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探究能力
2021-12-0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赵惠兰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赵惠兰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就倡导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
同时,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探究活动,教师不要代替。提供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活动。
研究表明,知识不是被动地从个人传输给个人,而是个体在经历各种活动时,靠练习、反思、讨论构建而成的。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大量的公式和法则,进行大量的形式操练,学生却不知公式为何物,不明白公式的意思和作用,不去探究公式的来龙去脉。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懂得意义、掌握知识并会应用。
那么,怎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思考呢?怎样开展教学,能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开讲”,一开始就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一定能促使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持久保持。
二、激发学生勇于自主探究的热情
1.激发学习热情与自主尝试的欲望
课堂上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这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否则会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知识大胆尝试,对独立完成尚有困难的,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探究学习过程。
2.给学生的合作交流、生生互学提供舞台
初中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理论和实际情况都表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育一方面要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在活跃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可以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要注意保护学生个性,不要用成年人的观念去约束他们。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为了让学生主动、自主、兴趣盎然地学习,教师有必要按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