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有效命题形式,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2021-12-03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秦春燕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秦春燕
在小学数学基础教学中,采用试卷的形式,用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仍然是目前常见的考查形式。对于教师来说,命题是一项融技术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工作,也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命题的好与坏、难与易对于教学起着导向作用。传统教学中,命题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刻板,缺乏创意,因此,学生也缺乏学习探究的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于试卷的命题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除了要注重知识性,也要融入情感,提倡创新,不断开拓学生思维,让命题更加贴近生活实践,促进小学数学教学顺利开展。
一、探寻有效命题,滋润学生情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试卷中的命题形式主要以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题目的叙述简单、明了,缺乏趣味性和亲和力,对学生的情感缺乏人文关怀,这种命题形式缺少创意,适合应试教育机制下的学生。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教师要在命题中融入人文情怀,让试卷更加具有亲和力,突出教师的关爱,让情感贯穿在命题中,让题目充满趣味性和新奇性,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简洁的数学问题中发现诙谐,让学生在情感滋润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开展“我是动手小能手”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数据画出三条线段,并做一个“小小评判专家”,评判教师给出的哪组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哪组线段不能构成三角形,同时说出原因。教师一共给了4 组数据:3,5,9;2,3,4;1,3,6;2,4,6。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数据动手画一画,发现第1,3 组数据可以画出三角形,而第2,4 组数据则不能构成三角形。那么怎样才能让第2,4 组数据构成三角形呢?教师让学生想想办法,学生对第1,3 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那是不是修改第2,4 组数据中的某一个边长就可以了?在学生的不懈坚持下,找出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上述案例,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为学生赋予了新的能量,如“小能手”“评判专家”等,让题目变得更加人性化,滋润了学生情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探寻有效命题,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标提倡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超前意识,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另辟蹊径,这些都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张扬个性,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展示自己思维的独特性,从而证明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命题内容循规蹈矩,让一些有个性的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施展,因此,教师在命题过程中要注重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发展有个性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方法,真正体现数学学习价值。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命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为1.2 米,小明的身高为1.5 米,小明不会游泳,如果小明不小心滑入池塘,他会有生命危险吗?请你结合数学知识说一说理由。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没有危险,因为小明的身高要高于池塘的平均水深。但有学生提出:我认为有危险,根据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水深1.2 米,说明某个地方的水深可能超过1.2 米,甚至有可能超过1.5米,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不能确定他有没有生命危险。
上述案例,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及生活常识,为数学知识注入生命的色彩,并发挥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问题,起到张扬学生个性的作用。
三、探寻有效命题,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命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它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把尺子,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再加上自律的学习习惯,一定会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这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狭隘性。因此,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挖掘知识的内在本质,不断拓展学生思维,让数学学习更加有意义。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接着提出问题:如果在长方体上切两刀,它的面积会怎么变化?学生想到“长方体会增加两个面”。教师又问学生:增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有学生认为,可以沿着长方体的高切,也可以沿着长或宽切。还有学生认为,可以不规则地切,要分析具体属于哪种情况,才能确定增加的面积大小。教师让学生画出长方体,多角度分析切分方法,使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更加清晰。
上述案例,教师的命题没有统一格式和要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探寻有效命题,贴近学生生活
在传统的命题模式中,很多都是以文字或符号来陈述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感觉到单调、枯燥,甚至难以理解命题内容。因此,教师在命题中可以突破教材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或者学生身边发生的大事为背景命题,让学生愿意积极探索题目,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也会因为题目熟悉而产生探究欲望,并产生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在解题的过程中收集和处理大量已知信息,促进学生重新构建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位置”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和父母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学生开始表达:“我坐在第3 小组,第2 桌。”教师由“第几组第几桌”为学生引入了列与行:如果用列和行来表示,你怎么表示你的位置?有学生说(3,2),有学生说(2,3)。教师问学生:如果只给出行或列,可以判断出你的座位吗?学生摇头否定,这就让学生了解到位置需要通过两个数值行和列共同判断。教师接着问:这两种表示方法表示的位置相同吗?大部分学生认为相同,教师趁机为学生强调了位置表示中前后顺序的重要性。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例,为学生选择命题内容,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存在于身边每一个角落,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五、探寻有效命题,促进学生实践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实践需求,将命题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唯成绩定结论,不考虑数学学习的实践应用性,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努力学习,这就形成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要以知识的实践应用为主,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懂得如何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教师给出问题:一个水龙头没有关紧,平均每小时漏水300 滴,如果一滴水为0.5 毫升,这个水龙头从早上8 点开到晚上6 点,大约漏水多少升?如果一天一夜呢?一年呢?学生首先算出从早上8 点到晚上6 点一共漏水10 个小时,每小时漏水300×0.5=150 毫升,10 小时一共漏水150×10=1500 毫升=1.5 升。照这样计算,一天一夜是24 小时,将浪费水资源150×24=36000 毫升=3.6 升,如果按照一年来计算,将浪费1314 升水。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上述案例,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和实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巧妙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命题过程中,命题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发展水平,不断探寻有效命题形式,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让每一次数学测试都能成为学生愉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