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建议
2021-12-03李永梅
李永梅
(宜良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宜良 652100)
宜良县地处云贵高原腹地,位于昆明市45min都市经济圈内,全县总面积1913.68km2,辖4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3.1万。宜良县是云南传统农业大县,是云南养鸭第一大县,是全国586个畜牧养殖大县之一。据统计,2020年,全县存栏生猪25.06万头、奶牛7 300头、羊 10.23万只、家禽514.22万羽;出栏生猪 48.59万头、肉牛1.30万头、羊7.67万只、家禽1 737.89万羽;完成肉类总产8.25万t、禽蛋总产9124t、牛奶总产2.39万t,畜牧业产值达30亿元。
为促进宜良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宜良县“工业上山”发展规划,2011年3月,宜良县开始筹建饲料产业基地。现宜良县工业园区饲料加工片区已入驻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26家,形成了西南地区较大的饲料产业集群发展基地。饲料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宜良县发展山地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给宜良县的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挑战。
1 宜良县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1.1 饲料生产及经营情况
全县有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26家,其中饲料生产企业23家、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3家。2018—2020年总产量约为96万t、107万t、102万t,月生产饲料5千t以上的饲料企业9家,主要生产经营畜禽配合饲料、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及饲料添加剂,销往全省各州市。全县有饲料经营门店49家(其中:县城17家,乡镇32家),主要经营猪、禽、水产及反刍动物的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经营的饲料品牌主要有通威、正大、安佑、黄龙山、广联等,2018—2020年的年销量约为9810t、10150t、10280t。
1.2 饲料使用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奶牛规模养殖场(合作社)11个,生猪规模养殖场(户)65个,肉鸭规模养殖场(户)365个(其中种鸭场26个),山羊、生猪、肉牛等适度规模养殖场823个。除奶牛养殖场、11个生猪规模养殖场、26个种鸭养殖场及28个山羊、肉牛养殖场使用自配料外,其余养殖场(户)均使用配合饲料养殖,配合饲料使用量约占75%,自配料使用量约占25%。按全县畜禽存、出栏测算,全县年消耗畜禽饲料约41.41万t(其中:鸭饲料6.89万t,肉鸡、蛋鸡饲料1.62万t,猪饲料32.4万t,其他饲料0.5万t),自配料消耗量约10.35万t。
1.3 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情况
1.3.1饲料质量监管机构设置
宜良县没有设置专门的饲料监管机构,饲料及兽药监管由县农业农村局下属单位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属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23人,工作职能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兽药监管、生鲜乳质量监管、饲料及添加剂监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职能较多,除9人专职从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外,其他工作基本无固定人员专职负责。
1.3.2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自宜良工业园区饲料园区建设以来,宜良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就企业饲料原料调入、生产过程质量监管、饲料使用安全监管及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建立了饲料质量监管机制。宜良县建立了饲料企业分级评定制度,落实了月巡查制度,强化了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建立了饲料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积极创建,园区内有3家饲料企业率先通过农业农村部《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验收,3家饲料生产企业通过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验收。
二是建立了专题培训制度。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不定期组织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品管负责人进行《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配套章程的专题培训指导,增强行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建立了宜良县饲料生产经营企业QQ和微信工作群,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及时传达上级要求。
三是规范了生产经营行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定期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和饲料经营企业进行检查。对生产企业从原料采购、用药情况、生产过程、检验、标准、标签与包装、销售、召回、工作记录等方面进行产品质量检查;对经营企业重点从货物查验、购销台账、拆分包装、召回情况、饲料存储及经营条件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全方位的监管,规范了园区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和饲料经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四是严格执行定期抽样检测制度,确保质量安全。2018—2020年,分别完成农业农村部、云南省、昆明市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133批次、122批次、100批次饲料样品的抽取及委托第三方检测任务,合格率分别为100%、100%、99%;抽检饲料企业、规模养殖场动物源性饲料原料14批次,合格率100%,植物性饲料原料16批次,合格率100 %。定期、严格的抽检制度,有效保障了园区饲料企业投入品及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
2 宜良县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机构不健全
宜良县饲料生产企业多,生产规模、管理制度有差异,辖区内经营门店分布广、经营种类杂、规模小,增加了监管工作量及难度。宜良县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只是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职能之一,因机构编制和历史等原因,工作人员兼职较多,监管人员不固定,专业人员不足,难以对辖区内饲料质量安全形成全方位监管。加之监督执法配套不完善,在查处违法违规案件时,常常出现到达现场不及时、取证困难等现象,影响案件办理的效率。
2.2 没有专门的饲料检测实验室及设施设备
现阶段,宜良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还没有专门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及设施设备,缺乏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多数情况下,只能从用料、生产、检验等相关台账资料的检查及凭经验或感官从外包装、标签、生产日期、成品的外观色泽等方面观察作出初步判断,不能及时对饲料的营养成分及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精准检测,对产品质量判定缺乏客观性。
2.3 饲料生产过程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饲料原料质量因素,各饲料企业饲料原料采购渠道多、来源广,各种原料成分复杂且差异大,是影响饲料质量安全的首要因素之一。部分生产企业重价格轻质量,原料检测只注重营养成分,对霉菌毒素、有害微生物等检测较少,无法确保饲料原料质量全部合格。其次,各饲料生产企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参差不齐,部分中小企业检测水平低,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不足。
2.4 饲料经营环节监管难
宜良县饲料经营户众多,在县城和乡镇集镇的经营户基本做到了品牌专营,但部分偏远山区的饲料销售门店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品类杂、购销隐匿,没有规范购销台账,销售对象主要为散养户,对饲料拆包散售现象难以监管,质量安全追溯困难。
2.5 自配料比例高
宜良县是传统的畜牧养殖大县,生猪、奶牛、鸭等传统优势产业在昆明市“菜篮子”中占了很大比重。奶牛饲养量及牛奶产量位居昆明市首位,鸭饲养量更是全省第一。多年的传统养殖,提高了养殖从业人员的养殖技术和科技意识,也成就了一大批养殖业“土专家”,为降低养殖成本,很多养殖户进行自配料饲养。但在自配料的生产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在饲料中添加的药物或添加剂不记录不备案,自配料使用后无迹可寻。较高的自配料比例,容易导致监管缺失。
3 加强宜良县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专职监管机构
充分利用本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契机,组建专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监管机构;充分利用宜良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的编制及职能职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的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同时加强业务、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
3.2 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监管
在园区设立专门的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部门,装备饲料原料、成品检测设施设备,配备饲料检测化验专业人员;建立企业生产日志抽检制度,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监管。
3.3 加强安全监督抽查检测力度
加大检测项目经费投入,开展饲料质量安全检测、风险监测、监督抽检。饲料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监管部门无法直接进行监管,因此,饲料质量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测工作要求严格执行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同时,依托农业农村部、省、市级饲料监管部门抽检任务,推行饲料、饲料添加剂及饲料原料的抽检全覆盖,增加抽检频次。组织饲料生产企业品控人员的实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抽样、检测水平,提高产品出厂检验合格率。
3.4 强化流通环节监管
在饲料产品经营环节监管中,一是加大饲料经营企业日常巡查力度,开展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巡查监管无死角、无盲区,规范经营行为;二是对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管理混乱、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三是要结合整治追溯生产厂家生产行为是否规范,对各类饲料的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标签等严格检查。
3.5 严格规模养殖户(场、合作社)的备案制度
加强对规模养殖户(场、合作社)的养殖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建立、完善养殖档案,结合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一场一档”“一户一档”管理,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户)、零散饲料经营户自配料的管理,实行自配料备案登记制,建立健全规模养殖场投入品“入口”监管制度,严控人用药、促生长药物、抗生素、瘦肉精等违禁药品进入自配料。
3.6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职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跨行业生产、经营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事项联合执法力度。对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企业采取约谈、限期整改、行政处罚等措施,督促生产企业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杜绝各类隐患、安全问题的发生。
3.7 推行“互联网+饲料监管”
完善饲料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平台管理体系,建立县区级管理维护队伍。结合日常监管、监督抽样、质量检测、结果报送、复核仲裁、异议处理、案件查处、举报受理等情况建立饲料安全信用管理数据库,实时更新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安全信用等级,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抽检产品连续出现不合格、有影响饲料质量安全因素等情况的生产企业实施重点监控。通过数据库实现质量安全监测及查处信息实时报送和快速传递,数据库向公众开放,接受企业、养殖户和社会公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