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林下养殖黑山羊群发病防控问题分析与对策①

2021-12-03刘香香陈思婷董志国赵建国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3期
关键词:群发性疾病黑山羊

刘香香 陈思婷 董志国 王 坚 赵建国

(1 五指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海南五指山 572200;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海南文昌 571339;3 海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4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5 海南大学全健康研究院 海南海口 570228)

海南黑山羊是经长期驯化繁育的海南本地山羊品种。至今已形成以万宁东山羊为代表的海南著名美食品牌。然而,长期以来,海南草食畜牧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黑山羊产业发展缓慢,仍处于初级阶段[1]。当前,海南黑山羊养殖大型企业(羊只数量1 000~2 000只)数量少,中小型合作社和养殖户(100~200 只)占多数,农村散户(50 只左右)较为常见[2]。由于海南当地居民普遍认为散养黑山羊肉质鲜美,因此,林下散养是海南黑山羊较为普遍的饲养方式。林下养羊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牧草资源,而且可以有效利用林荫环境,种养结合,经济效益明显。预防群发性疾病是林下养殖黑山羊面临的首要问题[3]。山羊群发性疾病主要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营养代谢病、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病6种。其中,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范围广、危害大、不易控制;中毒病偶发、救治难度大;营养代谢病、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病发病缓慢、周期长、危害大。通过论述了海南黑山羊林下养殖模式群发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与对策,为加快海南黑山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海南黑山羊林下饲养群发病的原因

1.1 传染病

传染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如小反刍兽疫、口蹄疫、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等,该类疾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大,是养羊过程中需重点防控的群发性疾病[4],而人与山羊共患传染病如布病等近年也多有报道,危害极大。据海南畜禽疫病志记载,至2005 年,海南曾发生过的羊传染性疾病主要有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羊传染性脓疱、山羊大肠杆菌病、羊源副流感嗜血杆菌病、山羊痘、羊魏氏梭菌病和山羊传染性口疮等[5]。林下生境发生传染病的原因较为复杂,第一,多数林下散养黑山羊养殖户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免疫意识薄弱、免疫技术不足、免疫程序缺失等,使得传染病发生率较高;第二,海南林下生境杂草丛生、雨水多、湿度大、媒介昆虫泛滥,导致很多媒介病发生;第三,林下散养活动区域大,难以消毒彻底;第四、林下散养跨县域、区域营销调运比较频繁,传播风险大;第五,地方科研基础薄弱,研发力度小,病原型及相关免疫分子特性参考数据少,疫苗血清型不符合。第六,林间生物种类复杂,存在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风险。

1.2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海南黑山羊一种慢性消耗性群发病,主要是由线虫、吸虫、绦虫、原虫等体内寄生虫和蜱、虱、螨等体外寄生虫引起,具有种类多、流行快、危害大等特征[6],仅次于传染病危害。临床常见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莫尼茨绦虫、消化道线虫及蜱、虱、螨等体外寄生虫[7‐8]。林下生境发生寄生虫病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林下散养羊群难以实现个体观察,感染寄生虫初期症状不明显,常错失最佳的防控时机;第二,饲养管理人员驱虫意识淡薄,技术落后易导致寄生虫重复感染;第三,山羊林下活动范围广,粪便不易清理,虫卵污染牧草和水源;第四,寄生虫监测工作缺失,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驱虫;第五,林下生境复杂,易诱导媒介叮咬传播血液寄生虫病。

1.3 中毒病

山羊中毒病是常见多发非传染性疾病,多因食入或饮用有毒植物、农药、化肥等物质引起,偶见于毒蛇、蜂、虫咬伤、蜇伤。山羊中毒病根据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中毒表现发病快,个别羊口吐白沫、卧地不起,瘤胃极具鼓胀,体温低于正常温度,严重者四肢抽搐,共济失调,来不及救治。林下养羊发生中毒病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补饲食盐过量,供水不足导致食盐中毒;第二,错食含氮类化肥导致尿素中毒;第三,林下误食喷完农药不久的牧草或其他植物导致农药中毒;第四,林下放牧采食了大量含氰苷的三叶草及苏丹草等植物导致氢氰酸中毒等;第五,非放牧期间,补饲饲料发霉变质导致霉菌毒素中毒。

1.4 营养代谢病

山羊营养代谢病是营养性疾病和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统称,多因饲草种类单一,日粮结构不合理,营养供给不全面,缺乏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导致机体代谢异常。营养代谢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具有发病缓慢、群发、地方流行和特定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特征[9]。林下养殖黑山羊常见营养代谢病原因包括:第一,饲料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导致白肌病;第二,钙磷缺乏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 供应不足等引发羔羊佝偻病;第三,多种因素导致的羊异食癖。

1.5 遗传病

遗传病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遗传物质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从而使动物个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或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终生性和遗传性等特征,且多发生于幼龄,甚至多数在胚胎或胎儿期死亡。山羊群发性遗传病鲜有报道,但表现两性畸形、生殖系统先天性缺陷、胎儿器官发育不全等偶发病[10‐11]。当前,海南黑山羊表现为初生羊体重轻、生长发育缓慢、体型小、产肉率低、泌乳性能差等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海南黑山羊品种选育和改良工作滞后,近亲繁育普遍,品种退化所致。

1.6 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器官损伤、免疫功能障碍、机体代谢失调和环境异常等因素导致山羊免疫性能变化的群发性疾病,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缺陷和免疫增生4种类型。当前,山羊免疫抑制性疾病颇受关注,主要与地理位置和卫生环境有关,患病山羊免疫系统紊乱,机体抵抗细菌、病毒感染能力下降,使得羊群出现连续感染现象。加之羊免疫性疾病研究基础薄弱,临床诊断易误诊误治。

2 防控黑山羊群发性疾病的对策

2.1 强化群发性疫病防控意识和疫病监测能力

防控山羊群发性疾病重在预防[12]。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驱虫程序、消毒程序和定期监测方案。其次,要正确选择疫苗、驱虫药物和消毒药物,规范免疫操作技术、灌药注射及药浴技术,掌握间断用药和轮换用药方案。最后,重视牧草与饲料质量、粪便管理和饮水清洁卫生。

2.2 加强黑山羊林下放牧散养科学管理制度

海南黑山羊多是自繁自养,公母混养,导致近交严重,品质退化。同时,由于饲养管理粗放,缺乏精料补给,易导致营养代谢性与遗传性群发病。因此,需改变传统观念,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全进全出、营养均衡。

2.3 重视地方黑山羊科学研究广度与深度

海南黑山羊养殖规模小,群发病诊断及上报意识不强,使得黑山羊群发病历史资料数据严重缺失,病理学研究资料匮乏,疫苗、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研发少,导致缺乏构建海南黑山羊群发性疾病防控体系的相关资料。因此,重视地方羊种提存复壮、地方流行疫病的科学监测与研究、建立群发病网络信息系统等是当下海南黑山羊群发病防控的首要任务。

2.4 提高饲养管理人员理论水平与技术含量

海南黑山羊饲养管理人员多为农户,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不高。因此,加强散养户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人员操作技能与管理水平是预防群发性疾病的关键。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公司、企业参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助,提高海南黑山羊群发病监测监控能力可有效防控海南黑山羊群发病。

3 小结

伴随着现代化、机械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模式的推广,海南黑山羊逐渐由放牧散养向舍饲圈养转变。然而,充分利用当地经济林木场地,发展林下养羊仍是一种生态循环、复合高效的模式。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饲养管理、重视理论技能提升、强化监督监测是科学防控林下养羊群发性疾病、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对策,是海南林下经济可推广、可复制的产业模式。

猜你喜欢

群发性疾病黑山羊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借助微信自身功能实现消息群发
丁酉中秋登楼时家人远离 闻多地无月乃拍照群发(外三首)
群发微信真能看出谁拉黑了你?
暮晚的黑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