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体悟革命历史题材课文的关键
——以三上《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为例
2021-12-03吴义霞
吴义霞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选编在三上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主题为“感受人物美好品质”。此文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不同,属于革命历史题材课文。因革命历史题材文章的故事背景、内容和人物均脱离学生的经验域,所以,学生不易理解此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就是这样一篇课文,战争的硝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依然值得被铭记。教学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背景材料,体悟文章的精神内核。
【教学目标】
(1)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会写“术、斗”等10个生字。(2)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过程,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负责、对同志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3)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语句,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结合资料,走近人物
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术”的右上角有一点。
师(标红“手术台”和“阵地”):标题中有两个词语,你知道分别是指什么地方吗?
生1:手术台就是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地方。
生2:阵地就是打仗的时候,需要战士们坚守住的地方,不能让敌人攻陷。
师:理解了这两个地方,你有什么疑问?
生:手术台在医院,阵地在战场上,为什么标题却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呢?
师:你很善于动脑思考。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这篇课文。
师(当学生读到“齐会战斗”时):“斗”是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
生:dǒu,可以组词“北斗星”“烟斗”。
师(当学生读到“白求恩大夫”时):“大夫”的“大”也是个多音字,谁来说?
生:“大”还有一个读音是“dà”,“大小”的“大”。师:“大夫”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生:医生。
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课前搜集的关于白求恩大夫的背景材料。
生1:白求恩大夫来自加拿大。
生2:白求恩大夫来到中国,参与了抗日革命。后来因感染病毒,牺牲了。
师:搜集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本文中的手术台就是白求恩大夫的手术台,为什么说白求恩大夫的手术台是阵地呢?他的手术台旁也像阵地一样炮火连天、危机四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白求恩做法的句子。
本篇课文作为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类文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去甚远。笔者从学生对“手术台”和“阵地”的日常感知切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辅以相关背景材料,有效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二、抓住对比,体会人物品质
师:白求恩大夫的手术台当时环境怎样?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我从第二自然段中感受到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烈火熊熊燃烧的场面,仿佛听到了炮弹在耳边爆炸的轰鸣声。
师(播放视频):看,就是这样炮火连天的场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危险。“险”是生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
生:可以用换偏旁的方式记忆,把“脸”字的偏旁换成“耳朵旁”就是“险”。
师(出示字源):“耳朵旁”是这个字的形旁,表示“山坡”。陡峭的山坡自然非常危险。这么危险的情况下,白求恩在做什么?
生: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师:这句话是怎样描写白求恩的?
生:通过动作和神态。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仍然镇定”这个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了他的冷静。
师:“仍然”是什么意思?从“仍然”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知道“仍然”就是“仍旧、还是”的意思。我从中感受到了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白求恩大夫依然选择给伤员做手术,白求恩大夫一心为伤员着想。
师:你很会读书,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手术台这个阵地很危险?
生1:“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我从第三自然段开头两句话中的两个“不断”中感受到了危险。
生2:我从第四自然段中的“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等句子也读出了危险。
师:再仔细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发现战斗越来越激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师:情况越来越危险,那么白求恩大夫在做什么呢?请你找一找白求恩此时的动作。
生1: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生2: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师:你们找得很准确,不管情况如何危险,白求恩大夫都只做一件事——给伤员做手术。这样的白求恩,你想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1:舍己为人。
生2:一心为伤员着想,不顾自身安危。
师:这么危急的情况下,白求恩依然坚守在手术台上,因为他说——
生:手术台就是阵地。
本篇课文的作者在描述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过程中隐含了大量对比,笔者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现这些对比的同时,辅之相关战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外部环境如此“危险”之时白求恩大夫的“镇定”,由此促进学生对白求恩大夫“所为与所言”的更深刻的理解。
三、引导质疑,再悟人物品质
师:课前预习时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白求恩是一位外国医生,为什么会如此尽心尽力甚至不顾自己的危险来帮助我们中国的战士呢?为此老师特地去查阅了资料,找到了这样两张照片(出示照片并解释:左边是白求恩大夫在加拿大的住宅,舒服安逸;右边是他来到中国后临时住宿的茅草屋,破败不堪)。看了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更加困惑了,白求恩大夫在加拿大生活很好,为什么会不怕艰苦、不顾危险地来帮中国的战士,而且遇到危险时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师(出示白求恩的话):读一读白求恩大夫的话,看看能不能探寻到答案。
生(默读):“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师:你读懂了白求恩大夫的话了吗?
生:我从“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这句话明白了白求恩大夫非常尽职,他认为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是他的职责,不管什么情况他都要坚守。
师:你体会到了白求恩大夫的尽职尽责。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我从这句话知道了白求恩大夫不仅是医生,还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我们的客人。
师:不是我们的客人,那是——
生:主人。
师:是的,白求恩大夫不仅是医生,他还把自己当作了八路军战士,跟中国军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已经把自己和中国军民融为一体了。毛主席这样评价白求恩大夫,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出示内容)。
生(齐读):“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师:白求恩的精神被称为国际主义精神。所以,白求恩不仅是一位八路军战士,更是一位国际主义战士。
在上述课堂教学实录中,笔者借助“白求恩大夫过去在加拿大的生活情况”这一背景材料,与白求恩大夫“此时此刻”的危险情境再次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引发学生的再质疑与再理解。此外,笔者还借助“毛泽东对白求恩大夫的评价”这一背景材料,使学生了解历史伟人对白求恩大夫的评价,从而助力学生理解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延伸拓展,深化人物品质
师: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白求恩大夫创造了什么奇迹?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连续。
师:“连续”这个词用得多好呀!说明在这六十九个小时里,他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手术台,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阵地!
师:文中还有几个词跟“连续”意思很相近,但在使用上却略有不同。请同学们试着填一填(出示填空):
1939年春,著名的齐会战斗打响了。战斗激烈,我军的伤员( )从战场上抬下来。白求恩不顾环境险恶,坚持留在手术台旁( )工作,他( )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师:谁来说?
生:1939年春,著名的齐会战斗打响了。战斗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战场上抬下来。白求恩不顾环境险恶,坚持留在手术台旁(继续)工作,他(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师:很好!一字之差,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同学们要根据意思进行辨别。白求恩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不顾环境的险恶,来到中国,和中国军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始终坚持在手术台前,始终坚守他的阵地,在他的心中,手术台就是阵地。现在,你能说说对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吗?
生1:白求恩的手术台离火线非常近,跟阵地一样十分危险。
生2:白求恩坚守在手术台前做手术,是为了抢救更多伤员的生命,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
生3:白求恩认为自己也是一名八路军战士。抢救伤员的生命,也是在与敌人战斗。
师:通过默读课文,借助资料,我们逐步理解了课题的含义。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的两年里,抢救了无数受伤战士的生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一次抢救伤员的过程中,他不幸受伤感染,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很多地方都修建了白求恩纪念馆,以此铭记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他的小故事读一读,也可以去看看有关他的传记、电影等。
通过之前笔者适时的资料补充以及学生多次的默读理解,学生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水到渠成。与此同时,白求恩大夫的品质也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在课后也会主动阅读相关资料,从而进一步走进历史,走近人物。
【教后反思】
本篇课文是一篇革命历史题材课文,笔者进行教学时,巧用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走进历史,走近人物。背景资料的呈现不是教师在教学伊始就一股脑儿地全抛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匠心巧思,适时抛出。
1.预习时明确要求了解背景。
这篇课文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又是一名加拿大的医生。学生缺乏对相关信息的了解,若强行教学,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疑惑与不解。因此,在教学此文前,笔者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明确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白求恩”等相关资料。
2.理解人物品质时适时补充背景。
在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时,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笔者适时出示白求恩在加拿大生活的资料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评价。通过这两项资料的及时补充,学生对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有了更充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