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
2021-12-03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宋 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颠倒“教”与“学”的顺序,采用“先学后教”的弹性策略,让学生拥有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质疑,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让他们的智慧得以碰撞,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学习前置,促生探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预学,通过自主阅读完成导学任务,据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对预学的内容未能吃深、吃透,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先提问预学任务,让他们去阅读、思考,了解自己的思维阻碍和知识断链处,为后面的讨论交流打下伏笔,也让后面的深度理解成为可能。教师设置预学任务时,要贴近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提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以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圆柱的体积(2)”时,教师设计导学案如下:(1)分别计算底面积S=60 cm2、高为4 cm 的圆柱体,底面半径为1 cm、高为5 cm 的圆柱体,底面直径为6 dm、高为10 dm 的圆柱体的体积;(2)正方体的边长为4 dm,圆柱体底面半径为2 dm、高为4 dm,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3)一圆柱形粮囤底面面积为2 m2,高为80 cm,装满稻谷,若每立方米稻谷重600 千克,则这个粮囤存放的稻谷约重多少千克?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导学作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链接新旧,抓住核心
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制造矛盾,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加强相似知识的对比,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在教学苏科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别计算长5 cm、宽3 cm 的长方形,边长为4 cm 的正方形,以及底为6 cm、高为2.5 cm 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提问: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如果要裁剪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大的红布?求所需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什么?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教师以核心问题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从中获得启示,寻求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式。教师要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全体参与,共显智慧
学生在“先学”过程中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疑惑,教师要通过“后教”引导学生交流知识、分享智慧,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热闹的气氛,提出难度不适宜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难度过低的问题令学生失去共学的兴趣,而难度过高的问题难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问题的难度要适切,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荡,让他们碰撞出火花,学生有了先学的充分思考,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会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融入小组活动之中,倾听他们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让学于生,善于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让他们的智慧得以显现。
四、分享成果,流动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流动,这样能促使学生去思考、感悟,参与有效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小组互动,让他们的不同想法得以碰撞,形成智慧的表达。教师要搭建师生联通的双向通道,让学生在互动中更新认知结构,汇聚不同声音,让他们的知识得到拓展、思维得到深化。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讲学练”的传统模式,颠倒“教”与“学”的关系,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后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他们的行为投入,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