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构建学术治理规范体系
2021-12-03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当下,构建一套完善标准的学术治理体系和惩戒制度已刻不容缓。
2019年2月8日,演员翟天临在直播中翻牌网友留言,某网友问翟天临的博士论文能不能在知网搜到,翟天临很自然地回答:“知网是什么东西?”随后又回答了下一个网友的问题。此次直播引起网友热烈讨论,不少网友质疑刚刚升入北京大学读博士后的翟天临。
近年来,国内学术造假现象频发,尤其是2019年,我国学者被撤稿的英文论文共447篇,数量为近五年最高。网上爆出,已有多名专家学者级团队被爆出论文造假、抄袭等,对我国的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国际形象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看来,目前学术造假趋于高阶化,监管制度虽已逐步完善,但还须增强治理能力,既可依托外部被动型监管,还要继续推动内生主动型监管。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多由国外学术机构或身居国外的学者率先披露,可以积极发挥国家行政部门监管以及研究机构、国内学术委员会、学术伦理委员会等的作用,主动监控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减少因为成本低的学术造假行为给国家的科技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损失或影响。
为了提高学术不端的风险成本及加大惩治力度,李秋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将学术治理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全国学术诚信办,实现专业权威性。下设专业审查委员会,实行回避和申诉制度,树立学术治理的权威性和专业化。目前,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都建有自己的学风建设机构,但学术造假行为出现后,多方监管难以形成合力,要将学术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第三方的专业性监督权威机构。
二是制定“分级惩戒制度”,推进“分级精准治理”。学术造假花样百出,应由相关机构制定分级认定标准,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分级惩戒措施,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限制职称和项目申报、撤销项目与经费、撤销相关头衔和荣誉、行政处分、开除公职、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等惩处。
三是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学术造假成本。对放任造假的学术机构、出版单位负责人追究其监管责任,并纳入学术机构评价体系;建立个人、单位学术诚信档案负面清单制,并构建全面联网的数据库,对个人、单位的学术造假监管实行一票否决制和终身追查制。
四是规范学术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建立贯穿中小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直至科研人员职业教育的全生命周期学术规范养成体系,提升学术机构的内部治理能力。特别是针对权威学者,要着重推进学术道德水平和领导力建设,杜绝“乱领衔”“乱署名”现象。授予学术委员会等治理机构更有力的调查处置权,增强自我净化功能。
五是完善评价制度,推进源头治理。进一步完善以质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与职称评定制度,推进源头治理。尤其要改善临床医学、工程等领域的评价晋升方式;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专业能力、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在应用型学科人才评价标准中的权重;在各种考评指标体系中适当降低论文和影响因子的权重,破除“唯论文”论,打破单一的量化标准,鼓励高质量论文投向国内期刊。
六是加强学术生态治理,切断造假利益链。加强期刊出版机构和第三方论文服务中介的监管和治理,坚持打击为牟利与中介勾结、文章“写即出版”的“掠夺性”期刊。由相关机构定期调查发布国内外“掠夺性”期刊黑名单,对相关“水刊”文章在各类考核中均不予认可,并开展对论文服务中介机构的专项调查治理,严厉打击论文买卖黑市。
据悉,除了该建议外,李秋还为今年两会准备了“提高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率”“防范网络医疗健康互助潜在风险”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