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岛文化下的语文教研组建设*

2021-12-03葛小霞

江苏教育 2021年57期
关键词:镇江市教研组教研

葛小霞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实验学校坐落于长江中的小岛世业洲上,与市区隔江相望,地处偏远,交通相对闭塞。学校的留守儿童较多,学校教师以中师和大专毕业生为主,专业基础薄弱。

面对以上困境,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教师达成了以下共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因江岛地处偏远、学生缺少家长的关爱和督导、教师学历层次不高而止步不前。我们要将江岛教育的先天不足,变成我们语文教学躬耕之路的激励点和立足点,扎根江岛文化,深耕语文教学,探索特色作文,建设专业教师团队。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教研组的团队建设和学科实践。

一、厚植自身底蕴,建设学习型组织

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建立学习型(研究型)的教研组是非常必要的。[1]加强教研组建设,根本着力点是提高教研组的学习力,使其成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教研组为教师终身学习、自我超越、实现共同愿景、形成系统思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组织和文化平台。我们教研组从学历进修、论文撰写、教研培训等方面入手,努力建设成学习型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的5 位教师积极进行学历进修,组内学习气氛浓厚,互帮互学,全体教师于2018 年全部获得硕士学位。学历进修的过程是自我积累、自我提高的过程,补齐了我们在学科专业上的短板。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夯实了语文教学理论基础,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4 位教师完成了有关作文教学研究的硕士论文,如秦晓静老师的《七年级衔接作文教学研究》、丁婉老师的《寻根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徐慧瑾老师的《初中作文序列化研究》、葛小霞老师的《镇江乡土资源融入初中作文教学研究》,为本校的特色作文教学打好了基础。

教研组不仅抱团进行学历进修,还抱团向校外优秀的课堂学习,向优秀的专家学习。学校为教研组订阅了语文教学期刊,教研组教师另外订阅了不同的语文学科期刊,经常购买语文类专业书籍,一有时间就会翻阅最新的教学案例,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并将之在自己的课堂中体现出来,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育局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葛小霞老师参加了镇江市拔尖人才研修班,丁婉老师参加了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学培训,秦晓静老师参加教育部国家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这些学习培训让我们教研组的语文教研工作逐渐走向深入,在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的过程中,保障了语文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二、挖掘本土资源,形成特色化教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2]教研组唯有主动挖掘本土资源,才能找到最适合校本教研的方式,进而主动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岛上留守儿童较多,他们对观察生活的兴趣不高,造成作文素材匮乏。教研组教师聚焦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群策群力研讨解决方法,充分挖掘本土写作资源,将微写作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写作指导方法——“源水作文法”。

为培养和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研组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布置作业,课后尽量少做常规性的练习题,创新作业形式,以阅读为原点,同时配以赏析、摘抄和练字的任务,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让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用拍照等方式多角度认识自己的家乡,带领学生对身边的生活进行广泛深入的观察,自由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师生一起写作文,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微写作。一篇作文用一周的时间准备,从观察生活开始,到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再到写成作文,最后师生一起评讲,进行二次修改。我们提倡教师带头写下水作文,葛小霞老师曾经给班上的每个学生写了一封信,共计30多封;帮学生将文章投稿报刊,并且创建了作文微信订阅号“源水作文”,给学生的文章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

“源水作文法”的实践取得实效,使学生受益良多。2016年,我校有2名学生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获江苏省一等奖。这引起了镇江市教研员丁国斌的关注,于是在2017年2月,镇江市初中语文乡村骨干培育站的25名学员到我校听课进行学习交流。在本次活动中,陈娇老师的作文课《年味》、葛小霞老师的作文讲座“源水丛花无数开”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市教研员用“遵循规律有全局观、聚焦问题有研究观、换位思考有学生观”评价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

由于作文教学的突出成绩,我校于2017 年12 月承办了镇江市作文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开设了3 节不同课型的作文课:秦晓静老师的《感知与积累》将阅读与作文打通,丁婉老师的写作指导课《找回了》、陈娇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敲打》都受到了一致好评。葛小霞老师作了作文讲座“岛上的水墨乡愁”,系统地向与会教师讲述了本校的作文教学策略。此后,镇江市外国语学校、扬中市新坝中学等30 多所学校到我校学习交流。教研组扎扎实实地开展特色作文教研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喜欢上作文,喜爱上自己的小岛。

三、加强合作互助,形成整体型合力

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说:“单独的整体也只是一个空壳而已。只有当构成整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实现了其扮演部分的角色时,那么这样的整体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整体运转。”[3]一个教研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各成员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间需要加强合作互助,平等对话,互通有无。教研组能走多好多远,完全取决于团队的力量。

教研组将初中3 个年级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一起探讨、研究。教研活动能够迅速提升团队合力,我们积极组织并参加各类教学活动,如校级公开课活动、区级研讨课活动、市级展示课活动等。每参加一次活动,教研组的合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上公开课前,组内会进行一轮、二轮甚至三轮的研讨。徐慧瑾老师近3 年上了《狼》等8 节市级公开课,其中有两节课作为“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全员远程网络培训”示范课,有两节课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秦晓静老师近3 年上了《感知与积累》等6 节市级公开课,其中有两节课作为“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全员远程网络培训”示范课,一节课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陈娇老师近3 年上了《年味》等3 节市级公开课,作了“让阅读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等两次市级讲座。丁婉老师近3 年上了《老王》等5节市级公开课。葛小霞老师近3 年开设了“源水丛花无数开——世业作文经验”等8 次市级讲座,上了《写作:融情于景》等3 节市级公开课,其中一节课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

四、坚定理想追求,筑梦和谐型团队

语文教研组教师在学科追求上达成共识,那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追梦人,自己得先成为追梦人。

一是从作文特色教研再出发,走出一条阅读教研之路。教研组继市级课题“乡村、乡土、乡情:‘寻根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之后,丁婉老师、徐慧瑾老师于2020 年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设计研究”,这意味着我们在课题研究上持续推进,不断寻找创新点。阅读课题研究会让我们进一步打通作文与阅读之间的节点,进一步深入文本、研究课堂,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2020 年,葛小霞老师参与思辨读写丛书《骆驼祥子》的编写,该书已于2021年1月出版。2020 年,语文教研组负责编写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必读名著试卷。在编写与命题的过程中,语文教研组教师将自己负责的名著反复阅读不下10 次,另外查阅了大量的硕博士论文、期刊文章,参加编委会的培训,并得到镇江市教研员丁国斌、丹徒区教研员颜家明等人的指导。这个过程让我们的教学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混沌走向明朗。另外,我校教研组于2020 年下半年成功申报镇江市智教育云课堂八年级的助学任务,这也是对我校教研组工作的认可。

二是从教学水平的提升到教学理念的提炼。虽然我们是只有5 位教师的教研组,但是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不能降低。近3 年,教研组教师陆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2020 年,葛小霞老师的《梦回繁华》获江苏省“蓝天杯”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一等奖。教研组内5 位教师互相比赶超,形成良性竞争态势,在论文评比、发表上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提高。

三是从小岛走向大市,从大市走向省内外。我们虽是江岛上的语文躬耕者,但是我们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我们希望影响更多的人。我们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各类基本功、优质课竞赛,并为他们提供后援保障。

2020年12月,徐慧瑾老师在江苏省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徐老师在赛课前精读了十几本教学案例的书籍,自己研究消化后进行上课实践。那段日子,只要听到有关散文教学的书,我们就会推荐给她,甚至向别人借来给她阅读。从文本解读到黑板板书,从导语到过渡语,徐老师认真打磨好每一个细节。这件事也得到了校长的关注,他专门到语文教研组关照我们,齐心协力帮徐老师磨好课。

我们教研组的语文人就像一粒粒种子,到哪儿都会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人共享。援疆的陈娇老师就是这样,她在新疆的讲座“让阅读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学生作文完成后,语文教师怎么做”就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成果。我们愿意分享也乐意分享,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长成花、长成树,这是躬耕者的理想信念。

近3年,我们语文教研组5位教师全部获得硕士学位,其中3 位教师获评高级教师职称,3位教师获得镇江市骨干教师称号,两位教师获得丹徒区骨干教师称号。我们坚守世业这片田野,做一个勤勉的躬耕者,让我们的学生在这片语文的沃土上自由地生长。因为我们相信播种一份春华,就会收获一份秋实。

猜你喜欢

镇江市教研组教研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艺林雅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寻临界 破相交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