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人物雕塑泥片成型法艺术特色研究
2021-12-03琦董国娟
荆 琦董国娟
(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滁州 239000)
紫砂人物雕塑的起源与发展大约在明代,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在论及徐友泉时说:“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这是关于紫砂雕塑的较早的文字记录。周高起介绍另一位名艺人陈仲美时说:“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鬘,不可思议。”这是紫砂人物塑像较早的记载。从存世的紫砂人物雕塑来看,有明代陈子畦的《张良》、清末任伯年的《任淞云小像》等。紫砂人物塑像存世较少,由此可以看出,紫砂人物塑像一开始就非紫砂雕塑的主项,并且历史上大部分的紫砂人物雕塑多为直接捏塑法和模具翻制法制作。
紫砂人物雕塑泥片成型是众多陶瓷雕塑制作方式的一种。紫砂人物雕塑泥片成型制作方法的形成也是受众多陶瓷工艺的影响而自然形成的一种风格,它的形成和出现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其中有陶瓷传统工艺成型技法的影响,有紫砂壶泥片成型技法的熏陶,有瓷塑泥片成型的相互启发,也有西方现代陶艺制作理念的介入和冲击。现代陶艺讲求反叛传统,甚至缺陷和破碎都是一种美,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追求材料本身语言的探索,强调美的、有意味的形式,影响着中国陶瓷艺术家对紫砂材料的实验和创作。
一、紫砂人物雕塑的成型手法
在紫砂的产区丁蜀镇,主要的传统工艺是紫砂壶的生产与制作。紫砂人物雕塑的出现和发展相对较晚,其成型手法和制作工艺受其他陶瓷产区的影响。紫砂人物雕塑的成型手法主要有直接雕塑掏空法、雕塑翻模印坯法和手工泥片成型法。每种制作方法都有其存在的生存土壤,丁蜀镇紫砂雕塑主流制作方式为翻模印坯法,但手工泥片成型法最具特色。
(一)直接雕塑挖空法:采用雕塑的方法直接塑造,类似于天津泥人张的人物雕塑做法,雕塑内部不做任何骨架支撑,通过紫砂泥直接塑形,通过不断的修改调整,将作品完成。直接塑造法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在塑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泥与泥堆塑衔接的过程中不要形成封闭的气泡空间,否则在烧制的过程中容易炸裂。待泥稿作品完成后,将作品根据结构大小分段切割后将每一段挖空,根据雕塑的大小决定挖空的壁厚,之后对各部件运用同材质泥浆粘贴组装,表面修饰后完晾干等待烧成。
(二)雕塑翻模印坯法:作品运用雕塑手法进行制作,内部有无骨架均可,可以反复调整修改,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塑造,雕塑做成后作为模种,然后运用活模制作手法,用石膏对雕塑作品进行翻制。石膏模具以便于脱模为原则,根据雕塑作品的复杂程度,进行分片,如人物头部至少需要前后两片石膏模具,在头部正面那块模具下还需要两片可以活动取下的子模具,翻制后泥稿作品大多毁坏,留下石膏模具。通过石膏模具对作品进行复制印坯,先拍打出厚薄适中的适形泥片,通过按压将泥片紧密地附在石膏模具上,然后将模具合在一起,在两块模具合在一起之前在泥片与泥片的衔接处涂上紫砂泥浆(紫砂泥浆与坯体必须为同一块材料的紫砂泥,这样作品完成时衔接处不会出现色差),打开模具取出坯体,坯体连接完成后,进行表面修饰抛光晾干。因其可复制,稳定性好,烧成率高,可以通过印坯修光工人进行批量生产,形成一定的产量规模,是现代紫砂雕塑产业制作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手段。
(三)手工泥片成型法:将紫砂泥根据造型需要拍成大小厚薄合适的泥片,根据预先设定的雕塑的造型对泥片进行裁剪,充分把握好泥片柔韧的特性,围合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状,泥片与泥片之间通过同材质泥浆黏结。一般由下至上一步步通过泥片衔接而成,在此过程中运用裁剪、衔接、卷、压、叠、摁、推、划等各种手法顺应泥性完成。在制作时要考虑好作品的重心,泥片与泥片连接时下方泥片的承载性,不然容易坍塌。在制作的过程中顺应泥片的泥性,不可过多地修改塑造,破坏其自然偶发的艺术灵动,所以运用泥片成型的技法很难如泥塑般反复修改调整,更多的是顺应泥性,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少了一些写实,多了一种写意的味道。一件人物雕塑作品可以完全通过泥片巻塑成型法完成,也可以与其他两种手法搭配完成一件作品。不同的技术手段与形式的交融,通过泥性的感悟,会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其他两种手法相比,泥片成型法偶发性、意向性更强,在制作的过程中为顺应造型和泥性的特点,有些造型需要顺应泥势而为,具有不可知性。
二、紫砂人物雕塑的写意特征
(一)以神写形
在陶艺雕塑制作当中,泥片成型是最具有写意性的。在泥片成型制作人物的过程中,需要凝神静气,大胆巻塑,成竹在胸,规范不羁,率真自然,拿捏适度,一气呵成,以心运手,以手运泥,在似与不似之间,随机应变,因势生发,将错就错,偶得天成,不可复制。泥片的巻塑无法做到像写实雕塑般的精微细致,是一种大面积的整体塑造,通过对泥片窝、卷、推、摁、提、画、粘、拍等外力动作来塑造。在塑造的过程中不可能十分精确,随时要根据偶发的形式对整个塑造进行调整,要顺泥片在当时形成的走势不断调整修正,运用纯熟的技巧在对泥片的引导与控制中一气呵成。因为泥片的性质不易做过多的调整与塑造,塑造太多,容易失去泥片的自然特性,沦为了呆滞严厉之态,作品就不生动,容易呆板,再者反复塑造太多,泥片也容易断裂,更不容易实现自己的塑造目的。泥片人物雕塑追求的是一种“大象”而非“小形”,在制作时必须先凝想形物,删拨大要,对创作对象的造型意境进行一个集中、提炼、概括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伴随着创作者的艺术思考注入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和创造。这点与中国写意画的创作理念相一致,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中国写意画中讲究以神写形,意象相生,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寻找某种精妙的平衡。泥片成型人物雕塑虽讲究的是一种意象,但它的制作需要有着扎实的写实造型功底,整体把握造型的能力。熟练的泥片造型操作技法,绝不是随意就可以完成的,对造型有着更高的要求。泥片的整体性特点也就要求泥片成型的人物塑造必须以神塑形,追求的是作品的神韵,是脑海中艺术家的意蕴,而不是细枝末节的具象,在操作技法上也必须熟能生巧,只有全面掌握泥片塑形时的泥性,由技入道,做出的作品才能形神兼备,生动自然。
(二)道法自然
道是朴素的,蕴含自然界五色。紫砂的五色正如道一样朴素,含蓄朴拙而不浓艳,其品格像谦谦君子,不做作,没有华丽繁杂的特点,具有平淡内敛的君子之风,其本身的泥性就是素面素心,体现紫砂泥色自然本性。孙过庭对书法的意象有如下的描述,“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可见自然之妙处,不是人工刻意塑造所能达到的,由于在塑造的过程中,泥片湿软,易于变形,在创作过程中反而会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泥片人物创作过程中有时会特意追求泥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形态语言,体现泥片创作时不同于其他塑造时的感觉,比写实塑造更灵动洒脱,比印坯成型更感性微妙,书写的意味更强,最终作品的造型有很多的偶然性和感性的成分在里面。不可预见性也是泥片成型人物雕塑的魅力之一,有时在人物衣纹质感塑造上,可以通过泥片压在衣服上形成的衣料肌理质感,或者直接用布料蘸满紫砂泥浆形成的泥片,丰富了泥片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触感的同时也丰富了视觉的体验。紫砂人物雕塑的完成,塑造是一部分,窑火的烧制也至关重要,所以,一件紫砂陶艺作品的完成一半由人力,一半靠天力,窑温的不同,泥色烧制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同样是紫泥烧制1120摄氏度颜色偏红色,1180摄氏度颜色偏深紫色。如果是柴窑或气窑的烧制,还原氛围的不同,还原气氛的强弱不同,作品在窑炉内部摆放位置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烧成效果。比如,孙建平运用还原氛围烧成的清水泥雕塑作品,其色泽正如清人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描写的那样,“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砂,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近而察之,灿若流金璧浮精美。岂随珠之赵璧可媲,异而称珍者哉”。作品在烧成之后还可以通过把玩,或茶水的养护,生成一层温润的包浆,有一种时间岁月的记忆。
(三)象外之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名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因为泥片成型人物雕塑作品的写意特性,那么在它的美学追求上必然要体现出象外之意,达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感意蕴。就如中国写意画中八大山人的游鱼、怪鸟和墨荷,除这些具体笔墨造型外,更有一种孤傲、苍凉、萧疏、荒寒的情绪饱含在其作品中,也正是这些意外之韵才让作品超越了时空,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一种共同审美体验。泥片成型紫砂人物雕塑因其泥片塑形的特点,摆脱了具象写实,强调凝想形物,删拨大要,讲究艺术创作者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追求艺术的个性,好的作品必然有一种气韵包含在作品的造型之内。讲究的是形神之外的意蕴,是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比如,陶艺家罗小平老师运用紫砂泥片成型工艺创作的《愚者》系列,熟练运用泥片进行塑造,部分保留泥片连接时的塑造痕迹,体现泥痕塑性的洒脱自然,造型微妙简朴,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松动朴拙的意味,由此产生的认同与审美愉悦直抵内心,有种不可言说的充盈。
(四)随类赋彩
紫砂人物泥片成型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色。紫砂泥料色彩较其他陶泥丰富,可称五色土。优质的紫砂泥通过泥色的分类主要有紫泥、段泥、朱泥、黑泥和清水泥等。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画有六法说,在六法中涉及赋色的理念为“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有两层含义,分客观和主观,一是按照事物的客观现实随类像不同而赋色,二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关。美学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方式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存在于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中,也存在于民族的集体审美和时代精神中,是艺术家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共同产生的一个概念。在紫砂写实具象雕塑,如菱角、栗子、螃蟹、黑鱼等作品适用于第一类的解释,而在泥片成型法紫砂人物雕塑的创作中更适合于第二种解释。中国传统色彩强调象征意义,中国的五色观念本身就是和宇宙中的自然现象、社会活动、人类情感融为一体,色彩存在表现性、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作用。紫砂中的五色更是一种象征和代表,而非客观反映真实,即使在泥片成型的紫砂人物雕塑的人物肤色表现上,紫砂泥色也无法达到西洋油画中微妙逼真的皮肤质感,泥片成型紫砂人物雕塑的色彩在作品中的运用是主客观的一种结合。
三、结语
材料的特性和塑造手段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紫砂泥片成型与传统雕塑中雕与塑手法不同,与传统紫砂人物雕塑追求工艺的细腻严谨不同,正是泥片塑造这种技术在紫砂雕塑上的运用,带来了创作手法的改变,形成自己的写意特色,以神写形,追求“大象”而非“小形”。泥片在艺术家塑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形态语言,让紫砂泥片成型人物雕塑独具风格,丰富了紫砂雕塑的创作语言。紫砂的五色让紫砂雕塑多了一层文化象征意义,让中国画所产生的写意美学真正地融入泥片成型的人物雕塑当中。这种紫砂本身的泥性特色,以及泥片塑造的写意性、不确定性,使得紫砂泥片成型人物雕塑值得艺术家去深入地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