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加孚:完善肿瘤登记 推行早诊早治
2021-12-03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以制度为保障,以体系为支撑,以信息化为手段,进一步深入开展肿瘤防治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主要目标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履行肿瘤登记报告职责,到2022年,实现肿瘤登记工作在所有县区全覆盖并提高肿瘤登记数据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表示,为了提升癌症生存分析与发病死亡趋势预测能力,需要准确详实的癌症发病、随访和生存结局等基线数据支持,为政府部门制定癌症防控政策提供依据。要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
在今年两会上,季加孚带来了《关于“健康中国行动”肿瘤防治行动的提案》,该提案指出,目前,肿瘤登记系统尚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全国多个省份尚未开展癌症患者的主动随访工作,仅依靠死因监测系统获取患者生存结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医保系统中的门诊和住院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高,但尚未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同时,规范的防癌体检是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大众主动参加防癌体检的意识不强,多数患者在发现癌症时已处于中晚期,导致生存和预后较差。
季加孚表示,近年来,我国健康体检行业蓬勃发展,开展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数量增长迅速。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但上述行政监管要求仅涉及体检机构的准入门槛(硬件环境)、从业人员的基本从业资质(人员学历资质构成)等内容,而缺少诸如针对健康体检服务内容、套餐项目、体检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等具体实施细则。
尤其是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防疫任务繁重,使得大规模人群组织性癌症筛查策略实施受阻。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癌症患者尤其是中高风险地区的患者就诊受城际之间交通、医院住院患者管理要求、医院感染管理等制约,增加了排队等候时间,治疗延后,很多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20年前三季度肿瘤住院病例316982人次,相比2019年(532668人次)下降40.49%,其中第一季度最为严重,肿瘤住院患者下降了58.58%。
为此,季加孚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国家医保数据系统与国家肿瘤登记平台的互联互通对接机制,减少各省区市与省级医保部门沟通成本,实现医保数据整体社会效用最大化。
二是大力发展在线就诊信息化系统,通过利用在线提交检查报告、视频问诊、电子处方等方式,尝试物流快递药品结合现场取药,避免患者长时间奔波,缩短免疫力相对较差的肿瘤患者在医院内的就诊时间,将现场就诊的号源留给初诊或复发的患者。在全面实行门诊预约挂号的基础上,每天增加一定数量的在线就诊放号,满足肿瘤患者的就诊需求。
三是发布国家防癌体检建议项目指南,各省区市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体检项目指南(不是单癌种的筛查指南),并针对健康体检机构开展的体检服务项目内容进行日常监管。
四是从国家层面,因地制宜,将健康体检从业人员的专业体检技术规范化培训纳入日常工作。
据了解,除了《关于“健康中国行动”肿瘤防治行动的提案》,今年两会上季加孚还带来了《关于完善心理治疗师培养和考核制度的提案》,建议加强心理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规范心理治疗临床实践和培训体系,完善心理治疗人员资质认定和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