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珠落盘·稻米(三)──谨以此文献给建党100周年

2021-12-03赵学敬

粮食加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京西袁隆平杂交

赵学敬

(河南工业大学,郑州 450052)

(上接本刊2021年第5期)

5 特殊的加工产品

5.1 脱俗而出的蒸谷米

蒸谷米,顾名思义:“汽蒸稻谷,砻碾成米”。专业技术解释为:“清理后的稻谷经一定程度的水热处理后,再进行砻谷、碾米所得到的大米或半煮米。”

水热处理过的稻谷,表现出多方面的优点:①皮层与胚芽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能随水分渗透到胚乳内部,并在碾米过程中保留下来,有效提高了大米的营养价值,且较“传统大米”易被人体消化吸收;②籽粒结构强度增加,碎米相应降低,出米率提高;③米糠中的酶活力丧失和淀粉含量减少,钝化了油分的分解和酸败;④容易脱壳成糙,不易生虫、霉变。

由于蒸谷米种种优点,东南亚、非洲、印度、西欧、中美及南美地区的不少国家热衷于它的加工和消费,中国人因消费习惯而只爱食白米,对色深的蒸谷米,虽有浙江、江苏个别厂家生产,而它的销售对象则是阿拉伯国家和海湾地区。

蒸谷米的生产工艺是稻谷直接碾米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继承是全部的,发展是增补的,即在清理和砻谷工序之间,插入了浸泡—汽蒸—干燥—冷却四项工艺环节。

稻谷受水、热、时间三大组合因素有限度的“外浸和内渗”,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具体参数是:水温,籼稻为 72~74℃,粳稻不超 70℃;时间 3~4 h;为使米粒较少变色,最佳泡水酸碱度pH=5;最后的稻谷含水量,控制在34%~36%为宜。相应采取的浸泡设备是“罐组式浸泡器”(间歇作业)和“平转式浸泡器”(连续作业)。

汽蒸中的高压优于常压,高压汽蒸能灵活调整温度,容器中的稻谷也因此受热均匀。常压下100℃的蒸汽足以使淀粉糊化,可溶性淀粉的含量相应增加;高压时的温度取决于蒸汽压力,而淀粉糊化规律不变。汽蒸的时间取决于所处理的稻谷数量,应适中掌握,否则,时间太短,淀粉糊化不完全,易出现白心;时间过长,淀粉糊化过度,米色加深。汽蒸设备有“常压汽蒸筒”和“卧式汽蒸干燥器”。

工艺中的干燥,是将稻谷的水分降到14%,为后续加工工序创造好的条件。水分的降低,可采用高温炉气直接干燥、汽蒸间接加热干燥和电能转化热能干燥三种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注意采用二次干燥脱水工艺;第一次为快速式,使稻谷水分由34%~36%很快降到16%~18%;后在缓苏仓内暂存4~6 h,再行二次干燥脱水。第二次为低温(70℃以下)慢速式,一般使用蒸汽间接加热,在较长时间内,把稻谷水分降到14%左右。

稻谷干燥脱水设备有“流化槽干燥机”。蒸谷在流化槽内受到来自孔板下部热风的上吹作用,不断翻动,不断脱水,并沿着3~5°斜面排出机外。

干燥脱水的另一种设备是“滚筒干燥机”。蒸谷先在内转筒受到烟管的远红外辐射加热和筒壁的间接加热,之后被抄板推入外层转筒,受到夹层筒壁的间接加热和辐射加热,完成干燥过程。

干燥脱水后的稻谷因温度过高,最后需要通过2.5 h的冷却塔冷却,把粮温降到30~40℃而接近室温,为后续的砻谷和储藏奠定基础。这样处理过的蒸谷,一经砻碾,产品风格便“破俗立新”,并以“蒸谷米”形式亮相于市场。

5.2 晶莹亮洁的免淘米

免淘米,又是一种稻谷加工新产品。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日本,因品质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全球青睐。新西兰、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闻风而动,免淘米先后研制、生产出来,且速度快、规模大,产品大量投放市场。80年代初期,中国自行研制的免淘米面世,经历了一段雏鹰试飞或小规模生产之后,逐渐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国产的工艺和设备才 “鹰击长空”,大展雄风。

传统的厨房淘洗大米,造成了干物质和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就“标一粳米”而言,淘洗损失量(%)分别为:干物质2.80%,维生素B1 25.91%,钙78.18%,磷19.00%,铁37.82%。而免淘米是一种无需淘洗就可直接炊煮食用的大米,“流失”现象消失,同时简化了做饭工序,缩短了做饭时间,并得益于节约用水。

中国免淘米的生产,是用“标一”以上精度的大米为原料,加工属于精益求精的过程:①除净米粒表面的糠粉;②对米粒进行抛光,比“标一”米更显得晶莹发亮,清洁卫生。

免淘米的加工工艺路线是:精白米(标一以上)→抛光→凉米→白米分级→计量→包装,我国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水洗”工艺(不施添加剂),另一种是上光工艺(使用上光剂)。

两种工艺“大同小异”,小异表现在抛光工段。在抛光工段,“水洗”(不是洗米)工艺,是用喷雾或滴加的方法加入定量的水,湿润米粒表面,增大磨擦系数,入机后借助于摩擦热或喷入的70~90℃热风,使表面淀粉迅速糊化,形成厚度为50~200 μm的保护层,外观变得光滑锃亮。而抛光段的上光工艺,是用导管把上光剂和温水配成的一定浓度的水溶液滴加到抛光室内,增加抛光辊与米粒的磨擦力,利用相对运动除去米粒表面的糠粉,同时被涂抹上“上光剂”(用得多的是葡萄糖、砂糖、麦芽糖、糊精,其次是大豆蛋白、明胶等可溶性蛋白质),表层淀粉糊化加快,粒穿包衣,光亮夺目。

免淘米生产的主要设备是大米抛光机。

如果说蒸谷米能保持“内秀”,颜不惊人,那么,免淘米则注意到外貌的修饰,惹人喜闻乐见,二者以不同的格调走俏市场。

5.3 补充营养的强化米

大米精度高低与营养成分含量多少,永远是粮食加工中的一篇“矛盾论”。

大米精度越高,加工中的营养成分流失越多。人们享受到了美色可口,却无形丢弃了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反之,加工中做到完好保留营养成分,其精度就趋低下,使得糙米反而胜过了白米。

人们食用的观念总是以“精”为目标,常迷失于表面现象,顾此失彼地走进饮食误区。为解决人们口感和营养带来的矛盾,只有通过营养强化手段来解决。营养强化,系在精白米中添加某些营养素,补足加工中的营养流失。具体讲,添加氨基酸营养素,以提高大米的生理价值;添加维生素B1、B2和铁、钙等矿物盐,以提高大米的营养价值。这种大米加工产品就叫做营养强化米。

蒸谷米也可被认为强化米,因它保留了固有营养成分的存在,叫做内持法。除此,强化大米的方法还有“外加法”,例如:浸吸法、涂膜法、强烈型强化法等分别介绍如下:

5.3.1 浸吸法

任选一种重合磷酸盐,或多磷酸钾,或多磷酸钠,或焦磷酸钠,或偏磷酸钠,制备成0.2%中性溶液。再将维生素 B1、B6、B12溶于其内。

大米进入设备时喷洒溶液,再与30~40℃溶液混合,置于滚筒搅拌,溶液继续喷涂,2~4 h可完成浸吸(每100 kg大米能浸吸10 kg溶液),大米出口端受到40℃热风吹拂,实施初步干燥。

维生素B2和氨基酸在中性重合磷酸盐溶液中溶解,置于滚筒,使过路的大米二次浸吸。两次浸吸过程相同,只是二次浸吸之后不再干燥。

汽蒸后的米粒,在滚筒中再喷入一定量的5%醋酸溶液,鼓入40℃热风干燥,将米粒水分降至13%,即得强化米。

5.3.2 涂膜法

此种工艺复杂,其关键工艺环节是:第一步大米干燥,使其水分降至7%。第二步用20℃热水溶解维生素、矿物盐、氨基酸。第三步大米入罐,注入溶液,抽真空中搅拌,完成营养米浸吸过程。第四步真空浸吸过的大米流入连续蒸煮器,汽蒸,冷却后再用分粒机消除米粒粘结,经热风干燥,水分降至15%。第五步干燥后的米粒置于分粒机中,与涂膜溶液搅拌混合,完成一次涂膜,并送入连续蒸煮器中汽蒸3 min,再通风冷却。接着在热风干燥机内,先80℃热风干燥30 min,后60℃热风干燥4 min。涂膜溶液配方中有果胶、马铃薯淀粉,50℃的水。二次涂膜也在分粒机中,阿拉伯胶溶液湿润米粒表面在前,吸浸涂膜溶液(溶液中含马铃薯淀粉,蔗糖脂肪酯)在后,二次涂膜完成,后续工序与一次涂膜相同。三次涂膜是二次涂膜的继续,放在干燥器中,喷入火棉胶乙醚溶液,干燥后即得强化米。

5.3.3 强烈型强化法

此种工艺,比浸吸法、涂膜法的工艺简单,设备少、投资低,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一种大米强化工艺,流程是:大米→一次强化(施加赖氨酸、维生素B1、B2溶液)→缓苏→二次强化(施加钙、铁盐溶液)→强化米。强化米工艺中仅用二台大米强化机,在机内通过剧烈搅拌,使米粒与营养素溶液混合,并使营养素溶液迅速渗入米粒内部或覆于表面,强化剂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再经适当缓苏,即得强化米。

强化米也叫补充营养米,逊于蒸谷米营养成分的“原汁原味”,又比免淘米多了“营养”。三种大米,三颗明星,使稻谷加工业的历史写上了“三星高照”。

5.4 孩童喜欢的膨化米

大米膨化后蛋白质消化吸收率由75.95%提高到83.84%。维生素B1和B6含量也变多,高于蒸煮的。膨化大米储藏期也在延长,一般可保存3~6个月,如若密封,储藏时间会更长。膨化大米可以用来制作米花糖类的小食品,很受小朋友们的喜欢,满足了一批“小吃货”的口福要求。

大米膨化的原理:把大米装到密闭容器中,加热到高温(远高于水的沸点)高压(远大于常压),这时若迅速打开密封装置,米粒内部的水分会瞬间跟着汽化蒸发,使得米粒体积成倍地膨胀,内部结构变得多孔、疏松。这个过程就是膨化。

膨化后的大米分子结构,使得原来的微晶束(β型结构)的定向排列解体,变成了混乱排列的α型状态,内含的淀粉由生变熟,直链和支链的各分子之间出现间隙。人们用这样的大米,消化酶容易进入,从而提高了消化吸收率。又因膨化时间很快,维生素保持得好。经过了高温处理,储藏期增加。膨化设备主要有膨化机、烘干机、加热搅拌机和调味机,另有水平和垂直运输的输送设备。其中的膨化机是主机。美国产的连续式挤压膨化机,大米从该机筒体的一端进入,受转动螺杆的推动、挤压,从出口端排出的成品体积可增大4~4.5倍。德国汉堡雪尔公司产的是间歇式膨化机,6~8 min出机一次,台时产量55~70 kg。

我国黑龙江商学院与哈尔滨饮食机械厂共同研制的膨化机,是以液化石油气为热源的恒温膨化设备。结构简单,机身轻便,一次可膨化10~15 kg原料。苏州市二米厂制造的挤压式连续膨化机,功率17 kW·h,台时产量100 kg,用于喷爆大米,其截面积是喷爆孔的 15 倍,容重约为 0.145 g/cm3,料坯的适宜含水量16%。

5.5 三种营养保健米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营养、保健需要,稻米的深度加工中新添了GABA米、留胚米、发芽糙米三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米品。

GABA米也称非蛋白质氨基酸米,含有比普通大米多的氨基丁酸。食用GABA米后,可抑制人体神经兴奋,可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可提高细胞代谢功能。GABA米的生产工艺是这样的:把糙米置入专用设备,对聚集在胚芽部的谷氨酸脱羧,脱羧谷氨酸会随水分和本身浓度梯度的变化自然转移到胚乳,而后再经碾制除去糠层和胚芽,所得米品就是GABA米了。

留胚米又称胚芽米,它的留胚率在80%以上。保留了胚就保留了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B1,营养素损失很少,营养价值自然很高。但要注意,这种米的包装讲究,需要真空包装或填充惰性气体包装,以防米品变质和微生物繁殖。

发芽糙米。这种米富含营养物质,有着各种生理功效,最是糖尿病人的首选食品。其生产工艺是:施于糙米足够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米胚吸水膨胀,胚芽萌发,突破种皮,形成芽体糙米,这一过程会将大量的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等激活与释放,由结合态转化为游离态,从而实现酶解。

6 水稻的名人故事

6.1 京西稻的故事

京西稻是很有名的。京西稻的出名,源自清朝康熙皇帝的重视农业。传说,他南巡带回的南方稻种,曾种在京西玉泉山的试验田里,本来亩产150~200kg的稻种只收了亩产50 kg。于是康熙皇帝在中南海丰泽园旁边10年试种不辍,经历了它早熟、适宜北方播种的特性。在皇帝的影响带动下,规模栽培在京西开展,也潜移默化地推动了京城西北玉泉山一带广泛种植。京西稻因米色泛红也叫它胭脂稻,又因来自皇帝选育也称为御稻。

达尔文对康熙皇帝亲自选育水稻品种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说:“他是唯一的育种家皇帝,发现并亲自培育了唯一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水稻”。随之,他将“御稻”编入良种名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雍正皇帝时期,京西稻的种植扩大到万寿山、六郎庄一带,总面积达到5 200多亩,还设立了“总理玉泉山稻田大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又把江南“紫金箍”稻种和十三户种稻高手带回北京,圈出六郎庄、巴沟一带的部分稻田,专门种植品质比胭脂稻更好的“贡米”,成为京西稻的新秀品种。乾隆皇帝后期,京西稻的种植已高达2万亩。稻田把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及圆明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链接在了一起。黄瓦红墙,山林湿地,水乡稻田,相互映衬,构成一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画卷。乾隆、慈禧的餐桌顿顿也离不开京西稻米饭,百姓间有了“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响,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的民谣传唱。

到了民国时期,京西稻田大部分落入地主、富农和官僚手里,稻农沦为最底层的雇工。1949年前夕,京西稻田仅剩1.32万亩,亩产只有100多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京西稻农成为土地的主人,种田有了积极性。1957年人民公社化的时候,土地由小块连成了大片,改造了旧有的灌溉系统,基本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稻田形如棋盘。京密引水渠的建成通水,使得京西稻很快发展到海淀山后的东北旺、永丰、温泉、北安河、苏家坨、上庄等地,到1991年,达到8.6万亩,总产稻谷4 122万kg。20世纪90年代末,京西稻面积超过9万亩,亩产达到400~500 kg,成为海淀农业的重要支柱和享誉全国的农业品牌。

20世纪70年代之前,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京西稻插秧收割靠的是人海战术。每到“三夏”、“三秋”两个季节,从玉泉山下,到海淀山后的永定河两岸,抢收抢种大军人山人海,到处是火热的劳动场面。抢收抢种中,总是活跃着社办企业、大队和公社机关人员、驻区部队官兵、当地的中小学生等参与的情景。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后,大型插秧机、收割机解放了生产力。机耕播绿和京西稻成熟时“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好画面,如今已经成为海淀人内心深处的永久记忆。

作为米中贵族的“京西稻”,北京海淀区种植面积多达9万多亩。后来因首都的发展,管辖的耕地面积收缩,水源相应减少,京西稻的种植出现快速滑坡现象。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精神,如今海淀区京西稻的面积恢复到了2 000亩,主产区的海淀区上庄镇,京西稻面积仅有800多亩。四季青镇北坞公园、海淀公园等地,近些年虽然逐渐恢复了部分京西稻种植,但是主要用于环境美化和市民观光。

2015年,农业部批准了对京西稻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作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海淀区的京西稻就此成了“精品观光农业”的名片,成为北京人回味童年味道、体验插秧、劳作、收割的别样“乡愁”。

后来,新中国的农学家们培育出了大红芒、小红芒、黄叶稻、紫叶稻等观赏稻谷,8月中旬之后的稻田就变得五颜六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其中的紫叶稻,就是当年康熙亲手培育的“御稻”后代,300多年变脸为观赏稻了。

如今,因为京西稻有了文化遗产的身份,也就伴生了很受京城百姓欢迎的京西稻插秧节、开镰节和品尝节。每年5月插秧季,北坞公园一些地块还是人工插秧,而西马坊800亩稻田的插秧首次采用了机插。10月金秋的收割季节,早就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了,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稻乡景象。西马坊800亩稻田,每年能收获25万kg稻谷,能加工出近20万kg大米,却不够大饭店的团购和礼品使用,更变得少者为贵了。

京西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从少到精,它留存着珍贵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记录和见证了海淀区农业的巨大变化,也记录了北京城沧海桑田的一角。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北京海淀区的京西稻插秧节已举办了多次,2019年已是第16届了,京西稻就年年这么火爆,寄托了永远的中国记忆,也成为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是个大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杂交水稻”贡献有口皆碑。作者编写稻米之时,自然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

故事要从1960年自然灾害说起。这年出现粮荒,浮肿病流行,夺去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袁隆平那时虽没有倒下,却经历了这段饥饿时光。

无情的现实逼出了袁隆平的科研思路,他暗自下定决心,要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400 kg、500 kg、1 000 kg的水稻新品种来,让粮食大幅度增产,让老百姓永远告别饿肚子的灾难。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这是袁隆平总结出来的的奋斗公式。

他依据遗传学的科学规律,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论证了水稻杂交优势的存在,确信了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就需要培育出雄花不育的稻株,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天然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于是,袁隆平迈开了双腿,在茫茫的水稻绿海中去寻找从未见过、中外资料没报道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让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袁隆平携老伴走过了四季,又找到6株不育的雄性植株,并在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种子。后经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为农业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艰苦磨练,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种植获得成功,为次年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 000亿kg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这一粮食奇迹,靠两“平”成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声,即是: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却公开声称,他培育的杂交稻存在着“三个有余、三个不足”的缺点,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再一次萌发了惊人的国际主义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而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着新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又把杂交水稻理论推上了新的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稳定在50 d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更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的试种,杂交水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中国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又在1985~1988年期间,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2020年,又传来袁隆平研究盐碱地种植水稻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好消息。2020年4月袁隆平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是我国未来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如果我们抓紧开展耐盐碱地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按每亩300 kg估算,则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 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这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创新。

6.3 中国饭碗很China

中国人口众多,粮食消费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国人:要把粮食这个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意在强调中国粮食不能出问题,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

2020年10月19日 “第三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福州召开。

会上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向大会作了汇报和表态,他们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事,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坚持抓好生产、引粮入闽双管齐下,提升粮食产能,深化产销合作,加强粮食储备,做优粮食产业,厉行节约粮食,牢牢守住福建人民的‘米袋子’”。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领导接着讲到:“2018年以来,中国粮食交易大会见证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见证和推动了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见证和推动了全国粮食产销合作和粮食企业的合作共赢。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本届大会旨在聚优质、强产业、增活力、畅流通,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这一紧锣密鼓的活动,大大彰显了“端牢中国饭碗”的一呼百应场景,正是:大疫之年大胜利,民食为天排第一,中国饭碗很China,举高粮食安全旗。

读者朋友们,碗中之餐来之不易,但愿大家吃饱吃好又爱惜。

7 后记

《玉珠落盘·稻米》涉及到考古学、农艺学、加工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作者跨行业地去寻觅营养,或找书阅读,或网上查阅,或做读书笔记,过程是长长的。继而吸收、消化、应用,时间是悠悠的。接着,在电脑屏幕前归纳资料、敲字写作、反复改稿,精耕细作又是必须的;还要闲庭信步构思,又总在受到耐力考验。尽管如此,文章还是显得苍白,但愿读者们原谅中喜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写文稿难免有错,欢迎端着中国饭碗的朋友提出宝贵意见,把此文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玉珠落盘”。

赵学敬2021年4月2日于河南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京西袁隆平杂交
杂交水稻“泰丰A”高产又好吃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