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有效路径研究
2021-12-03战英策张明聪
战英策 张明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总体部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全国各地都在摸索中前行。
“十三五”时期,大庆市乡村振兴成效明显,农业产业质效齐升,乡村环境显著改善,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民生活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研究“十四五”时期,大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丰硕成果,培育长效扶贫体制,围绕“三农”工作抓重点、抓要害,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尤为重要。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2021年既是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接之年。可以说,现在已经来到从脱贫攻坚战场向乡村振兴战场转移的重要节点上,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是由解决问题的“攻坚体制”向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转变,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同时相互促进。
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构建、相互联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其中脱贫攻坚主要解决农民民生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乡村振兴主要解决农村建设问题,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无论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还是推动农业升级,亦是加强农村全面进步,目标导向都在于改变我国近千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于走向共同富裕[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行动一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靶向发力点都在于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都要依靠体制机制来保障。比如,习总书记针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村,开出药方: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彻底解决[2]。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3],同样也是从尊重自然规律的角度入手,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所以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一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对独立、相互促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对独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多维度的交叉重叠关系,脱贫攻坚是坚实保障,乡村振兴是接续发展,二者相互促进,这种协同关系体现在受众的层面,但就顶层设计而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着力点不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我国从1949年建国后的小规模救济式扶贫发展到2012年后的精准扶贫,主要靶向目标解决的是贫困人口最基本的不愁吃不愁穿和最迫切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的生活需要,目标指向彻底消除绝对贫困[4]。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特惠”不同,解决的是几亿农村人口的“普惠”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整体性加强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发展,目标指向缓解相对贫困。
2 大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障碍
明确我市问题所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才能精细对接,靶向施策。目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与群众的期盼仍有距离,人才短缺,缺乏技术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保障力量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2.1 文化教育等层面,多数乡村依然需要提升
大庆地区在解决脱贫攻坚问题上铆足干劲下足功夫,在“十三五”收官期间高质量交出大庆答卷。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地解决,但相对的贫困,尤其是在精神文明,如文化、素质、教育等等层面的相对贫困,在未来依然会存在。精神贫困的现象不仅仅是大庆地区,可以说我国绝大多数脱贫乡村的共性问题物质脱贫一马当先,精神贫困仍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和和不充分问题。
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近几年,大庆市在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较快发展,但与城市、先进的外市地相比仍显薄弱。特别是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安置地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各村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后续投资保障机制也不够健全。
2.3 农村人口流失速度加快,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
大庆地区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市发展呈现点状特点,人口居住分散,根据《2020年大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显示,大庆市全市各县(区)的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04532人相比,减少122970人,下降4.23%,年平均增长率为-0.43%[5]。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搬离农村老家,到城市发展,农村人口流失现象更是严重。
2.4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在夯实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当前,大庆地区多措并举、因地适宜抓产业扶贫,如林甸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杜尔伯特地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村,搞起了菜园经济;肇源地区发展利用婆婆丁特色增收项目,大同地区将小小的赤松茸发展成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各地都在不同程度挖掘地区特色产业,助力贫困户增收。成绩喜人的同时还要看到,贫困户产业规模小,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经营性收入还不稳定,集体经济薄弱,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等问题仍然存在。
3 大庆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有效路径研究
3.1 推动顶层设计与农民参与同频共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大庆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推动顶层设计要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2],并亲历亲为带动五级书记亲自抓,我国脱贫攻坚能取得进展和实效,关键是中央率先垂范;做好发展规划和政策保障衔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持久战,是硬任务。与精准扶贫的针对性政策不用,兴村振兴更将区域性、普惠性,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有项目、有计划、有进度、更要有资金保证,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注重精神帮扶,拿脱贫户当亲人。把百姓当门亲戚,带着感情和温度帮扶,经常到脱贫户家转转看看、坐坐聊聊,善于沟通处感情,炕头坐热了,话语投机了,自然就亲近了,对干部认可了,工作也就好开展了。结合“最美”系列评选活动,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积极培育和宣传脱贫典型,大力弘扬脱贫光荣、奋发自强精神,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帮(包)扶干部要善于挖掘农户内在潜质,激发内生动力,帮助其设计脱贫后的致富路径,增加造血功能,合力共建美好乡村。
3.2 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智慧农业发展高地,闯出大庆的新路子
各县区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品牌建设,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接棒”。根据地区特点,每个县区培育形成1-2个主导产业。例如,结合大庆市杜蒙地区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进一步扩大奶山羊、棚室和“一户一猪一舍”等成熟项目规模,做好利润分配方案和风险评估预案,确保农户稳定增收。针对农户经济和生产能力等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扶贫小菜园、庭院养殖、农家采摘等举措,干部要牵头帮助农户研究项目和市场销售,切实发展容易干、接地气的“小产业”。加强经验总结和学习借鉴,大力推广和复制操作性、实效性较强的扶贫招法,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让更多农户受益。
3.3 以“62111”工程为牵动,用好“新乡贤”,稳步提升粮食产能
一个乡村没有人、没有人才、没有人气,何谈振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人口的减少,这是个大趋势,只能适应这个趋势,尽可能地消除这个趋势下对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留下来、引进来、培养人上下功夫。做好工作队伍和人才的衔接,落实高水平编制和实施符合各地实际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特别是要针对产业发展的下乡返乡创业人,有技术专家、医生、教师,有志于乡村振兴的返乡干部,要选好人、用好人,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6]。乡村振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有计划、有规模地培养一大批乡土人才,人尽其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