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快疫发病特点、诊断与防治
2021-12-03宋仁虹
宋仁虹
青海省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畜牧兽医站,青海德令哈 817000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经消化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发病迅速、致死率高达90%,病程短,主要感染12月龄内的绵羊。病羊通常表现为真胃出血坏死性肠炎,严重的甚至死亡。该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呈地方性或散发性流行,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牧草、饮水等感染,对我国养羊业危害严重。
1 病 因
羊快疫是腐败梭菌感染导致,该病毒隶属于梭菌,属革兰氏阳性厌氧型细菌,该菌无荚膜,可产生芽孢及外毒素。腐败梭菌在体外可以芽孢体的形态长时间存在。由于该病菌分布广泛,容易造成饮水、饲料等污染,当健康羊群接触污染的饮食后,腐败梭菌就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进入体内的腐败梭菌可在消化道内寄生,分泌大量外毒素,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导致消化道出现炎症。另外,外毒素还可通过血液循环,对中枢神经产生刺激,造成机体出现休克,严重的快速死亡[1]。正常情况下,腐败梭菌在进入机体后只寄生于消化道,并不表现致病作用。只有在羊出现消化不良或因气候寒冷饥饿造成的抵抗力减弱情况下,才会诱发该病。
2 流行特点
羊快疫主要感染6~18月龄的绵羊,该病发病率较低,但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可高达90%。腐败梭菌通常分布于潮湿、低洼或沼泽地带,因此该病具有地方性流行特点。
3 临床症状
羊快疫临床发病迅速,经常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患该病的羊临床表征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运动障碍、长时间卧地不起、不愿意运动、腹部肿胀、有明显的疼痛感,腹泻、粪便等排泄物中会有黑色稀水、磨牙,严重的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发病初期体温不稳定[2]。
4 诊 治
4.1 病理剖检
病羊死后,尸体腐败严重,腹腔膨胀,打开腹腔后有恶臭味气体散发,肠道内积有大量气体。对病羊尸体进行解剖可发现胃黏膜充血肿胀,真胃出血性炎症,肠壁增厚,眼黏膜充血,皮下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胸腔、腹腔、心脏、肝脏、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肺脏气管内有泡沫样液体;机体淋巴结、胆囊发生水肿[3]。
4.2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羊脏器组织用于涂片,进行实验室病原学检查。对涂片进行染色,可观察到两端钝圆单个或短链状的粗大菌体,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反应。其次,采集样品后,使用厌氧培养法进行分离培养,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是否为腐败梭菌。最后进行动物试验,通过将采集的组织样品制成悬液,肌肉注射给小鼠,若小鼠24 h 内死亡可采集病料进行分离培养,涂片、镜检判定是否为腐败梭菌。
4.3 治 疗
对病死羊需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病羊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对病羊接触过的饲养环境、饲养用具进行彻底杀菌消毒。另外,对健康羊群可通过饲喂硫酸铜或生石灰溶液及磺胺类药物降低发病率;对于患病羊临床上可使用恩诺沙星、阿莫西林进行治疗;病情较严重的可通过静脉注射维生素C、氯化钙等药物进行治疗。
5 预防措施
5.1 接种疫苗
制定完善的免疫接种程序,定期进行免疫接种,接种“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三联苗,每年接种1~2 次,每次接种5 mL;或接种“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疫苗注射2 周后可产生抗体,保护期长达半年之久。对妊娠期母羊分娩前1~2个月注射1次疫苗,在分娩前1个月内进行第2 次疫苗注射。经过2 次注射可大大降低母羊感染几率,且分娩的羔羊可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5.2 加强饲养管理
控制采食量,防止出现过量采食。放牧时选择干燥的草地进行放牧,尽量避免潮湿地区或沼泽地区。饲养过程中发现病羊或疑似病羊,需及时进行隔离处理。对于病死羊需进行统一的无公害化处理。定期清理羊舍,对水槽、食槽、用具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处理,及时清理粪便、尿液等排泄物。
5.3 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患病羊可使用磺胺类和抗菌类的药物或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5.4 加强检疫
养殖场坚持自繁自养,尽量避免引种。如需引种,禁止从疫区引进。新引进的羊群需隔离观察40 d 以上,确认无疫病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
5.5 提高营养供给
饲喂均衡日粮,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物质,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应激反应。
5.6 加强养殖人员疫病培训
建立完善、严格的饲养管理体制,加强日常工作人员疫病培训,增强防疫意识,提高防疫水平,减少因对疫病的不了解而造成的疫情暴发,降低养殖业经济损失。
6 结 语
综上所述,羊快疫是一种危害我国养羊业发展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多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运动障碍、突然死亡等症状。目前我国对该病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国外研究也倾向于菌体及外毒素的致病原理方面。广大饲养人员需增强防疫意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一旦出现疫病,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防止大规模暴发疫情,减少我国养羊业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