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衣蟒袍的制作技艺及文化内涵研究

2021-12-03任婧媛

纺织报告 2021年8期
关键词:纹样刺绣面料

任婧媛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蟒袍简称蟒,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明沈德符《野获编》云:“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趾)耳……”蟒袍身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四爪龙为蟒。在明代,蟒衣是皇帝的特赐品,因戏曲服装中的“蟒”是在明清“蟒衣”的基础上装饰和美化后形成的,所以蟒袍是戏曲人物中帝王将相及高官所穿的主要服装。

目前,关于戏衣蟒袍艺术特征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但专门针对戏衣蟒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其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走访苏州戏衣国家非遗传承人李荣森及戏衣制作老艺人张国民师傅、朱存贵师傅,对他们所示范的蟒袍裁剪缝制技艺进行了全程录像与文字同步记录,细致分析了蟒袍的制作技艺,深入探究了戏衣蟒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 蟒袍的裁剪与制作技艺

一件蟒袍的制作包含了多道工序及多种技艺,融合了历史、美术、色彩、造型等多种文化和艺术元素,采用了图案、刺绣、印绘、缝制等多种技艺手法。通常,一件蟒袍的制作分为裁剪、图案设计、刺绣、成合4个步骤。

1.1 裁剪

制作蟒袍的面料多是大缎,价格较为昂贵,且蟒袍的结构为“十”字平面结构,衣身的前后片是连折的,所以在开料时,需要细心谨慎,按照造型、尺寸等划出轮廓,为下道工序—绘画提供依据。由于戏衣需要通过刺绣来美化,开料只划样不裁剪,可保证刺绣上棚时丝缕端正,服装开料完毕的衣片称为素片。在开料过程中,开料师傅以出手的长度为基准线,用熨斗熨烫出预留领口的位置供印花师傅参考,然后将接袖、领子等小部件在剩余面料上排好版,提高面料的利用率。

1.2 图案设计

戏衣的图案设计是整个制作过程的首道工序。图案设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戏衣成品的质量,可以分为4个步骤,即按开料的外形轮廓绘出纹样、绘在描图纸上、戳花和印料。

1.2.1 按开料的外形轮廓绘出纹样

蟒袍领圈绣云头、回纹图案,蟒领绣二龙戏珠,玉带绣二龙戏珠或草龙,蟒袍衣身的主要花纹有蟒、龙纹、正龙团、侧龙团,在衣身的适当部位用八宝、暗八仙、八吉祥、云头等纹样点缀。

1.2.2 绘在描图纸上

戏衣的绘画在之前是直接用水粉画在面料上的,这道工序称为“画白料”,又叫“白描”,后发展到用木刻印版;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又发展到用描图纸制版印花,即在等比例的硫酸纸上画好纹样,经过反复修改,用铅笔绘制确定纹样。但单件套的服装还是以手工绘制完成,而绘好的衣片称为画片[1]。

1.2.3 戳花

早期的戳花是纯手工用绣花针沿着纹样的画线连续穿孔,现在苏州剧装厂的刺样机是定做的,机身材料为铜,针头是针灸所用的细针,可以替换。启动时,针头沿上下方向匀速运动,一般孔距在0.15 cm左右,即每3.33 cm有19~20针。在刺绣样机工作过程中,机器中间的马达会震动,需要制作者用一定的力度握紧机器,防止在刺样时机器抖动使线条不流畅。

1.2.4 印料

刷样前将面料平铺展开,整理经纬纱的走向,整理好面料后,将图案放于合适的位置,一手按住纸样一边,对角线处用镇纸压住,用刷子蘸少许火油后再蘸取颜料,从按住的部位出发,单向反复刷纸样,刷好后,手仍按着纸样,掀起纸样检查是否刷粉完整,若不完整,则重复上述步骤。

1.3 刺绣

1.3.1 配色

判断戏衣刺绣的优劣,首先是看色彩的搭配,其次才是绣艺,因此,配线是戏衣绣制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在戏衣的生产制作中,有专职人员负责,需要根据服装穿着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戏曲地域不同等变化来处理线色。传统蟒袍的配色线在行话中称为“全三色”,“全三色”不是指三原色,指的是一种色彩深、中、浅不同的色阶;传统蟒服一般的配色有三蓝、三灰、三绿,随着现代染色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色阶可以达到5个以上,并适当加入金线和银线来衬托[2]。

1.3.2 针法

刺绣是中国传统戏衣的精华部分,直接决定了戏衣的艺术鉴赏与收藏价值。印花师傅蟒袍的刺绣以手工盘金绣为主,但毛发、腿筋、脚纹以及眼眉和唇舌等处以彩色丝线刺绣,以示分割和强化纹样。盘金绣采用的订金线分两种,一种是真丝(以土丝生坯染成朱色),用以订真金线;龙纹的头部和背部分为平金盘绣(俗称平金),鳞片以金线叠绣完成(俗称叠麟),毛发和尾部以一根金线掺加一根彩色丝线的盘绣方法,俗称金夹线,眼眉以丝线戗针平绣完成。

1.4 成合

成合是戏衣行业中缝合工序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分为4个步骤,分别是别浆、劈剪、缝制和后道。

1.4.1 别浆

蟒在缝合(行业内部称之为成合)前需对整件蟒袍的裁片(除玉带外)进行整形处理,即箆桨工艺,需将绣片反向平铺于案板上,喷水使绣线处舒放,再以钢针固定周边,恢复其绣花前的面料经纬走向。绣花部位施于薄浆糊(谓之刮浆),再让其自然干燥,待“別浆”完成后,用熨斗熨平,将钢针取下,之后即可根据规定尺寸进行裁剪缝合[3]。

1.4.2 劈剪

劈剪是在开料的基础上精剪出准确的尺寸,在劈剪过程中,要画出前后片的中心线及左右肩线,然后确定尺寸和样式,方便裁剪。画线时不能使用尺子,要用缝线袋弹出准确的直线条。因为丝质面料比较滑,线容易画歪或扭曲,导致尺寸不精确。里料与面料是叠放在一起劈剪的,叠放时,两层面料都要平服整洁。

1.4.3 缝制

(1)蟒袍中各裁片缝制时都会首先在缝份处用浆糊黏住,其次用缝纫机平缝,将前片与后片的水脚分别与前后衣身拼合,将袖片分别与衣身拼合。

(2)因为受到门幅宽的限制,为了节省面料,蟒袍前后衣身里布的侧边会接上部分面料,蟒袍的里子与面子缝合前,面子正面朝上,里子正面朝下,为了避免上下移位,1.00 cm缝份处先用浆糊粘住,再按1.00 cm缝份缝合,缝合时,最后再从领部翻过来,整烫平整。

(3)烫摆(装在蟒袍两侧的外襟,称之为摆)要求平、挺,上端另装藤骨使之能站立。两侧加摆要多层烫衬使其成型,且在摆上部需另加藤杆以防使用时摆头下垂,影响美观和演员表演。“摆”的部分缝合好后,将嵌入麻绳的一边接缝在前片上,沿着蟒身边缘刮一道浆子,将蟒摆用浆子粘贴在前片衣身两侧,接着粘贴里子,蟒袍的里子和面子之间夹一层棉布,使衣身更加硬挺。最后在装摆的衣身前片两侧,里子、面料夹着“摆”一起缝合,整件蟒袍制作完成后,在衣身背部手针纤缝系摆带,用来穿着时固定摆。

(4)拔盘。拔盘领为纯手工工艺,和装摆一样,同属戏衣制作中较为重要的工艺。盘领制作时选用的是45°斜丝的面料,领口缝线要密,留0.70 cm的空隙。首先,将一股引线穿入一根粗针,把5股布条放置这股引线中间;其次,把粗针穿进预留好的0.70 cm空隙内,在这一过程中拔进去的线绳要紧,这样拔好的盘领才能单手捻住低端,整条领子能直立起来。

1.4.4 后道

后道是蟒袍缝制完成后的整理工序,也是最后一道工序,主要包括锁钉、检验、整烫和保存,即在检验过程中剪掉成衣上的多余线头,清除毛屑等琐碎杂物,检测各部位尺寸是否符合采寸要求,缝线是否顺直,线脚是否美观、一致,最后还需检查外观是否有色差、配辅料的质量等。蟒袍在整叠存放时,为了使正面的刺绣部分得到保护,一般将里子翻折在外,以后中线为基准,对称翻折,整叠成一个长45.00 cm、宽40.00 cm的长方形。

2 蟒袍的文化内涵

2.1 崇物节俭

传统服饰的面料幅宽都较窄,为了节省面料,在蟒袍的裁剪过程中,一些裁下的边角料常用于下摆的宽幅补充。例如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戏衣的出手都比较长,在尽可能美观的情况下,在整块面料上完成衣身的裁剪,以衣身的最宽处为参考,顺势延长到衣袖上,再从剩余面料上剪取接袖,在衣袖上进行接袖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衣身处面料的完整性。这种做法表现出古人对物的崇拜,即最大限度地保持衣料的原生状态和利用面料。

2.2 民族审美

蟒袍是装饰性较强的服装,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赋予其象征意义。在用色上,涵盖了“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的程式性搭配,并在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了图案的色彩搭配,构成冷暖对比、明度对比,体现出先人对色彩与绘画美学原理的理解,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的审美意识,体现了精神意蕴美的传统。

2.3 手工造物

以戏曲服饰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国几千年物质生成和文化组成的基因,一件蟒袍所蕴含的文化是手工劳动者智慧的结晶,90%的工序都是靠手工来完成的,每道工序中都有对应的专项负责人和专门的制作工具。制版对于尺寸有着严格的数据规格,在刺绣方面,针对不同的纹样会选用能表现纹样特质的针法,蟒袍制作中“插摆”“盘领”的制作技艺更是体现了手工艺人精湛的造物技术。

3 结语

蟒袍作为戏曲表演中最主要的服装,其制作技艺是戏曲服装制作工艺的代表。一件蟒袍的制作包括图案设计、刺绣、缝制等多项传统技艺,赋予了蟒袍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分析蟒袍的形制结构,对制作工序进行了梳理,深入研究了蟒袍的制作技艺,并从这些手工艺中进一步探寻了蟒袍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期为蟒袍文物的修复与传承保护提出切实的发展性计划。

猜你喜欢

纹样刺绣面料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锦绣如织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热销面料及辅料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奢华提花
意大利2017春夏面料流行趋势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