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个建议送给容易被 “糟糕消息”感染的你

2021-12-03齐舒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自我保健 2021年9期
关键词:烟民正性负面

文·齐舒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边时,比如自己居住的城市因为出现疫情被封闭隔离,我们会有很强烈的心理波动;离我们较远的负面事件,比如地中海的森林火灾、冰川消融的速度变快等,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却相对较小。都是坏消息,为何我们受到的影响不同?反应不同?

思考这一问题就要把视角拉到事件本身与我们的心理距离上了:事件与我们的心理距离越近,我们自身感知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强,看问题越片面、局部,越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感染。

什么是“心理距离”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大家以自我为中心参考点,所感知到的与客体或事件距离我们的远近。它包含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与真实性四个维度。

心理学上的“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一方面,我们与事件的心理距离越近,所感知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高。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烟民,你身边同为烟民的亲戚朋友患肺癌去世,相对于看到新闻报道中某烟民患肺癌去世,你感知到的吸烟的风险会更高,更可能戒烟。换句话说,负性事件与我们感知到的相关度越高,我们越觉得自己可能会碰上类似的负性事件,越会受到它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相关的反应。

另一方面,我们与事件的心理距离越近,越会更多地关注具体的信息,看待问题更加片面、局部,更容易看到一些瑕疵,而往往无法看到整体,可能会过度地纠结个别细节。例如,在看待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时候,家长往往会陷入“数学考试只考了99分,竟然做错了一道选择题”上,而忽视孩子其实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这一整体信息。再比如,部门领导看待下属写的程序代码,可能总觉得他写得不够规整,因此感到生气,却可能忽视了这串代码已经足以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且效率很高。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情绪感染

除了对感知和态度上的影响外,当新闻中主人公距离我们更近时,我们也会受到新闻主人公所传递的情绪的影响,这被称为“情绪感染”。情绪感染,是我们通过捕捉他人的情绪来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我们在感受身边人的情绪表达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给予回应,同时产生和对方相同的情绪体验。换句话说,如果感染我们的人是正性情绪,我们也会感到正性情绪,从而反馈正性情绪。例如,在迪士尼乐园中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快乐;看完喜剧电影、参加完派对后,我们就会感到开心。

但另一方面,如果感染我们的人持有非常负面的情绪,例如焦虑、抑郁、愤怒、悲伤,我们也会感受到它们并反馈出来。举例来说,领导今天心情不好,开会的时候语词严厉,那我也可能心情不好,回家对我的孩子表现出一些负面的情绪;而我的孩子心情不好,就可能去踢家里的小猫,这就是“踢猫效应”。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完一些因为人生无望而跳楼、自杀的新闻或深度报道后,会感到压抑、郁闷、难受。这种情绪感染,在群体内的个体间更容易传播。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群体内的某些情绪更加敏感。相似性高会产生更强的共情和情绪感染。

而那些注意力容易被他人吸引的人群更易受到情绪感染。当然,这也与年龄和性格特质有关,独立性强、情绪稳定性强的人更不易受到他人影响。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因为女性对他人的情绪展现更加敏感,同时更善于情绪的表达与回应。

我们该如何应对负面事件的影响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分母”,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无法避免地接收到铺天盖地的新闻和热点事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提高对不确定性的忍受程度。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和风险,尽量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例如,练就一身强健的体魄、适当地攒钱、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掌控生活的能力,不畏惧负面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接纳自己对于某些事情的无能为力。

尽量避免过度沉浸于事件的细节中,从整体、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尽管2020年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但在每一个国人的努力下,我们仍然取得了无数亮眼的成就。纠结疫情无益,加强防控、愈加努力,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好。

尽量理性地看待他人的情绪,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不要轻易被带节奏,不要轻易义愤填膺,不了解真相前不要发表意见。遇事冷静“吃瓜”,不做“键盘侠”,不做“网络喷子”。

可以尝试将心理距离拉远看问题。不纠结此时、此刻、此地的好友,而想想远方的他会怎么办。例如,你最好的朋友工作不顺,想要辞职,希望寻求你的帮助。此时,把他当成一个陌生人,或许能更理性地理清他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给出更好的、更客观的建议。

将负面事件带来的威胁感升华为改善负面现状的行动。以此为戒,预防为主,控制为辅。例如,面对高校学生自杀、猝死事件频发的现象,一方面需要呼吁社会关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你可以更多地关心身边还在读书的小伙伴,平时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猜你喜欢

烟民正性负面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印度研究:九成烟民尝试戒烟失败
儿时一支烟,长大成烟民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烟民每年为香港带来逾百亿港元经济损失
高校辅导员正性道德情感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