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1-12-03覃袖伟常志顺李珂
覃袖伟,常志顺,李珂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4)
近年来,云南省蛋鸡养殖设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养殖规模等不断扩大。据云南省家禽业协会统计,云南省蛋鸡年存栏已从2017年的3500万羽左右发展到现在的4500万羽左右,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云南部分蛋鸡场饲养的蛋鸡在维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高峰产蛋率可达97%~98%,且90%以上维持8~10个月甚至12个月,而在饲养各方面条件较差的鸡场,其产蛋率可能达不到90%或维持时间短。蛋鸡有无产蛋高峰和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的长短直接和养殖效益相关。经笔者多年调查发现,云南省蛋鸡养殖生产中,仍然有相当多的蛋鸡无产蛋高峰或产蛋高峰昙花一现,致使养殖亏损或盈利较低。本文就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1 疾病因素
1.1 病毒性疫病因素
鸡群在12~18周生殖系统快速发育期,其间若发生病毒性疫病,如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禽偏肺病毒等,在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导致鸡肝脏和生殖系统严重受损,鸡生长速度受阻、残次鸡增多、均匀度差、鸡体发育不良,造成鸡群产蛋高峰推迟或高峰较短,甚至无高峰。
1.2 细菌性疾病因素
多数鸡群在开产过程中由于气候因素、营养不良、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不完善等多种原因,致使鸡群反复发生鸡坏死性肠炎、鸡传染性鼻炎、鸡鼻气管鸟疫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影响鸡群生殖系统功能的发育和完善,致使生产性能低下,产蛋无高峰或高峰持续时间短。
1.3 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主要以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感染为主。鸡毒支原体主要引起鸡呼吸道症状,对鸡的生长不利,且易造成大肠杆菌继发感染引起死亡,是鸡场的常在病原体,频繁应激或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该病反复发生,造成蛋鸡群的生产性能低下。滑液囊支原体主要引起鸡脚垫、关节肿胀、胸囊肿、鸡站立不稳、采食量降低、残次鸡增加,致使整体鸡群均匀度差,胫长不够、鸡体发育不良、体重减轻、体成熟和性成熟无法一致,生殖系统发育滞后或停滞,导致产蛋无高峰。尤其是在高峰前感染生殖型滑液囊支原体的鸡群,会造成卵泡发育迟缓、输卵管轻度水肿、生殖功能下降,导致蛋鸡无产蛋高峰期。
1.4 寄生虫感染
蛋鸡育成阶段感染慢性小肠球虫或绦虫等体内寄生虫,若未被发现并及时有效治疗,会导致鸡的肠道发育不良和肠道黏膜受损,甚至频发梭菌引起慢性肠炎和急性坏死性肠炎,使饲料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吸收发生障碍。此外,蛋鸡产蛋时如感染刺皮螨或鸡虱子等体外寄生虫,鸡群常出现躁动不安、休息不足、贫血,自身营养物质被刺皮螨或鸡虱子吸取甚至导致其他传染病的发生。寄生虫感染直接或间接造成鸡群营养障碍、发育不良、体重不够标准、性成熟无法完善,从而导致产蛋鸡无产蛋高峰。
1.5 饲料因素
优质全价饲料是产蛋鸡有无高峰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实际生产中,许多养殖户由于科学饲养观念意识较差、经济条件不好或其他方面的因素,以选择价格低廉、品质相对较差的饲料为主,这类饲料多数存在能量不足、蛋白比例不当、维生素含量不足、氨基酸不平衡或者饲料钙磷比例失调以及饲料原材料品质较差、霉变等问题,不能满足鸡群的正常生理需求和生长需要,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营养代谢病,或者霉菌毒素超标造成鸡肝脏损伤性疾病。生产中常见的啄羽、啄肛、啄趾、鸡只站立不稳、瘫痪、胸骨和腿骨发软或较脆易折、霉菌性肝炎甚至死亡等症状都和饲料品质相关。采用自拌料方式的养殖户,一是会因为原料的品控或者储存不当,导致霉变或被污染造成饲料品质下降;二是在配比和搅拌的过程中,不严格按照称重配比和科学操作标准,抱着“差不多”或“大概”的随意配比心理,造成饲料营养不均衡,导致鸡群生长发育较差、大小不一,产蛋期产蛋率低。
2 饲养管理及免疫操作因素
2.1 饲养管理因素
2.1.1日常管理
蛋鸡饲养户由于疏于管理,在蛋鸡的育雏、育成和开产3个阶段,没有按照鸡在3个阶段不同的生理生长特点,提供适合鸡群健康生长的环境和条件。雏鸡阶段设备设施简陋或鸡舍内温度和湿度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导致雏鸡卵黄吸收不良,生长发育受阻;或者鸡群密度较大,通风不良,氨味较重,造成采食不够或诱发眼炎、呼吸道疾病等,影响雏鸡的健康成长;育成阶段和开产阶段,忽视鸡群的均匀度、胫长发育及每周称重工作,忽视品种标准的均匀度和体重要求,没有及时调整鸡群大小,未采取合适的饲养方法,未做到强弱分开饲养,未及时淘汰弱鸡和残次鸡,未提供合适笼位和额外营养补充、鸡饲料不充足、饮水不清洁。实际生产中这3个阶段蛋鸡养殖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鸡群体重不达标,鸡性成熟不完善,甚至不发育,则鸡群产蛋高峰滞后或产蛋无高峰。
2.1.2断喙不当
断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鸡相互啄斗,造成鸡体外伤、死亡及浪费饲料的管理措施。正确断喙方法是鸡的上喙切1/2,下喙切1/3,时间多选择在雏鸡7~14日龄断一次即可,并根据第一次断喙的效果好坏情况,在70日龄左右进行选择性的适当修喙。生产中部分蛋鸡饲养户由于断喙方法或操作不当,导致断喙要么上喙太短、下喙太长,要么上喙太长、下喙太短,甚至上喙和下喙都太短,直接形成肉喙。上述断喙均会造成鸡群严重采食量不足,影响生长发育,从而产生僵鸡和矮小鸡,甚至衰竭死亡,最终使鸡群不产蛋或者产蛋无高峰期。
2.1.3设施设备及饮水因素
如果鸡舍设计布局不合理,通风和保温条件差,设施设备老化,整体产蛋鸡笼不规整、焊接头断裂出现凹陷、鸡笼或料槽出现缺损、水线不平整、饮水乳头不足或出水量较少、乳头长时间漏水等因素,养殖户没有及时有效的更换或修理;没有提供日常清洁干净的饮水,造成鸡只机械性损伤,鸡不能有效地正常采食,不能喝到充足的饮水,或者鸡经常吃到乳头漏水引起的发霉变质饲料,导致部分鸡只不能健康成长而正常产蛋,从而拉低整体产蛋率,使蛋鸡无产蛋高峰期。
2.1.4光照因素
蛋鸡不同生长阶段,合理科学的光照可以有效促进鸡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并增加鸡采食的时间,刺激机体促进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强生殖系统的各项功能。但部分养殖户由于没有严格执行科学的光照制度,开产前过早地增加光照易造成性成熟过早,导致早产早衰,光照不足则造成采食时间不够影响生长;开产时光照强度不够无法有效刺激机体下丘脑促进性激素的分泌,光照过强则极易引起鸡只相互打斗、啄癖,鸡体外伤流血死亡或导致细菌感染等情况的发生,最终使鸡群无法达到理想的生产性能。
2.2 免疫操作因素
免疫程序不合理,频繁免疫应激和暴力抓鸡易造成鸡群生长发育受影响,体重不达标。尤其是免疫方法不科学,错误操作。免疫时本应在颈部皮下1/3处、胸肌或翅根肌肉进行免疫注射灭活疫苗;但多数养殖户不把鸡只抓出免疫,而是直接在鸡笼中抓住鸡的脚,在鸡的小腿部肌肉注射,造成应激较大和注射部位严重感染,鸡疼痛难忍、精神不佳、长时间站立不稳或无法站立、瘫痪甚至死亡等情况发生。另一种情况是颈部皮下1/3区域内注射灭活疫苗,多数免疫人员免疫部位把握不准确,常把灭活苗打在中部或中上部区域,以及针头不标准、不干净或进针较深,造成颈部血管出血或炎性反应较重,鸡出现被毛逆立、精神不振、肿头肿脸、颈部肌肉发炎、糜烂、形成肉芽肿及干酪物、颈部僵直或歪头斜颈、鸡颈部灵活性功能丧失等症状,且得不到及时处理,导致鸡群采食受影响,生长发育不良乃至产蛋无高峰。
3 其他原因
一些饲养场的鸡群在产蛋上升过程中,陆续出现部分鸡只腹部下垂,呈“企鹅状”站姿,初期外观呈现鸡冠红、厚、大的症状,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鸡冠发紫直至死亡,剖检可见右侧输卵管囊肿,囊肿大小不一,切开囊肿可见透明清亮或黄色的液体,液体量从几十毫升到1000 mL不等。此类鸡卵泡发育正常,但左侧输卵管明显发育不良,外观较细较短。鸡群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可以确定这批鸡不会有产蛋高峰。临床观察统计,出现这种症状的鸡群,最高产蛋率大约为88%,多数集中在60%~80%,最低的47%,只能全群提前淘汰,损失极大。目前,此症状被认为是蛋鸡在雏鸡或育成期阶段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或衣原体所致,但尚无明确科学依据。笔者曾对发生此临床症状的鸡群做过调查,发现有些蛋鸡在雏鸡或育成期阶段饲养顺畅,免疫程序科学、合理、完善,也几乎未发生过其他疾病,后期仍然出现此临床症状,可见出现该症状病因复杂。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鸡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育雏阶段室温多数在32~33℃,相对较低,推测低温可能是此病的一个诱因,但真正病因尚不明确。
4 预防措施
引起蛋鸡无产蛋高峰的因素很多,有单一因素引起,而大部分是多因素叠加所致,各因素之间又可相互影响。不管是何种因素,最终都影响鸡体及各器官的发育。因此,饲养户应科学有序地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根据饲养蛋鸡品种标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是有效预防蛋鸡无产蛋高峰的必要措施。
4.1 选择优良的蛋鸡品种
虽然现在的饲养品种生产性能相对以前较好,但饲养户仍然不可掉以轻心。选择引进雏苗时,必须选择来源于种鸡养殖设备先进、管理理念较好、基础免疫合理、免疫科学到位、无传染性疾病的种鸡场或青年蛋鸡场,保证鸡有较好的生产潜能。
4.2 保障饲料质量
饲喂全价料的养殖户,应严格选择质量稳定的品牌全价饲料;自拌料的鸡场必须选择品质上乘的各种饲料原料,比如颗粒饱满均匀、水分达标、无霉变、能量值较高的优质玉米,蛋白含量符合标准的豆粕,优质的预混料和石粉,以及正规厂家生产的大豆油和动物油脂。杜绝使用地沟油,以保障饲料原料和成品料的品质。抓好原材料的运输、储存保管及生产操作环节的控制工作。在饲料原料投放混合加工时,依据设备的实际情况,一般投料和混合时间控制在3~5 min;投放原料的顺序依次为玉米、豆粕、预混料、石粉,最后投放油脂,投放顺序不能随意颠倒;然后进行混合,混合时间控制在85~120s,混合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饲料营养的均衡。定期或适时监测饲料品质,依据监测结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依照饲养蛋鸡品种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提供各个阶段相应的饲料,保证鸡只正常的生长和生产需求。
4.3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各个阶段的科学饲养管理,在鸡群生长的过程中提供给鸡群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分别在开产前的育雏、育成阶段,根据鸡的生理特点,做好保温、通风、温度、湿度、光照、适时正确断喙和鸡群密度的调控等工作;根据鸡群的日常观察情况,做好设备设施、饮水管线、料线的日常检查和检修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保证设备设施的完整,水线、料线的通畅,从而提供充足的饮水和饲料;从雏鸡开始每周称重1次,有效评估鸡体的体重是否符合品种标准,如果不符合标准,无论是疾病因素、密度因素、频繁应激或营养因素等哪一种因素导致,必须找准原因,根据所查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处理。做好鸡场内外的生物安全措施,有效驱除鸡场和鸡舍中的老鼠、苍蝇、蚊子,在日常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中,必须及时清除鸡舍内外的垃圾、灰尘、饲料粉尘、污物、蜘蛛网、脱落的羽毛、绒毛及粪便,保障鸡舍内外有清爽干净的环境,降低鸡群感染疾病的风险,并尽早淘汰先天发育不良的残次鸡和矮小僵鸡,保障鸡群的健康成长。
4.4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本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按照免疫要求,正确操作,适时接种相应的疫苗,做到免疫时间科学适宜、疫苗质量优良、疫苗剂量精准、方法正确、部位准确,保证鸡群接种疫苗后有较好的免疫应答能力。做好鸡场常见疾病,如梭菌性肠炎、鸡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性疾病,鸡球虫、绦虫、鸡虱及鸡刺皮螨等体内外寄生虫,以及鸡毒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的预防保健和治疗工作,积极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有效保障鸡群健康,为鸡群具备良好的生产潜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