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腹泻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2021-12-03尤峥嵘
尤峥嵘 汪 维
1.陕西省定边县贺圈区域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陕西定边 718699;2.陕西省定边县农业畜禽种业服务中心,陕西定边 718699
牛腹泻属于传染病的一类,它主要是由病原体感染导致。牛腹泻的病因复杂、临床症状明显,死亡率高,对我国养牛业造成巨大的打击。随着我国养牛业规模日趋扩大,牛疾病的发生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牛腹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通过消化道感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从而造成病牛肠壁受损、长绒毛脱落、正常生长发育受阻、机体消瘦。因此,根据养殖区实际情况,对牛腹泻病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减少牛腹泻的发生。
1 病 因
1)细菌、病毒引起的腹泻:副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牛副结核性肠炎,损害病牛的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该细菌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水源。另外,该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存活时间较长,健康牛群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该细菌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感染该细菌的母牛可通过子宫垂直传播给犊牛。病毒性腹泻是由黏膜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中以犊牛发病率较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冬春季节高发。病毒性腹泻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对牛群健康危害性较大。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副伤寒也可导致病牛出现严重腹泻症状。
2)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牛绦虫病是由贝氏莫尼茨绦虫引起的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温暖、多雨的季节容易高发。牛球虫病是一种高发的寄生虫病,主要感染犊牛,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流行特点,夏季阴雨连绵,潮湿的地区容易出现该病。牛隐孢子虫病通常可导致犊牛发育迟缓,机体脱水、消瘦[1]。
3)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腹泻:饲养人员未按严格的饲养管理方案进行饲养。牛舍条件差,环境骤变造成温差过大,导致牛遭受冷、热应激,机体抵抗力下降。饲喂发霉、劣质、变质的饲料和不清洁的饮水,导致消化功能降低,诱发腹泻。牛舍未做好严格的杀菌消毒和防疫措施,未及时清理粪便等排泄物,造成病原体大量繁殖。长距离运输造成的运输应激和混群饲养,导致疾病快速传播。
2 临床症状
根据牛腹泻的原因可分为细菌性腹泻、真菌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和草食性腹泻。
1)细菌性腹泻。以大肠杆菌腹泻为例,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全身无力。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表现为体温下降,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快,排水样灰色粪便,严重的甚至死亡[2]。
2)真菌性腹泻。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不佳,食欲下降,反刍功能受阻,粪便异味。
3)寄生虫性腹泻。表现为粪便为白色或黄色且含有血液,食欲下降,体温下降,无法站立,脱水等,严重的可在1~4 d内死亡。
4)草食性腹泻。由于摄入大量的绿色饲料导致其胃肠道功能受损,主要症状为排蓝绿色粪便。
3 防治方法
3.1 治疗措施
根据诱发牛腹泻的病因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疗。由消化不良造成的腹泻,饲养人员需对日粮进行调节。已发生腹泻的病牛可先禁食,使用生姜和白酒或促消化药物进行灌服,提高机体的消化功能,同时立即进行止泻。对于食入不卫生的饮水或饲料造成的腹泻,可对牛舍进行清洁,对病牛通过使用大蒜灌服进行治疗,每天灌服3次;也可使用氟苯尼考和磺胺嘧啶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腹泻,可通过使用土霉素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脱水严重的病牛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缓解脱水问题。对真菌性腹泻应灌服3 L 生理盐水,每天灌服3 次,同时提供新鲜的牧草。另外也可通过静脉注射1~3 L 5%的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进行治疗。对于寄生虫性腹泻,可通过确定具体寄生虫种类,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杀虫处理,同时选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避免发生继发感染。草食性腹泻可通过控制对绿色饲料的摄入,以及使用生姜和白葡萄酒灌服进行治疗,每天灌服3次,连续灌服2 d。
3.2 预防措施
1)优化饲养管理。通过采用有效、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牛群的免疫力,降低腹泻发生的概率[3]。尤其对于繁殖母牛需强化饲养管理,严格控制精饲料的饲喂量,防止母牛体况过肥,妊娠期母牛应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2)强化环境管理。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升养殖场内的管理效率。做好牛舍等场所的卫生清洁工作,定期进行杀菌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应以减少刺激性、无公害为主。保证牛舍内的通风和温度湿度,避免温差过大和通风不良,造成牛群应激及空气质量差。
3)定期体检。制定相应的体检计划,定期对健康牛群进行体检工作,了解牛群的机体健康状况。体检以检查胃肠道消化功能及疾病为主,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
4)疫苗接种。注射疫苗是减少腹泻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据不同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腹泻的发生[4]。
5)增强培训。对于饲养人员需定期进行防疫知识培训,提高日常防疫意识及疾病诊断、治疗知识。一旦发现疫病可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因未及时发现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结 语
对牛腹泻进行治疗和预防的过程中,饲养人员需加强对牛的日常观察和管理。根据患病牛的临床症状判断病因,采用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做好相应的疾病防控措施,保证环境卫生良好,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我国养牛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