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和创新教学形态
——对话潘建明

2021-12-03

江苏教育 2021年57期
关键词:素养评价课堂

本刊编辑部:潘老师,通过不久前举行的“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我们了解到您的“自觉教育”思想在全国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了教育同行的广泛认同。能否请您将“自觉教育”的精要给大家解读一下?

潘建明:“自觉教育”是唤醒人不断自我觉悟、智慧精进的教育,主张用自我觉悟的理念通过适合的途径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其核心是唤醒人(包括教育人本身)的德性、理性、智慧和创造性,即增强学生的“自教”能力、激活教师的“他教”智慧。

“自觉教育”在德育上主张以认知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里的认知不仅是事实性认知,更强调价值性认知),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情感。

“自觉教育”的教学主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主导自觉,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导学、导行和导向。二是主体自觉,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造就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组织策略和自为能力。三是支持自觉,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服务与支持,如高效的呈现方式、丰富的资源推送、适切的方法指导、利学的环境营造等。

“自觉教育”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或同伴)的作用在量上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在每节课上要让学生“手拉手一起走”。

本刊编辑部:2013 年您带领团队开发并推出了全国首个初中数学MOOC 课程项目——“青果在线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您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科教育教学怎么看?

潘建明:提升“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我们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带来高效教学的可能性当成必然性。我们唯有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驾驭能力以及相应的预判能力,才能在教育信息化的浪尖优雅起舞。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互联网+教育”的推进,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教学需要向本质回归,关注人性、德性和个性。用“互联网+教育”来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聚焦学生的学习。在互联网环境、技术、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自组织学习,而且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心向,使他们探索新知的愿望更加强烈。未来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开放、融合和个性化,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课内课外、课前课后、课堂与网络将成为一体。基本知识的传授将逐步被个性化的网上学习替代,课堂将成为应用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场所,具有线上学习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这些都会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去研究怎样激发、服务和支持学生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行为跟进和精进创造。

任何一种形式的改革都是一场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的碰撞与对决,需要我们有变革的勇气和能力。教育教学的新技术、新载体、新工具、新形态的出现,不但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服务和支持,同时也改变了学科教育教学的既有形态和秩序,使其步入发展的新阶段。共生共创、融合精进是“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主旋律,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困难、有挑战,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教育发展的广阔未来。

本刊编辑部: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 年3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育评价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热词。据我们了解您长期以来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持续探索,在您看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您的“自觉教育”理念在教育评价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主张?

潘建明: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立体的、多元的、多维的、多主体的评价,才能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具体情况,才能准确地对教与学的薄弱环节进行良好干预。传统的教育评价唯分数论,夸大评价的鉴定功能,忽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存在着标准单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主题单一等不足。这种评价无法评价出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核心素养背景的评价体系,是非常迫切和十分必要的。我们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整体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强调通过评价挖掘师生的创造潜能。

“自觉教育”思想强调评价是对教与学状况的一种肯定,注重其以下三个功能的发挥:一是激励。激励教的行为不断优化;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由此激发并持久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导向。倡导课堂转型与教学创新,在肯定学生学习发展现状的同时,要具体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定位,明确努力方向。三是落实。由于评价主体多元,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来说,评价的过程都是一个知识再认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内容的落实过程。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仅为改进教师的教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也为学生的学提供了直接的反馈信息,较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的优化改进。

本刊编辑部:当下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课程改革正在向深处推进,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和教学创新。您认为怎样才能使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有效落地?

潘建明:核心素养要在课堂有效落地,仅仅关注“课堂转型”和“教学创新”是不够的,一定要变革和创新教学形态。以不同教学形态进行教学,其效能会有很大差异。教学形态主要反映在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学情掌握、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方法选择、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近几年,我和我的团队在教育部重点课题“翻转教学形态的变革与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迪,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认识到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有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加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由指令性训练向自主性发展转变。我们认为打通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构建新型学习形态,重点在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自组织学习力和提高学生的成长性思维能力。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建构了“自觉教学形态”,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让自觉性学习在课堂中真实而有效地发生,二是将核心的学习过程还给学生,三是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行为转型,四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意义不断增殖,五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的“自觉数学教学”主张“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数学教育的全纳性(学生多向度潜能的开发)、全人性(学生本质力量的释放)和全面性(学生学科世界图景的建构),着力促进学生的自觉成长。“自觉数学教学”顺应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背景、认知差异和数学素养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求异性、创新性和批判性,从而使学生形成可贵的数学学习品质,学会自我观照、自我调整,并最终达成自觉自悟、自我超越的理想目标。

猜你喜欢

素养评价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美在课堂花开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嘻游课堂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