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市场营销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03李媛
李 媛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1 订单班的实践概述
2019年年初,经校企双方负责人议定,某品牌服饰公司(以下简称“服饰公司”)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及订单班学生签订三方人才培养协议,对订单班学生的教学、实习、待遇及后续就业以合同的方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本次订单班的专业方向是服装市场营销,主要为服饰公司培养终端店面店长,因此被称为“店长订单班”。经服饰公司和学生双向选择,本次店长订单班招生27人,由企业和学校各委派一名班主任,加强订单班的日常学习和顶岗实习管理。大三第一学期在校课程安排如下:由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教授专业课程,占全课时60%,企业导师讲授实践业务课程,占40%;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进入服饰公司顶岗实习,薪酬为“底薪+绩效”,企业提供住宿等待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7名学生在服饰公司门店顶岗实习58天(比预计的136天减少了78天),累计完成销售业绩近200万元;订单班毕业生经双向选择,23人留在服饰公司就业,2人升学本科继续深造,1人选择自主创业,1人应征入伍。
1.1 学校对店长订单班的评价
学校对本次订单班实践活动比较重视,从教学到顶岗实习全过程,对教学内容和考核、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进行了严格把关。从毕业生考核成绩、就业及待遇情况来看,店长订单班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学生的平均水平,学校层面评价良好。
1.2 企业对订单班的评价
服饰公司认为,本次订单班学生与经过3个月培训试用的应届毕业生对比,工作更积极主动,更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业绩更好,但人均培训成本增加了20%左右。
1.3 订单班学生评价
订单班学生一致认为学习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融合度较高,对订单班的学习任务、实习待遇、学习成果比较满意。
2 订单班模式优劣势分析
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反馈的信息以及学生成绩、就业等指标来看,店长订单班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优势明显。但是,由于企业和学校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差异较大,订单班日常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企业给学生授课的内容和考核标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利于对学生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客观评价。
2.1 订单班的优势(Strength)
校企合作的订单班模式整合了多重优势,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岗位等资源,为学生创造“未毕业先就业”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指导下,减少了初入岗位时会遇到的工作挫折,增强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良好的开端有利于职业的发展[1]。
2.2 订单班的劣势(Weakness)
订单班属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和供需对接模式,进入订单班之后,有较高比例的教学和实训内容来源于既定的岗位素质要求,甚至包括企业文化层面,与轮岗式的实训相比,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由于企业和学校的管理理念、机制差异,学生的实训岗位分布在不同城市的专卖店,增加了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难度和风险[2]。
2.3 订单班的机会(Opportunities)
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深度结构性调整时期,人才需求规模扩大、人才素质更高、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高度发达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为订单班模式的发展和延伸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2.4 威胁与风险(Threats)
由于实训岗位分散在不同城市的专卖店,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难度较大,存在安全风险,尤其是遭遇突发事件,例如意外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店长订单班实训期间,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尽管在学校和企业的倾力联合应对之下,未发生感染情况,但威胁和风险显而易见。此外,订单班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对品牌服饰公司的依存度很高,品牌公司的运营状态对订单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存在潜在威胁和风险。
3 基于订单班实践的探索
从高职教育的视角来看,订单班的特点和优势在于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形式,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首先,实训期间,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思政教育和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其次,企业运营和管理是否顺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最后,订单班实训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仅限于订单班的企业规定项目和岗位。
近年来,笔者将校企合作和订单班模式延伸应用于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改实践,学生和企业的评价较高。
打造走出教室的课堂。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组织开展短期的市场调研、参观企业、参加专业会展,与企业负责人、专业人士座谈交流等,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等主观能动性方面的疑问,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4 结语
订单班模式是缓解纺织服装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除了深挖产业和专业教育资源潜力、加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还有更多的形式和方案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