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广西侨乡建筑活化策略研究

2021-12-03欧阳普志

八桂侨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侨乡民居广西

彭 颖 欧阳普志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掠夺行径使广西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文化浪潮的涌入,极大地影响了广西地域文化的演进方向。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同样在这场文化冲击下加速衍化,在建筑风貌与装饰艺术等方面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甚深,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

时至今日,在以梧州、钦州和玉林为核心的桂东南区域的侨乡仍有大量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特征的近代建筑遗存。但由于区域发展条件欠佳,广西侨乡大量的近代历史建筑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及活化利用。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将致力于对国内侨乡建筑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进一步探讨广西作为全国重点侨乡,其近代侨乡建筑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建筑类别与文化价值,并提出广西侨乡近代建筑保护及活化策略。

一、国内侨乡建筑相关研究现状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作为计量可视化分析的数据来源,使用CNKI数据库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文献进行主题和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及文献来源分析等等,进而全面揭示国内关于侨乡建筑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

以“侨乡”“建筑”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99篇。为提高相关研究进展的时效性,选取发表于2010年至2020年的有效文献199篇用于后续研究。从近十年的文献发表及引证趋势来看,国内关于侨乡建筑的相关研究较少,每年产生的研究成果并不可观;引证论文的数量在近些年稳步提升,侧面反映了关于侨乡建筑的文献质量及学术性具有一定提升。从文献来源分布来看,该领域产生的研究成果发表或收录于国内各大期刊或者高校。其中对侨乡建筑研究成果收录最多的高校为华南理工大学,成果形式主要为该校硕博士学位论文,其占据了文献数量的16.58%;收录最高的期刊为《南方建筑》和《华中建筑》,均为3.52%——该结果进一步表明,国内对“侨乡建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主要侨乡福建和广东一带。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用于概括大领域下的研究侧重点、核心议题,并通过聚类标签表示出来。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关键词聚类,最终得到四个聚类标签,其分别为“侨乡”“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碉楼”“建筑美学”,这四个聚类标签基本反映了近些年该领域的研究侧重点包含了对广东著名侨乡江门开平的村落肌理,碉楼建筑的式样、构造、美学的梳理,以及对侨乡文化、建筑文化传承的研究等多个维度。与聚类标签“侨乡”形成较高的共现网络的关键词为“聚落”“影响”“空间形态”,该研究方向侧重于对侨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肌理的研究;与聚类标签“开平碉楼与村落”和“开平碉楼”形成共现网络的关键词为“乡土建筑”“侨乡文化”“中西融合”等,该研究方向侧重于对侨乡建筑的中西融合风格及映射的文化融合等方面;与聚类标签“建筑美学”形成共现网络的关键词包括“文化地域性格”“审美特征”“建筑文化”等,该研究方向侧重于从美学层面剖析地域文化。从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也可以看出,关于建筑类型的研究同样涉及了民居、骑楼等建筑样式,也有少量学者从侨乡建筑遗产与保护的视角从事相关研究等等。

关键词时区图反映了关于“侨乡建筑”领域近十年研究热点的变迁。总体而言,该领域在近些年并没有特别明显、新兴的研究视角的切入。这主要表现在近些年的发表文献使用的关键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用词反复、词意相近的现象,比如2013年的“装饰风格”和2019年的“装饰艺术”等。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村落”“保护”“遗产”首次出现在近三年发表的文献关键词当中,其反映了当代学者开始关注到侨乡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中西融合的单体建筑如骑楼、传统村落或者庭院式建筑类型如围龙屋也有相应的研究。另外,关于侨乡建筑研究的地域范围也从广东侨乡如开平、潮汕地区拓展到了福建闽南地区。

文献互引网络分析图反映了文献之间引用及被引用之间的网络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重要的、在该研究领域被频繁引用或引证的文献,文献被引频次的高低反映了该篇文献的权威性、专业性与相关性,节点越大,被引频次越多;节点越处在中心位置,相关性越强。通过对互引关系网络相对复杂的节点进一步索引,处在互引网络中心、被引频次高的文献主要包括了意大利学者罗西的著作《城市建筑学》①[意]罗西:《城市建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著作《中国民居建筑》②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著作《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③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华侨大学陈志宏教授发表的论文《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④陈志宏:《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天津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郭焕宇博士的论文《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比较研究》⑤郭焕宇:《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比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5博士学位论文。、《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⑥郭焕宇:《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南方建筑》2014年第1期。等等。

该文献互引网络分析图反映出国内对侨乡建筑的相关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华侨大学,涉及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广东侨乡及闽南侨乡的地域性建筑层面,特别是对侨乡民居建筑的类型、装饰及地域文化具有较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研究主题及研究历程来看,国内关于侨乡建筑的研究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首先,每年关于侨乡建筑相关研究的产出成果基本维持在较低的数量,参与研究的高校及学者也多集中在广东、福建一带,因此大部分的侨乡建筑研究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广东潮汕地区、五邑地区,福建闽南地区等。而同样作为全国重点侨乡的广西,其侨乡建筑的相关研究相对稀缺。其次,关于侨乡建筑研究的主题相对单一,大量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侨乡单类建筑的装饰、建筑结构、空间形态、文化特征等方面,缺乏一些新兴的研究视角。近些年,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活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内侨乡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研究才刚刚起步,亟需获得学界更多的关注。最后,国内学者对广西侨乡建筑的相关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从建筑学视角出发,探索建筑构造、建筑特征等,如广州大学欧阳雨的研究论文《广西容县真武阁如意斗栱分析》①欧阳雨:《广西容县真武阁如意斗栱分析》,《建筑与文化》2017年第7期。;或解读某一单体建筑风格、装饰等,如广西大学顾钦文的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容县民国将军别墅建筑风格研究》②顾钦文:《广西容县民国将军别墅建筑风格研究》,广西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也有少量研究探讨侨乡的单体建筑的生成与社会价值及精神传承的相关性,如广西民族博物馆黄世棉、广西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苏妙英发表的论文《关于建立广西华侨博物馆的探讨》③黄世棉、苏妙英:《关于建立广西华侨博物馆的探讨》,《八桂侨刊》2013年第3期。。整体而言,广西侨乡建筑相关研究处于滞后的局面。

综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广西侨乡各类型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进行文化解读、类型化梳理、并加以文化价值及保护价值研究、进而进行侨乡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是一个相对创新的研究方向,这对于广西近代侨乡建筑的后续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代广西侨乡建筑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华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侨乡是海外华人华侨的故乡。海外移民与家乡的人、财、物的交流带来侨乡地区的文化形态的变化,形成特有的侨乡文化。”④路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侨乡文化保护与开发浅析》,《博物馆研究》2017年第1期。建筑作为侨乡文化的物质显现,它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华侨华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家国情怀和宗族意识促进了侨汇与华人华侨在华投资,带动了家乡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西方文化的引入及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同样为广西侨乡建筑兼具地域性特征与西方建筑风格铺设了滋养与发展的温床。

(一)社会关系变迁因素

华侨社会关系的建立以及宗族社会关系的变迁,最终影响了侨乡聚落格局。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乡族社会网络利于凝聚力量,传统崇宗敬祖更有利于团结互助。但由于19世纪后半叶,社会阶级矛盾与民族危机愈演愈烈,在生存需求的驱使下,部分侨民绅商外出寻求发展机遇,并最终晋升为社会精英层。这些精英常年旅居他乡,发展了新的社会关系,最终导致了宗族关系的变迁。相应地,宗族关系的变迁在侨乡民居建筑、聚落风貌上表征演化,具体表现在部分华侨华人在广西侨乡客家民居聚落中兴建房族支祠,或另辟新地建新乡,或对广府民居宗族祠堂大兴土木、重建扩建。

在宗族组织变迁的影响下,侨乡聚落格局产生了以下的演变方式——侨乡聚落的大型建筑群向单体院落式建筑演变、以传统民居平面为基础的大型外廊式洋楼建筑出现、以楼化为特征的院落式建筑的改建与扩建、以本土民居平面为基础的中小型单体外廊式洋楼建筑出现。

(二)经济结构变化因素

广西重点侨乡经济结构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外华侨跟侨乡联系趋向密切,侨汇增多。广西海外华侨以侨汇形式投入资金,主要用于补给家乡侨眷生活支出、民居建造等,侨乡经济模式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再有一部分侨汇投入到侨乡的学校、图书馆等文化建筑建设当中,比如容县珊萃中学的建设。二是华侨往侨乡投资出现热潮,促进了广西侨乡的经济与文化建设。据史籍文料记载,自清朝末年起,大量的海外华侨带着大量积蓄,反哺家乡,投资实业。华侨主要投资广西侨乡的矿业、农牧业及交通运输业,其中有记载的包括由邓泽如、潘雪梅开办的贺成公司,这是当时广西最大的锡矿公司;沈善腾开办的梧州第一家归侨开办的纺织企业——同春公司;赵丽泉筹建的廉北珠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庞宽甫等归侨筹建的廉北普益汽车运输公司等等。这极大地带动了侨乡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比如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教育、卫生等。

(三)中外文化碰撞因素

中外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为西方文化的强势登陆与侵袭。鸦片战争迫使广西桂东南地区开埠通商,西方列强掠夺式地攫取广西地域资源,同时引入了西方文化,大量的西式风格建筑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大多为西方殖民者规划建设的办公类建筑或者教堂等;第二种为西方文化的被引入与被社会精英层采纳,西方建筑文化在侨乡建筑建造当中占了一定比重。这些社会精英长期旅居海外,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建筑的审美意识发生变化,并尝试将部分西方建筑材料、建造方式、装饰细节等融于家乡建筑的建设当中;第三种为西方建筑文化被“平民百姓”主动式学习与接纳后,更多是被本土传统地域文化影响与同化。近代广西“平民百姓”对本土的一些由西方殖民者建设的西式建筑和社会精英建设的中西融合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好奇与猎奇心理,既采取主动学习、模仿方式,又保持了对宗祠传统文化的保留固守态度,改造创新,接纳与吸收了外域文化,最终在近代广西侨乡的大量民居中得以体现。侨乡建筑运用了大量西方建筑特征符号,如传统西方建筑的拱券、立柱等,这些建筑语言跟乡土建筑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三、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的近代广西侨乡建筑基本类型

近代侨乡建筑的差异本质上源于华侨对家乡施加影响的表现形式,这也导致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侨乡建筑的形成。除碉楼、骑楼、洋楼等典型建筑类别的建筑精品外,相比于闽南、潮汕地区,广西侨乡建筑更多的是风格不太明确的过渡形态。出于广西侨乡建筑形态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国内学界对广西侨乡建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结合早期西方建筑文化对广西侨乡建筑风格施加影响的方式、本土对西方建筑文化借鉴与吸纳的程度、广西侨乡族群民系的差异,大体上可将近代广西侨乡建筑分为两个类型:外廊式建筑和演进式乡土民居。前者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构造基因,后者则代表了中国地域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一)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渠道

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对西方建筑文化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与接纳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中期,是中外文化发生碰撞的开端,外来文化基本以强势的姿态植入式地引入,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教会宗教文化的强势登陆为主。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的宗教传播在国内获得了保护。西方传教士纷纷进入中国,除辟有租界的商埠城市与繁华的省城外,还延伸到边远地区的城市、城镇乃至乡村,教会建筑也随着传教士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城市、城镇与乡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①杨秉德:《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华中建筑》2005年第1期。。教会建筑是西方传统的建筑形态之一,建筑风格特征明显,在近代中国沿海开埠城市中较为常见。梧州天主教堂,便是一百多年前外国传教士在梧州活动的历史见证。

其次就是通过早期通商渠道,殖民者建立殖民式建筑。西方殖民者入侵亚洲时,将西方建筑样式引入了亚洲,结合被殖民地国家的地域建筑特征,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殖民式建筑。殖民式建筑最早在东南亚国家盛行,鸦片战争以后,殖民式建筑传入中国,在广东、广西一带大量建造。殖民式建筑在中国最早普遍应用于领事馆、洋行及住宅等,如英国驻梧州领事署等。

再者为“西学东渐”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民间传播途径。广西的侨乡文化是以广西本土文化为基底的中外文化的结合体,因此在建筑上具有明显的中西建筑风格相融的特征。由于华侨常年在海外生活工作,长期受到海外文化浸染,审美理念与价值取向受海外文化的影响较深。传统乡土社会中,宗族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是华侨在外拼搏的直接动力。早期的华侨虽然身处海外,但诸如建房、买田置业与婚姻等人生的重大事件基本都在故乡完成②王瑜:《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这些华侨回到侨乡,带回了一部分资产用于房屋建造,不仅用于个人住宅建设,也用于商业建筑的建造,比如用于经商的骑楼。另外,民间传播还包括早期留学海外的建筑师及社会精英,归国设计或出资建造建筑,但海归建筑师及留学人才多在广州、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广西侨乡较少,固不在本文展开阐述。

(二)近代广西侨乡建筑基本类型

近代广西侨乡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外廊式建筑和演进式乡土民居。

按照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系博士刘亦师在其论文《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的类型及其分布》中对中国外廊式建筑的分类,其可分为中国传统廊式建筑、洋式廊屋和外廊式合院民居三大类①刘亦师:《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的类型及其分布》,《南方建筑》2011年第2期。;基于广西侨乡近代社会发展背景与地域建筑演进方向,并结合刘亦师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外廊式建筑分为“殖民地式”建筑、洋式廊屋、合院式外廊民居和骑楼街四大类。其中“殖民地式”建筑主要包括早期外国人、买办、教会建造的一大批外廊式建筑,国内学者也称之为“买办式”,如龙州法国领事馆;洋式廊屋主要指近代中国政商学界精英私人建造的、用于居住的外廊式建筑,其建筑风格相对精致,并且和广西本土建筑相融合,中西融合程度较高,如梧州的民国将军别墅群李济深故居;合院式外廊民居本质上仍按照传统民居的平面样式布局,由于建设民居的大多为当地师傅,其对西方建筑艺术相对陌生,在建筑过程中偏向于随意发挥,固外廊进一步乡土化了,其主要用以装饰附加于入口或附属于民居内部一角,如岑溪市筋竹镇云龙古村民居;骑楼是一种典型的近代商用的外廊式建筑,也是国内海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侨乡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溯源最早可到希腊“帕特农神庙”。骑楼的建筑形式特别适合遮阳、隔热、挡雨,因此在热量较高、降水丰沛的广西南部沿海地区具备发展条件,加上广西近代旅居海外华侨较多,华侨在传播骑楼建筑文化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广西侨乡著名骑楼街如钦州市中山路骑楼街、梧州市“中国骑楼城”等。

广西的演进式乡土民居可分为演进式客家民居和演进式广府民居两类。

演进式客家民居的形成和演替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史,早在宋朝时期,已经有大量客家先民迁往桂东南地区并繁衍生息,由此开始了客家民居的建设。由于客家民系和其他族群相对隔离,交往较少,因此客家民居长期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封闭的发展阶段,民居演进较缓慢。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平面布局主要为堂横屋模式,如贺州莲塘镇江式围屋,其余的如围垅屋、围楼、围堡都是由堂横屋发展而来的。堂横屋即由堂屋和横屋组成,最小规模的堂横屋一般也有“两堂两横”,堂横屋在空间上具有秩序性、向心性、对称性、围合性等特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广西客家民系传统宗族制度和观念上的内向性。

演进式广府民居在桂东南地区有大量分布,广府传统民居单元为“三间两廊”,即“三合天井式”,明间的厅堂和两边次间的居室构成“三间”,两侧厢房围合成“两廊”。“三间两廊”是广府民居的传统的布局方式,在粤中一带的乡村颇为普遍。广西的广府式民居,聚落的结构不像梳式布局那么严整,空间的发散性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大多数聚落不再采用梳式布局,而是采取了更为适应自然环境的布置方式②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故广西广府民居的在整体布局、空间处理等方面更加自由、灵活。

四、近代广西侨乡建筑价值思考与保护活化策略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时间区间,也是新旧社会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侨乡建筑文化正是在社会转型的直接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而来。特别是在华侨侨眷和客家民系集中分布的桂东南地区,不管是外廊式建筑还是演进式乡土民居都经历了外地迁入、适应、选择、融合、建筑本土化的发展历程。纵向发展来看,这两类建筑原型最早都并非本土建筑,经过长期的地域融合与磨合后,成为构成广西侨乡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俨然成为广西侨乡本土建筑。近代广西侨乡建筑具有大量的研究价值、文化价值、保护与可利用价值:

一是对广西侨乡建筑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揭示近代广西侨乡建筑在民间社会的一般演进规律,能为推动乡村城镇化提供借鉴。国内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和饱含旧时营建智慧的传统古建筑群正渐渐丢失地域文化基因,时代发展背景下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历着改变与革新。居民对当地风俗与文化传统缺乏认同感,没有意识到自我建筑环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转而模仿其他建筑类型,大建“新楼”。这些岌岌可危的、不断消亡的传统村落及建筑群亟需得到重视,研究并发掘地域文化基因、引导当地居民认同自我文化是推动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保证。

二是在外来文化冲击背景下,对近代广西侨乡建筑自主演进的主动性变革与传承特征进行研究,能为当前建筑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提供借鉴和启发。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大量乡村正进行新一轮的规划与建设,只有充分把握侨乡建筑的演变特征,才能在新的建筑设计当中传承并发展出既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与审美理念又能延续文脉的时代产物。

三是近代广西侨乡建筑具有可利用价值,充分保护及活化利用,能有效促进区域的旅游发展。依据“十四五”规划建设要求“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尊重广西侨乡建筑文化演进事实,深挖并细化凝练广西侨乡建筑文化价值,把握时代发展机遇,推进侨乡文化创新和旅游产业,为新时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与建设依据。

广西侨乡地区发展相对落后,除去几批已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及建筑群外,侨乡仍有大量乡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废弃坍塌,得不到有效保护。相较于具有明显西方建筑风格的外廊式建筑而言,演进式乡土民居更是由于地处僻壤、发展条件欠佳,其文化基因正不断丢失。基于对广西侨乡建筑珍贵的文化价值及建筑保护现状的考量,保护与活化利用侨乡建筑、提升侨文化价值、弘扬侨胞爱国主义精神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①顾仲阳:《乡村振兴,小康才全面》,《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3日,第6版。。作为全国第三大侨乡,广西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故在区域层面更应该注重地域资源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地域建筑的保护和活化途径,发挥地缘优势,促进区域的多产业融合及周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多集中在对建筑单体、传统聚落、历史街区等方面,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保护策略强调建筑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区域层面②屈思嘉、陈志宏:《南安侨乡民居的区域分布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小城镇建设》2020年第9期。。虽然广西侨乡大部分位于东部汉族移民文化圈的广府亚圈,但由于侨乡地理跨度大,区域范围内不同村落族群间的文化差异较为显著,这将对建筑形态、类别及发展条件产生影响,因而需要更加具体的区域划分方法及保护策略,具体可按“点—线—面”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或者建筑群落进行分类整治、修缮及活化利用。

(一)点状分布的单体建筑——重塑文化精神

点状分布的建筑及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类单体建筑,如民居建筑单体、洋楼、庙宇、祠堂、会馆、将军府、早期华侨在广西各地投资建设的工厂遗址等。这些建筑或完全由西方殖民者植入,展现了纯粹的西方建筑艺术造诣;或中西建筑风格融糅,建筑主体上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③陈廖原:《深挖将军故居群价值做活爱国文化产业——容县建设广西旅游特色名县跑出“加速度”》,《广西城镇建设》2016年第12期。。不管是哪种形式,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地域建筑风格总成。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单单是修复原状,也要为建筑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就要求在对各类单体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时,既要保留建筑原有的岁月气息,也要重塑建筑的文化精神;非简单地将建筑还原,并建成旅游景点,而应该同时赋予建筑其他的社会职能,比如改建成爱国文化纪念馆、文物博物馆、文化阅览室等等,进而发挥历史建筑的科学普及、文化教育功能。

(二)线状分布的文化遗产——构建文化廊道

从跨区域层级来看,构建文化走廊,并围绕线性文化走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能有效推动线状分布的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比如,以东兴汇路的主线路及多条支路为轴线,串联起沿线的传统聚落及历史建筑,分区域、分主题性地打造不同文化旅游产品。这将一方面促进走廊沿线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创造性地叙述、还原抗战时期东兴汇路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诠释侨批文化内涵和东兴汇路精神,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从微观的层级来看,线性文化廊道也包括广西侨乡的历史街区及骑楼街等。对于该类建筑群或建筑空间的保护与活化首先要强调文脉的延续。不论是历史街区还是骑楼街,面临的困境都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基因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商业介入造成业态功能的紊乱、空间的延展性和连贯性出现断层等。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侨乡历史街区及骑楼街的保护与改造利用应尊重街区的历史肌理,强调保护传统风貌特色和建筑空间特征,在不破坏线性空间秩序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微改造以适应现代发展需求。

(三)面状分布的族群聚落——“产、地、景、文”一体化

为解决传统族群聚落空巢化、老龄化的问题,采取“产、地、景、文”一体化的策略活化侨乡传统的族群聚落,最终形成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生态宜居、文化发展繁荣的格局。在产业发展层面,依托不同聚落的地域特征、风俗文化等发展条件,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在聚落及建筑保护层面,注重聚落空间肌理的保护与延续、建筑与院落布局的传承与优化、聚落公共空间的营造,对古建构筑物采用乡土的建筑材料及传统建造技艺进行修缮,尊重乡土建筑与地域环境的统一性;在非物质文化层面,保留地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节庆活动习俗等,增强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外展示,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族群聚落对外的文化交流。

结 论

国内对侨乡建筑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东潮汕地区、五邑地区及福建闽南地区,而同样作为全国重点侨乡的广西,关于侨乡建筑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这主要表现在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可观、研究视角单一等,客观上反映了广西侨乡建筑所面临的窘境,即获得社会及学术界关注度不高。

近代广西侨乡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华侨社会关系的变迁、侨汇和归侨对侨乡的投资、中外文化融合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建筑形态与风格迥异、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根据本土建筑对西方建筑文化借鉴与吸纳的程度、广西侨乡族群民系派别的差异将建筑分为外廊式建筑和演进式乡土民居两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依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群或建筑群落,遵循“点—线—面”原则进行分类整治、修缮及活化利用。点状分布的单体建筑强调重塑文化精神,线状分布的文化遗产加以构建文化廊道,面状分布的族群群落采取“产、地、景、文”一体化的活化策略,成体系地对各类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激活。

猜你喜欢

侨乡民居广西
广西贵港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广西戏曲》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