病程长、治疗难,治不起病成了这些家庭共同的难题。疾病既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成为了一个大趋势,目前须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然而,信息化这一新兴的极具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隐患。
应采取的对策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精神疾病防治三级网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现就完善精神疾病三级网络,提供以下对策。
加强保障。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健全精神卫生领域相关政策,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各部门执行力,保证方针、政策落实到位。转变思维,既重视治疗也重视预防,防治并重,优化精神卫生的服务理念。
政府投入。加大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及人力资源支持,均衡各地区医疗资源配置,减小差距,促进共同发展。探索和完善各地区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精神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强化队伍。加强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定期开展精神知识的培训,支持各医院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加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完善人才引进策略,促进良好的就医和社会环境,改善目前精神科医护人员紧缺的现状。
面向基层。优化社区设施,提升社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诊疗能力,落实精神疾病普查及识别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在精神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整合医院、社区、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提供全方位的精神卫生服务,认识到社区、家庭在患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精神疾病患者更好地恢复。
社会支持。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和接受率,减少偏见与歧视,增加社会对患者的支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科学地认识精神疾病,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
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无接触诊疗”,提供线上门诊咨询及治疗服务,投递式配送药物,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便捷服务。加强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精神卫生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具有基数大、高发病率、高负担率、高致残率、高肇事肇祸率以及低就医率的特点。有数据显示,全国超过90.00%的严重精神障碍病人散居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疏于管理的无医无药无治疗的状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精神疾病三级网络的平衡被打破,这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暴露出了我国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的不足。显然,完善精神疾病三级网络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创新理念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