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千载“牛”纵横

2021-12-03吕国英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孔子文化

吕国英

(解放军报社,100832,北京)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为民服务要做孺子牛,创新发展要当拓荒牛,艰苦奋斗要像老黄牛。崇尚牛精神、传承牛文化,何以具有特殊的文化生命力?并深远地丰富和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四件大事”与牛密切关连,且无法替代、不可或缺。这“四件大事”皆为传统经典文化中的根本所系、精髓所聚、灵魂所在。第一件是“早期文字”之创——古代先贤察物象、刻形纹,创造最初文字符号;第二件是“儒学”之播——中国先师孔子率得意门生周游列国,创建、传播与厚积儒家哲学;第三件是“道学”之立——中国道祖老子驾青牛、仙函(谷)关,创立道家哲学;第四件是“释(佛)学”之传——东汉时佛(学)教初入中土,“以牛喻佛”使源自古印度的释学,很快在古代中国“落地生根”,并与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以禅宗为代表且至今仍以强大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中国化佛(学)教文化。

这“四件大事”皆与中华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密切相关,不仅承载既往,也见预未来,这就是汉字之源——《甲骨文》,儒学之本——《论语》,道学之典——《道德经》,以及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文化”,成为东方文明乃至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经典与源泉。

1 牛“牺牲”与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早期的成熟文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性文化工程。承载这些最古老文字的甲骨,除极少量龟背骨外,大部分是属牛胛骨。换言之,甲骨文就是镌刻在甲骨上的最古老的文字。

古人为什么要把文字刻于甲骨?甲骨文以什么样功用与目的出现,其基本内容又是什么?

华夏民族自古就有祭天祈福的信仰活动。从历史文献观,祭天祈福是华夏民族最庄严、最隆重的祭祀仪式,由氏族部落首领或帝王亲自主持。祭祀仪式上,要诵读祭文、祈辞,设置大量牺牲祭品,其中“牺”就是毛色纯正,之谓纯色,“牲”就是品类齐全,之谓全牲(牛、羊、豕),体现敬奉上苍、与天“交流”,以祈皇天上帝保佑、降福禳灾,并愿风调雨顺、天地人和。古人认为,牛为神异动物,牛骨可以通天,而祭天祈福就是告知皇天上帝,所以不仅要诵读祭文、祈辞,还要将祭文刻写在牛骨上,让帝王百姓之愿“直达”皇天上帝。如此,牛胛骨有了大用,甲骨文也由此得名。

牛作“牺牲”,其胛骨又刻“甲骨文”,让早期文字得以承载,又得以存“储”,成为最为古老的文字之“源”。据最新研究,迄今为止,在已经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上,有意义的文字符号在5 000个左右,被专家破译的尚不足2 000个。而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所有汉字,均源自这些有意义的文字符号,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与宝库。由此,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于2017年7月向全球悬赏破译甲骨文,以解古老文字的未解之谜。

古贤云:皮之不存,毛之焉乎。甲骨文者,主要刻写在牛胛骨的早期文字也。若无牛又何以载“文”?无“文”又何以演进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2 孔子假牛游列国与《论语》集成

古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之博大精深,是为中国儒学的集大成者。这部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矗立儒家哲学的著作,假如没有任重笃行之牛、担当孔子周游列国车乘之责,这部儒学经典之著作存在吗?

显然,历史不能假设,更不可能重新开始。问题的答案是残酷的,也是难以置疑的。

孔子与得意门生坐卧牛车传播儒学,论说政治主张,一路信念坚定,然而又一路困顿劳苦;老牛载孔学诸人远行列国,任重笃行,一路忠诚担当,然而又一路艰难跋涉,有了浓厚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此境解读,神童项橐“三难孔子”或是典型缩影。

春秋时期有神童名项槖者,聪颖过人,曾被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有载:“昔孔尼,师项槖,古圣贤,尚勤学。”孔子一行离开鲁国多有时日,身上之盘缠钱已经花完,可肚子咕咕乱叫。这天中午,终于行至有一卖馄饨小店的地方,孔子身上一通翻摸,只拿出一文钱,弟子子路、颜回也身无分文,可小店的幌子上写着:“一文一个。”孔子带头进入小店,对老板说:“来十个馄饨,两只碗各盛四个,一只碗盛两个。” 在馄饨煮熟上桌前,孔子出去了一下,回来正巧馄饨熟了,孔子即端起盛有两个馄饨的碗、与学生赶忙吃完后,问老板馄饨多少钱,老板说招牌上写着呢,孔子随即将一文钱交给老板。原来,不知是谁在幌子“一文一个”的后一个“一”字上加了一竖,变成“一文十个”。老板心里憋屈,但也无奈,可村里的神童项槖不干了,赶在孔子一行的必经之路上做了个“机关”。孔子师徒吃了馄饨,肚子咕噜声是下去了,可羞愧心上来了,正闷头赶路,项槖带几个孩子用土坷垃垒起“一座城池”,挡住了去路。孔子一行执意要过,项槖两手掐腰,指着孔子师徒说:“亏你们还是读书知礼之人,自古只有车绕城,哪有城躲车的道理?”孔子一看,孩子确实占理,这座“城池”,不仅有城门,也有城墙,可绕行又会轧坏路两旁的庄稼,正不知如何是好,只听项槖说:请教你们三个问题,答对即可放行。第一个问题是“三才天地人。不知这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谷丘?人有多少眉毛?”孔子想想,摇摇头。项槖又提第二个问题:“何水无鱼?何火无烟?何树无叶?何花无枝?”孔子展颜一乐,猜着是孩子有意为难,就再摇摇头。项槖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何山无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孔子还是摇摇头,随即捻着长须说:“老夫确实不知,还须请教。”这时,项槖咧嘴一笑:“在下不才,但这三个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的。”项槖接着说下去:“第一问题,在下真正数过: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道眉毛。”孔子觉得有道理。“第二个问题,井中有水,不能养鱼;萤火有光,却不生烟;枯树无叶,也是树呀,雪花无枝,还叫‘雪花’。” 孔子点头微笑,合掌赞叹:“神童!神童!”“第三个问题,土没有石头,不然就不叫土山;纺车无轮,不能地上行走;泥牛不生牛犊;木马不生马驹。” 孔子鼓掌而笑:“这位神童,长大必成英才。你就开开门,让我们过去吧。”“这就对了吗。”项槖和几个孩子装模作样地打开城门,看着孔子师徒有些狼狈地穿过“城门”,驭牛前行。

只有七岁的项槖成为当地的骄傲,为此立一集市,由“三难孔夫子”而取名“小难集”,后改名“小奈集”,直至今日,仍有集有市,这就是今天安徽亳州(春秋战国时属陈国)谯城区的小奈集。

在山西省晋城市的泽州县晋庙铺,有个“拦车村”,由“星祒驿”改名而来,也是为纪念孔子躬拜项槖为师而为。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晋国,被神童项槖所拦,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拦车村”,并专置“孔子回车”处景观,还申报成为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看来,当年孔子到底在哪受到神童所拦,还是一桩公案,更待专家学者考证。但儒学“成就”于“牛”似无疑义。

3 老子驾牛沐紫西行与撰著《道德经》

一部《道德经》,上下五千言;创立道家论,矗世三千年。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代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也是世界文化名人,进入全球百位历史名人录。老子的坐骑是一头青牛。在人们的意象中,伴随着一缕紫气云浮,一位身披白袍、挂着长长白色眉毛、漂着长长白色胡须的老者,骑着一头青色神牛,如仙风道骨从东方走来……这位老者正是老子。老子驾牛而来,著《道德经》而去,牛与《道德经》或许就有了自然以至必然的关系。

西汉有史学家名刘向,著有《列仙传》,其中记述:后周德衰,老子乘青牛,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知真人至,果得老子。关尹执弟子礼,向老子请教,并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这里所言“西关”即为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辖区内,是西去长安的关隘要地。

老子沐紫烟、驾青牛而来,留奇著《道德经》于世,又乘青牛西去远方……两千多年来,为世人留下了特殊的象征、无限的遐想。这是人与牛的神奇,更是文化的魅力。

毋庸讳言,人类文明史上,牛之担当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也有非常的文化意义,决非简单枚举所能概括、代表的。《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公义担当篇》中,对牛于中华传统文化贡献的最大公义之担当也有相关记述——

赴义溯太牢/牺牲祈沛滴/沐紫老聃乘/函关撰殊秘/广儒孔丘卧/陬迢论语积/或脱庖丁解/游刃余谁辑/西京刘邦决/张良垦计议/浆浴蜀守剑/冤姑免再祭/跟随孝伯定/交响宝岛畦。

其中,不仅提到了“老子著经”“孔子广儒”,也提到了“疱丁解牛”“李冰斗牛”,还提到了孝伯“迁”牛由福建至宝岛台湾,对驱逐荷夷之后当时台湾农耕、畜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牛之道义担当,虽成历史,却化未来。

4 “以牛喻佛”与佛学中土“归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文化是极具价值意义的重要构成。其形成、演进与“以牛喻佛”密切相关,既体现禅宗觉悟、智慧,也通假、象征真善美爱,是谓德者,尤谓德者。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史载,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先贤乔达摩·悉达多,迦耶树(菩提)下跏趺而坐、苦思冥想49天,终于大彻大悟,并以此创立佛教。因其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其为释迦牟尼。牟尼,源自梵语,有圣者、贤人、仙人、寂默者之意。如此,释迦牟尼者,意为释迦族之圣人也。

佛学正式传入中国,与东汉明帝刘庄的一个怪梦相关。一天晚上,刘庄进入梦境,梦见一个高大金人,头顶放射白光,降临殿庭中央。刘庄正欲开口询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飞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之后,百思而不得其解。第二天早朝时,明帝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曰: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者,想必是也。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名为佛陀,非常兴奋,于是派使者前去西域,求得佛像、经卷,由白马驮返洛阳,并敕令修建精舍、寺院,以藏经存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牛与佛的关系,在佛教文化里非常密切。如《胜鬘经》赞叹佛之伟大,实在找不到更为合适的词汇,就比喻佛为“牛中之王”;在《涅槃经》中,赞叹佛为“龙中之王,象中之王,牛中之王。”又如,在《无量寿佛经》中赞佛,菩萨说:“譬如牛王,形色无有胜者。”在《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中,以羊、鹿、牛三车比喻三乘,而以牛车借喻成佛之道。在《佛遗教经》里,将修佛与牧牛等而视之:“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为令纵逸,犯人苗稼。”意思是说,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样,时刻不忘制心、息妄。如此,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性。佛陀即“牛王”,也为“人中之王”,因为其可调御世间众生。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进入中国后,即与中国原有的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进而产生了新佛教宗派,这就是禅宗。而禅宗说法论道中,同样以牛譬如。而“以牛喻佛”也成为众多高僧大德,阐扬佛学与指引弟子修行圆满的法宝。

在中国佛学史上,有个名叫六祖慧能的大师,几近无人不知、少人不晓,慧能之后又一佛门大德者,是为唐代禅宗高僧——百丈禅师,其始创戒律、自创禅法,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去住自由,不缚妄想。被称为第一个以牛喻佛者。据史料文献载。一次其弟子长庆禅师问道:“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即答:此问“大似骑牛觅牛”。长庆又问:那么,假如“识得后如何?”百丈又答:“如人骑牛至家”。长庆再问:“未审始终如何保住?”百丈再答:“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会犯人苗稼。”百丈以牛喻佛,让长庆一下子悟到了此心即佛的要旨,再也不去佛外寻佛了。后来长庆禅师获悟并教化弟子,也常常以牛喻佛。

以牛喻佛,于中国民间中,又往往为以牛通佛,民间的诸多传说即为佐证。相传,古时的四川自贡有一小镇,位于沱江南岸。这里风景秀美、如诗入画;水清田沃、鱼米飘香。良好的天然条件滋养着这里的人们,家家户户皆出美女,且每每宛如仙女,美丽可人。此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朝廷,帝王决定来此选妃,所有家有妙龄之女的父母,皆撕心裂肺、不舍爱女远行,可又怎奈官府势大,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孩子被强拉上船。说也奇巧,正当开船之际,突下大雨,沱江之水急剧暴涨,推翻了船、淹没了镇。危难之中,一头巨大的水牛出现面前,不仅将被选为妃的农家少女一个个驮上岸,也解救了所有落水的小镇居民。当小镇的人们全部上岸后,牛却不见了,人们发现江边多了一座山。小镇人为了感恩,将这座山称作“牛王山”,将小镇改为“牛佛镇”。如今,这里已成商贸重镇,既富庶又繁盛。当地民众仍传有这样的顺口溜:“叫花(赵化)的才子,闲谈(仙滩)的神,牛佛镇的粉黛满宫门。” 可见,人们心目中,牛即是佛,佛也即是牛。

以牛喻佛,让佛教变得“直观”而“简明”,于是自宋以来,禅宗里出现了廓庵、普明、胡文焕与梦庵超格等禅师,他们结合自我修行体验,把心性修养比如牧牛,并以《十牛图颂》或《牧牛图颂》的形式,从一头野牛修行至物我两忘、分作十个步骤完成。比如,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一是“寻牛”,喻迷失自性;二是“见迹”,喻渐见心牛之迹;三是“见牛”,喻发现本具之心牛;四是“得牛”,喻已证悟自性;五是“牧牛”,喻悟后调心;六是“骑牛回家”,喻骑乘驯服的心牛归于精神的故里;七是“忘牛存人”,喻既已回到本觉无为的精神故乡,不须再修,无事安闲;八是“人牛俱忘”,喻凡情脱落而全界无物,凡圣共泯,生佛俱空;九是“返本还源”,喻本心清净,无烦恼妄念,当体即诸法实相;十是“入尘垂手”,喻不居正位,入利他之境。又如,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一为“未牧”,喻恣意咆哮、野性十足;二为“初调”,喻穿鼻系绳、随牵而行;三为“受制”,喻野性渐去、不再乱走;四为“回首”,喻受制已久、回心转意;五为“驯伏”,喻自然收放、不劳牵调;六为“无碍”,喻绳索即除、露地安眠;七为“任运”,喻随时任运、自然合道;八为“相忘”,喻人牛相忘、主观不分;九为“独照”,喻调摄心性、已臻至境;十为“双泯”,喻无尔无我,人我两忘。

以牛喻佛,意在牧心;牧心之本,旨在修格。这种循序渐进的自我修持,自宋代以降颇为盛行,且至今不衰。并且,随着对佛学理论认知的不断深化,其价值意义的深入探研与发掘,以牛喻佛之文化,或将更加受到世人的举擎与崇尚。

关于以牛喻佛,《中国牛文化千字文·通佛牧心篇》中也有部分记述——

佛假从洛都/顿悟践禅思/修炼似牧之/圆满闻阇梨/廓庵普明宋/庭迟胡梦继/皆着版颂录/调本得觉析/和念逾内外/渐速隆趋势。

以牛喻佛的象征性意象表达,形象可感、显明生动、寓意奇深,并在禅宗史上,形成牧牛文学与牧牛艺术。也正如此,牛成为美的象征、善的化身、爱的源泉,具有集真善美爱于一体的文化意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不仅是自信的根本,也是自信的源泉,更是自信的灵魂。中华牛文化,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密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文化自信中努力奋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变革、大挑战、大融合的潮流中,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为吾辈之幸,更为吾辈使命。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孔子文化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谁远谁近?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