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背景下美西方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变化及启示*

2021-12-03韩小南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韩小南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144,北京)

当今时代,中国的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会赢得各国学界密切关注。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随即进入美西方学界研究视野。美西方学者从不同学科和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态度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视为中国强硬外交政策的体现,二是视为中国谋求区域霸权甚至全球霸权的手段。总体上看,意识形态对抗的烙印比较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等国学者则更多将这一战略的推进视为中国综合势力的最新呈现。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愿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拓展卫生交流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冠疫情背景下,美西方学界对我国评价呈现明显分化,一方面配合有关政客制造所谓的中国源头论、隐瞒论、责任论,诋毁我国对外援助为开展“口罩外交”“疫苗外交”,诋毁中国与世卫组织合作,另一方面在“排队等候中国疫苗和防疫物资”时强调“不考虑政治因素”,寄望“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准确研判美西方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及认知,对推动构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叙事逻辑,有针对性驳斥美西方攻击抹黑,营造“一带一路”建设良好国际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1 美西方学界对我“一带一路”倡议评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烙印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超出了西方国家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和国强必霸的旧框架,是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让世界诸多国家真正受益的新发展方案;是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的新倡议新设想,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时期提供的公共产品。然而美西方学界更多将这一倡议视为中国强硬外交政策的体现及中国图谋霸权的具体手段。

1.1 视为中国强硬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

部分美西方学者习惯性带着偏见从地缘政治视角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他们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来进行研判,猜度中国战略选择的优先方向,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为了开拓新的“战略空间”。此类分析认为,由于南海领土问题引发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加上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发展的压制,迫使中国政府向西寻求发展空间,并试图建立在欧亚大陆上的控制权。类似观点把“一带一路”倡议与习近平总书记“周边外交”思想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认为这一倡议旨在通过促进邻国的经济发展来改善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看来,当前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体现了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理论内核,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暗含着“中心主义”的中国传统外交文化。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威廉·卡拉汉(William A. Callahan)认为,“中国将自己看成是新区域秩序的‘中心’国家,而其邻国则处于‘外围’区域,中国外交官和学者经常认为历史上的‘朝贡体系’是让周边国家获益的地区秩序模式”。[1]美国学者特里·莫布里(Terry Mobley)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改变,是打破‘马六甲困境’的举措,中国不再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强硬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2]美国华盛顿战略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克里斯托弗·K.约翰逊(Christopher K Johnson)认为,这一倡议的提出时期恰巧是中国外交政策越来越强硬的时候。[3]

也有学者认为过于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意蕴会遮蔽其地缘经济属性。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研究人员彼得·蔡(Peter Cai)在《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文中指出,“单纯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狭隘的地缘政治解读虽不是错误,但不完整,是有严重缺陷的解读。中国提出这一倡议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经济方面诉求,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中国通过一系列经济融合发展的措施来争取其地区领导权。中国希望对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输出国内过剩产能,鼓励优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正在逐步成为部分产业生产研发的中心和标准的制定者。”[4]用地缘政治理论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即完全套用西方政治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中国主张和中国立场,犯了机械主义的错误。

1.2 视为中国谋求霸权的手段

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建立新的全球金融秩序的中国战略。”[5]随着中美国家力量的此消彼长,“后美国霸权时代”的全球力量格局成为海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有海外学者将“一带一路”倡议看成是中国版布雷顿森林体系,认为中国在以自我利益和发展需要为标准,重新塑造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为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出口过剩产能、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将“一带一路”倡议看做中国版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是上在宣扬“中国霸权论”。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2018年发布《权力游戏: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腐蚀现有的国际秩序,列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成为全球性存在、美国及其盟友将面临新的威胁、中国将获得持久的外交影响力、欧洲国家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将继续分化、中国操控全球供应链从而谋取地缘政治利益的能力将不断变大、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一些国家的治理能力会不断下降等十七项挑战,[6]报告全文充斥着对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谋取私利,凭借债务问题控制他国的污蔑和丑化。英国学者汤姆·米勒(Tom Miller)在2019年出版的《中国的亚洲梦:新丝绸之路的帝国建构》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是建构新帝国,“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渴望在自己的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就像美国在19世纪寻求在西半球占据主导地位一样。”。英国学者罗斯玛丽·福特(Marry Ford)2019年在《中国崛起与美国霸权:东亚霸权秩序的重新谈判》一文中指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重要目标是建构东亚霸权秩序,“这一目标是通过‘话语权’来实现,即引入新的术语来描述中国的总体目标。所谓对“欧洲一体化”形成冲击的偏见也套用在东盟国家,比利时埃格蒙特皇家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巴拉日·尤瓦利(Balazs Ujvari)撰文指出,东盟国家在面对“一带一路”倡议时呈现出不同的态度,“最热情的国家”(老挝、柬埔寨、缅甸)、“需要但持慎重立场的国家”(越南、泰国、新加坡)和“寡言少语的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7]日本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2019年在《习近平的外交理念与国际秩序视野》一文中指出,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提出了“新的国际关系模式”,“这种说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中国是现代西方列强的替代品”。

1.3 俄罗斯等国学者对“一带一路”评价更为客观全面

综合国力是国际主张全球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基石。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建设与发展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近16%。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之首,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2019年中国在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第一。2020年中国率先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多国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广受关注和欢迎,是基于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俄罗斯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在《“一带一路”将去往何方?》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实施性是由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增强和雄厚的人力资本共同促成的,在中国国家力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恰逢美国逐渐退出全球治理的某些领域,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效。”[8]有学者认为以“互联互通”为重要特点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内发展经验的国际拓展,重大战略设计和决策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成就离不开“五年计划”“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实施。印度学者达沙娜·M.巴鲁阿(Darshana M. Baruah)撰文指出,“中国实施的国内互联互通政策早于‘一带一路’倡议,最早始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战略成功的缩小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后来又将互联互通的范围扩展至国境之外,囊括了亚洲邻国,并进而从中亚辐射至欧洲,推动全球的互联互通。”[9]2019年4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有能力、有意愿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美西方学界鼓噪“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操控别国主权论”等论调者不在少数,其本质在于杜撰和贩卖这些“名词”的国家试图通过制造否定中国贡献的国际氛围与舆论导向来压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而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俄罗斯等国学者态度来看,中国国家力量的持续上升是非常明显的势头,中国已无法通过“韬光养晦”赢得良好外部发展环境。那些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案例充分说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积极有为”并不等于谋求“世界霸权”,中国梦的本质也不是要再回到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

2 全球抗疫背景下西方学界对“健康丝绸之路”态度出现分化

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发表演讲时强调“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加强在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救援、传统医药领域互利合作”,首次提出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此后,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实际行动,倡导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卫生重点领域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着力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健康卫生合作水平,不断夯实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的卫生合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时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2020年5月18日在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致辞,提出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六项倡议。中国在搞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深刻体现了中国在“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中负责任大国担当。

2.1 从“债务陷阱论”到“口罩外交论”习惯性抹黑

通过对外贷款,干涉别国内政,侵占他国主权是某些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一些学者为了刻意抵制“一带一路”倡议,故意炒作、编造中国推行“债务陷阱外交”的罪名,指责中国不顾沿线国家偿付能力,通过增加债务负担,增加在有关地区的影响力,搞“地区霸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理性声音也逐步增强,澳大利亚智库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国际经济项目主任罗兰·拉贾(Roland Rajah)等人在文章中指出,有证明表明,中国政府没有参与对太平洋岛国的“债务陷阱外交”。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以来,美西方政客及媒体对我“骂战”呈现出新的花样和形态,将新冠病毒称为“武汉病毒”或“中国病毒”,故意炒作“病毒源头论”“中国责任论”“中国赔偿论”等险恶论调,个别学者也枉顾事实基础、抛弃科学精神对我进行抹黑。随着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中国力所能及地向有关国家派出医疗队,捐赠了包括口罩在内的大量防疫物资,却被指责为“口罩外交”“疫苗外交”,批判中国利用对外捐赠加强在有关地区渗透能力,大肆渲染中国图谋地区影响意图,甚至将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类比一百多年前美西方殖民手段。这些由政客炮制,个别学者呼应并经媒体放大的言论,并没有在全球形成共识,“全印度人民科学网”副主席帕拉比尔·普尔卡亚斯塔(Prabir Purkayastha) 发文指出西方媒体和政府对中国的抨击完全是种族主义性质的,大部分是特朗普和他的团队对中国发动的新冷战的延续。实际上,这种“有色眼镜”或 “偏见”是根深蒂固的,无论中国做的再好,他们总是能找到否定和丑化的借口。随着世卫组织权威调查结果发布,多国疫情出现时间线不断前移,病毒起源于中国的言论不攻自破时,他们毫无根据的认为中国很早就出现疫情只是一直在隐瞒,这种论调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科学精神和辩论底线。从长期来看,这种国际话语权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我国在捍卫国际形象,赢得国际话语权,摆脱“被动挨骂”方面任重而道远。

2.2 关注“中国经验”,对“中国疫苗”态度反转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国在做好国内抗疫斗争的同时,积极向世界许多国家提供援助,向全世界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和做法,生动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相比于有些国家自顾不暇还血口喷人的做法,中国再一次站在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上。一些海外学者对中国抗疫的态度发生变化,对中国“国际主义”抗疫精神表示赞赏和认同,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指出:“中国作为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给世界带来信心和希望。”[10]医学期刊《柳叶刀》2020年3月6日发表社论指出,“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的巨大公共卫生投入已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各国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3月27日发表《新冠肺炎:学习经验》强调了学习中国经验以及加强全球合作的重要性。《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中国COVID-19疫情暴发的最初50天内传播控制措施的调查》,指出“武汉出行禁令将其他城市的疫情暴发时间平均推迟2.91天,对疫情的遏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在没有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武汉外确诊病例在疫情暴发第50天或累计超70万”。这些学术界的理性声音,对澄清有关政客和媒体对我攻击抹黑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2月9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在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调查结果认为目前并无证据显示2019年12月前在武汉存在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极不可能”是通过实验室引入人群,给了阴谋论者沉重一击。美西方对“中国疫苗”态度出现一定程度“反转”,疫情发生以来,美西方一直炒作“中国疫苗”的“有效性”和“透明度”,研发初步取得成功时,美国称非法使用了他们的技术,完成3期临床实验时,西方媒体称中国疫苗有效率不如辉瑞疫苗,中国疫苗出口时,又称“中国将疫苗作为地缘政治工具”,但当美国疫苗曝出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产能严重不足时,对我疫苗态度也发生了反转,认为应该适时采用中国疫苗。德国智库墨卡托研究中心研究员雅各布·马德尔撰文称“从布鲁塞尔或华盛顿的角度来看,中国疫苗在全球推广不可避免地会被视为大国之间的竞争。但是,这实际是西方针对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典型思维,往往聚焦于地缘政治,而忽视各国的实际情况。”塞尔维亚政治分析师斯特凡·弗拉迪萨夫列维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选择中国疫苗无关地缘政治,而是事关国计民生——民众不能死,要工作,要让经济恢复运行。”

2.3 对“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充满期待

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印度尼赫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贾亚蒂·戈什(Jayati Ghosh)2020年4月22日在该校网站撰文指出,“当前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震动比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要大,而且很有可能会比1930年代的大萧条更严重。即使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比,战争造成的全球供应链的中断、人口消耗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限制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流动和经济活动。”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吉姆·奥尼尔勋爵2020年4月接受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采访时表示,“在2001年创建金砖四国的缩写名称时,金砖国家实际上成为了之后十年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新冠疫情危机之后,‘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它将会极大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建议中国邀请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协助制定和发展下一阶段‘一带一路’规划,英国也可以在基础设施融资等方面发挥作用。”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的整体稳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和“安全阀”,对全球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大意义,国际社会和海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的关注或将掀起新的热潮。

3 对中国的启示——坚决防范“一带一路”被攻击抹黑

整体来看,海外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很多负面评价,个别学者配合媒体及政客破坏中国国家形象、外交形象、产品信誉,动摇“一带一路”合作发展信心。全球抗疫背景下,部分国家和地区学者态度出现变化,有利于我声音逐步增多。我国应妥善应对海外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解读和攻击抹黑,放大国际社会于我有利的理性声音,讲好“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所作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塑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3.1 塑造“中国方案”共识

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和原则的“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在全球治理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从本质上讲,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治理赤字”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贪婪性和本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西方学者明确指出,“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并不符合民主的精神和原则”[11],迫切需要得到改变。从现实变化看,“一带一路”倡议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将促成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的根本性变革,“一带一路”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休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古斯塔夫·盖拉茨(Gustaaf Geeraerts)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会涉及到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资源分配中的排位问题,而且会对支撑它们的价值观和组织原则带来挑战。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使其所产生的政治影响超出了国界,并日渐成为一支更加自信的国际力量。中国的外交话语体系对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于促进经济与金融稳定的能力和制定善治标准的权威性。为此,中国政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实现现代化的替代性方案,并且阐明了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12]这种替代性方案从全人类的广阔视角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张,坚持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构建命运与共、风雨同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式,我国应不断加强中国方案全球共识塑造,增强中国方案在全球华语体系中的声量,让中国智慧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3.2 有针对性驳斥质疑抹黑之声

海外学术界质疑之声一直存在,他们给“一带一路”倡议贴上“新殖民主义”等负面标签,对建设中个别地区个别问题进行无限放大,不断质疑抹黑“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值得高度重视。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和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人员2016年共同撰文指出,“一带一路”只是一份不切实际的、空洞的心愿单,不是一份国际投资互联互通的蓝图,一旦付诸实践将遭遇金融上的不确定性挑战和政治与安全上的风险。[13]这类言论带有极强的破坏力,毫无根据地否定中国履行国际承诺能力,分化与我合作国家和地区信心,应及时予以驳斥。

3.3 讲好“一带一路”合作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即使面临着诸多传统和非传统、国内和国外、民族和宗教等诸多领域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国政府依然坚守承诺,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应不断加大声量,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阐明中国贡献,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