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群式”发展的三要义
2021-12-03成尚荣
成尚荣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可贵的是,盐城一小从未停下过前行的步伐,在传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追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雷燕校长将之概括为一个“变”的过程:聚变—裂变—新的聚变。不是一般的变,而是“聚变”。“聚变”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热运动中原子核互相碰撞产生的变化。雷校长借用这一概念来说明,盐城一小的变化在于积聚力量、共同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发展态势。显而易见,盐城一小始终是个优秀的共同体。
共同体是以人为核心的,否则不是真正的共同体,也不可能形成共同体。盐城一小的共同体以教师共同发展为目的,并以教师发展为主体力量,让教师发展产生新的聚变。雷校长又用一句话来描述:走成人达己的雁群式发展之路。“雁群式”是聚变的形象化表达,让我们看到了蓝天下群雁排阵飞翔的生动、壮美的景象。盐城一小用教师团队共同发展的实践与丰富的成果,演绎了学校持续、高位发展的根本原因。
怎么理解雁群式发展?我以为有以下三个基本要义,可以分别用关键词来表达。
一是成人达己——雁群式发展中的精神标杆。
盐城一小原名为成达高等小学堂,他们充分开发校名蕴含的思想文化资源,将“成达”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标识。一般的表述是“成己达人”,但盐城一小翻了半个身——“成人达己”。次序的颠倒置换,体现内在逻辑的不同:首先成就别人,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他们强调心中有他人,强调共同发展,当然也强调个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强调个人的成长。要想成人,先要达己;因为成人,所以达己;既是成人,也是达己。“成人达己”营造了一片成长的沃土,沃土里会长出不同的苗木,开出五彩的花朵,可见盐城一小人的胸怀。
成人,达己,达己,成人,核心还是一个“人”字。康德坚定地认为人永远是目的,是核心。问题是:何为人?人何为?德裔美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动物。”意思是“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人的符号活动越多,物理实在的范畴似乎也就相应变得缩减”。这种符号活动是什么呢?“在某种程度上,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对话而不是直接应对事物本身。”(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成人达己,盐城一小教师不断与自身对话,与心灵对话,追寻理想,生长信念。对话的结果是,“成人达己”成为教师共同的精神标识,他们进而在一批特级教师带领下树立了精神标杆,永远朝向理想的高地,飞上蓝天,成了一个个雁阵。
二是集体记忆——锻铸雁群梯队,继往开来中的文化接力。
青年教师唐芙蓉这么写道:和雷燕校长第一次面对面交流后,“她的激情与智慧和着《渔歌子》的余韵一直萦绕在我心头”。雷燕校长像盐城一小的“师表三贤”一样,带领教师一批批、一代代成长,犹如一场场接力赛,教师队伍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雷燕心中的“三贤”,已让她自己成为盐城一小的“新贤”,又在接力赛中,让青年教师也争取成为更新的“新贤”。新人辈出,是盐城一小的传统,又是他们的新发展。
接力赛具有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集中体现在集体记忆、共同体意识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共同体意识是通过“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体现的。在盐城一小,集体意识、共同体意识是以“贤”来体现的。“贤”是人,但指的是好人,是先进之人,是有本领的人。这种集体记忆、共同体意识成为一种基因、一种力量,让接力赛成为一种文化标识,与精神标杆一起为盐城一小的雁群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三是行为模式——雁群式发展的金色钥匙。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对文化有个奇特的比喻:“文化实际上是一座监狱,除非一个人知道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它。”这把钥匙是什么呢?他以为是方式。他说:“的确,文化以很多少为人知的方式,把人们联系起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对人们的控制只是通过习惯方式来实现的”(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等著,余强译,《课程文化》)。我们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习惯方式”是把钥匙,它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习惯方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惯性”,成为一种无形的然而又是自觉的推动力量。“习惯方式”也可称为“行为模式”。
长期以来,盐城一小实际上已形成了以“成人达己”为核心的行为模式,无形中“控制”着教师,这样的“控制”是文化意义上的,具有主动与积极的价值。正如前文案例中所反映的,一些教师在成为业务骨干后遭遇职业倦怠,但“行为模式”却让他们顽强地摆脱出来,迎来“逆生长”。他们的“逆生长”“源于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和科学有效的师训机制,更源于教师自身从未淡忘的教育初心”。初心、氛围、机制正是“行为模式”的具体体现。
精神标杆、集体记忆、行为模式,这三要义推动了盐城一小的新聚变,推动了雁群式教师发展,推动了学校高水平的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