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分析模型的施工质量评价方法
2021-12-03宁波永耀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分公司史科望孙甜薇
宁波永耀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分公司 王 翌 史科望 孙甜薇
三维模型的建立对于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施工质量越来越重视,为建立数值分析模型提供了可能,本文根据数学分析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基于数学分析模型的施工质量评价方法。
1 总论
1.1 背景现状
配电网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多年,其方式也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型逐步转变,但与社会上先进的管理尚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配网建设具有点多、面广、时间紧的特征,进一步加大了规范现场管理以及基层监管的难度。尤其是在对施工质量进行评判时,大部分评价方式是通过成立专家组进行抽查、打分的形式,将最终评分结果直接相加排名来区分施工或项目管理的质量优劣。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比较易于接受,也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之一。然而从客观实际角度分析,这种方法存在着主观评分多、施工规模不同标准难制定及打分情况对指标间相互关联、制约程度并未做内在的揭示,评价结果也欠科学性,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出入。
1.2 思路原则
本方法从项目管理实现目标角度出发,力求建立通用的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的综合评价活动中减少重复性与干扰项,保证合理的指标项选取并减少片面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在下述原则下完成:
一致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与评价目标一致,从而充分体现评价活动的意图。所选的指标既能反映直接效果又要反映间接效果,不能将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无关的指标选择进来;相对独立性原则:同层次上的指标应尽量从不同方面反映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可测性原则:指标能够被测定或度量,尽可能用数字说话。评价指标涵义要明确,数据要规范,口径要一致,资料收集要简便。指标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模式或标准。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客观系统内部要素及其本质联系为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正确反映各组成元素相互关系的数量特征。为进行综合评价,须将反映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定性指标定量化、规范化,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指标转化为具体可测的;可比性原则: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可比性越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就越大。评价指标的制定要客观实际,便于比较。指标标准化处理中要保持一致性,以保证指标间可比性。
1.3 必要性分析
基于目前常用的施工质量评判方法存在着主观评分多,施工规模不同标准难制定,打分情况对指标间相互关联、制约程度并未做内在的揭示,评价结果在科学性上有所欠缺的问题,有必要引入新的评价方法对现场状态进行更合理的评价。本项目目的在于本评价方法通过多维度数据拟合,将现场检查数据通过进一步处理转换为为二级指标项,采用统计学方法估计数值模型中相关系数与模型常数。生成周期性数值模型后,将各单位已知数据代入产生对应的模型分值,通过与实际统计分值进行比较,得出各单位在当前评价水平下的优劣[1-2]。本方法从多角度汇总数据,最大化减少了单人观察范围、观测角度以及业务能力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最终的排名与差距体现更为客观、符合实际。
1.4 效益分析
由于采用了较以往更科学的评价方式,减少了人工评价时权力寻租的空间,更为客观的评价体系也将为相关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累积数据可以按需展示,提升了评价结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减少了以往评价需要人工梳理、统计打分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目前,根据本评价方法已发布施工分包商季度评价报告2期、年度报告1期,并应用于永耀集团公司年度合作分包商综合考评工作。借鉴本方法的思路,通过制定合理的关键量化指标及动态评判标准,可用于多种业务的专业评价方面,以及人员绩效评定等其他类似情景。
1.5 创意项目需求分析
随着国网三型两网概念不断深化,对电力工程智慧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工程建设领域迎来了新的挑战。现阶段配网管理水平仍处于低效率阶段,“智慧基建”的目标相距甚远,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平台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意义重大。
2 数值分析模型的施工质量评价方法
一是加强参建单位协作,共享信息资源。通过结合“监理宝”系统,自动抓取基于现场的问题情况量化、自动进行统计,并将各类工程信息实现多方共享,建设问题第一时间可以得到反馈。
二是量化工作内容,科学化内部管理。利用基础数据搭建量化标准用于评估人员绩效、项目部工作质量等方面。通过综合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分段衡量评价对象的能力层次,并据此赋分评估,从而更为科学地体现差距、量化差距。将所有项目放在同一个维度下进行比较,分出排名和档次,清晰指出项目部目前存在的短板,引导他们进行补强,科学化内部管理。
三是数据智能分析,辅助管理决策。一方面通过对上报问题按施工阶段分类进行频度分析,对关键节点和施工关键工艺常发性问题进行预警,针对高发性问题强调落实风险作业的防护措施;其次可对上报问题按施工单位进行分类和加权统计,通过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生成施工水平动态模型,对施工单位进行量化评价;最后通过对人员现场操作记录进行分析,从多个维度进行人员效率、效益评估,并作为绩效管理的有效凭据。
3 模型建立
3.1 创意项目建设方案
工作人员依托“监理宝”系统在现场实时完成工作任务,按标准化作业流程上传工作情况,使管理人员实时、直观地了解现场情况并根据现场反馈作出工作评价。各项报表数据直接从工作表单中由后台自动提取生成,同步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收集各个项目现场问题数据入库,专家可在线上集中审阅,筛选点评分析典型问题,提出前瞻性措施。通过对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质量的分析,还能协助项目部完善内部管理,并作为人资和绩效管理的坚实凭据。最终根据精益管理管控,按需求产生对应的管理总结报告。
3.2 项目目标及范围
本项目预期通过建立一套与“监理宝”系统相关的指标体系,从而在施工质量管理中起到监督与评价的作用。该指标评价体系贯穿项目的发展、实施、竣工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对工程资料及现场情况进行衡量与监测,对已完成的工作做出评价,为施工方指出以后改进的方向;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及时了解和把握项目现状的办法,从而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为项目管理和决策层提供可量化比较的信息,进而能够根据管控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实现或达到既定目标,改进项目管理。
3.3 项目建设内容
通过对现场缺陷情况以及评价结果的梳理、归纳,对现场问题从类型、阶段、严重性和整改效果等方面,以及对人员从工作强度、工作质量和管控水平等维度进行量化处理,通过相关性及回归分析建立数值模型,对施工队伍、监理项目部总体情况以及监理人员开展科学化评价[3-4];针对需求形成数据分析成果反馈。通过对现场缺陷发生频度分析,为在建工程现场检查及验收关键点位提供有力参考,同时也为人员绩效评价和施工分包商招标入围提供坚实依据。
3.4 技术方案
如某年度对施工分包单位综合及现场发现问题进行筛选汇总后,根据公司现场问题扣分标准进行计分,得出了各自的计分情况:P1(实际计分值)=ΣWi×ki+ΣXi×ji+ΣYi×mi+ΣZi×ni,其中Wi、Xi、Yi、Zi分别为综合管理类、安全类问题、土建类问题和电气类问题中某一类问题重复发生次数,ki、ji、mi、ni分别为该类问题对应的扣分分值。
由于该模型本身系数未知且必然不恒定(由分包商施工总体水平波动导致);但根据已知不同分包商的工程量与各类问题数量,可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A、B、C、D和ε进行统计学估计(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各分包商的a、b、c、d、e数值是一致的),即得:根据不同分包商带入对应数值,就可得到当前模型下该分包商的扣分估计。再根据P2(模型差值)=P1(实际计分值)-P(模型值),以P2(模型差值)的大小来量化分析对应分包商的施工水平。即P2(模型差值)为正时认为该分包商的施工水平优于当前环境下总体施工水平,且数值越大代表水平差距越大;反之亦然。
综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建筑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建立数值分析模型越来越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