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方案设计思路研究
2021-12-03李颖
李颖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76012)
高职院校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决定其办学质量的高低。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学校目前的需要,为此,本文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方案设计问题展开研究。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及要素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指单位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以确保经济活动合法性和合规性,资产安全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欺诈和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力,进而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和评价与监督,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
二、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控环境存在问题
第一,当前高职院校内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不能达到内部控制应有的效果。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化,学校管理模式和发展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新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办学形式、就业层次甚至退出方式方面,现有的内控制度往往没有涉及,造成监管盲区,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实力。其次,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相关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规范,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各个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内控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对学校管理活动缺乏深入的调研,对学校发展形势和管理实际缺乏有效的了解,不能对内控制度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缺乏长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动态调整机制,使得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无法为内控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对内控工作无法形成全面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内控管理中的问题。
第三,内控制度得不到严格的执行,无法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繁重,管理对象较为复杂。内控环境的缺失,无法为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环境基础,内控工作不能渗透到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无法有效收集学校相关运行数据,不能为学校管理决策、风险评估和监督提供有效信息,不利于内控工作的落实。
第四,对内部控制资源投入力度相对不足,没有结合学校管理需求统筹规划内部控制,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对内控管理缺乏有效的重视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党政领导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些条条框框,甚至将内控当成桎梏和累赘。上行下效,导致学校员工对内部控制有抵触情绪。
(二)内控形式较为传统
当前的内控工作主要是以财务控制为主,以保证学校财务安全,内控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渗透到学校其他管理环节,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和复杂,但是学校内控工作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内部控制形式没有得到相应调整,无法结合实际管理情况准确识别、评估风险点,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从而,内部控制效果不佳。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思路僵化、思路传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创新精神。2016年以来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在全国展开,但涉及高职院校核心业务的内部控制较少,内部控制建设和实际情况相脱离。一方面狭隘的理解内部控制只涉及经济业务,而未将作为高校核心业务的教学、科研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方案委托中介机构完成,而中介机构的理念较多地停留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路上,在为高校实施内部控制建设时往往把企业的模板直接套到高校,未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点。同时,委托中介机构设计内部控制方案的高校较多,极易造成高校间的设计方案相互雷同,无法体现出各高职院校的特点。
(三)相关人员能力不足
内部控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当前首先学校对内控队伍建设缺乏有效的支持,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不具备相应资格能力,使得队伍战斗力无法得到保障,人员结构不够科学,缺乏专职岗位设置,大多由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与实际的控制环境存在交叉,不利于内控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无法结合内控工作实际需求,对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再次,思想教育相对不足,使得相关人员无法在内控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后,对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相关的考核标准不够科学,无法准确评价员工工作业绩,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方案设计思路
(一)内部控制方案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总体思路
1.内部控制目标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目标是,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以达到强化内涵建设,质量立校、人才兴校、改革活校、科研强校的目标。
2.内部控制原则
高职院校的内控体系设计应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依据,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同时满足外部监管要求。遵循的具体原则包括: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高职院校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全面掌控各风险点,以达成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全面质量控制。
(2)重要性原则。有效的预防高职院校重大风险的发生,是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工作要重点关注与高职院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重大的活动的主要风险。强化对重要活动的内控监督。
(3)制衡性原则。制衡是内部控制的灵魂,高职院校要在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及岗位权责分配、业务流程审批等方面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形成有机的整体,在兼顾效率原则的基础上,做到相互制衡。使内部控制在部门信息管理、职责分工、业务工作流程设计等方面,发展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运转机制。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与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管理模式、内控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使高职院校的内控制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3.总体思路
内控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立足现状,梳理相应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分工,识别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确保实现依法合规和运转安全的管理目标。
(二)内部控制方案设计需关注的控制点
1.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保证内控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包括内部控制机构组成情况、运行情况、权力运行制衡机制建立情况、工作职责分离情况、内部控制业务轮岗情况。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内控工作,营造积极的内控工作环境,传递内控政策和相关思想,提升干部和教职工的内控意识,使他们按照内控制度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保证内控工作的高效落实。
2.完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内控工作高效落实的重要基础。结合本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需求,及时发现制度或流程不合理和低效运行的问题,提出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议,搭建优化的内控流程框架, 根据本单位“三定方案”,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和业务流程的内控要求,系统梳理职责分工,形成内部控制成果。
3.创新内控形式
管理部门要提升创新意识,创新内控工作形式,对管理信息进行科学分析,通过信息系统固化落地内控制度,将梳理优化后的业务流程与岗位职责权限与单位现有的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对照,通过信息化实现本单位内部控制,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流程化控制。同时,加强对本单位相关信息系统所产生数据的应用。调整、补充信息系统相关功能模块,覆盖优化后的流程。形成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准确定位风险问题,对相应的管理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有效提升风险预警和防范效果。并实现相关内控信息的高效共享,为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有效的参考,提升学校发展的科学性。
4.加强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内控队伍建设的支持,设置专职内控工作岗位,保证内控工作的独立性。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充实内控队伍,完善培训机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科学制定培训内容,推动内控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要完善考核机制,根据内控工作岗位职能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对工作成效形成科学的评价,形成准确的考核结果,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有效掌握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调整和培训工作。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政策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内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推动内控工作的高效开展,提升内控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方案的科学设计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控工作水平具有关键作用。高职院校存在着经济规模较小、内部控制起步较晚、体系相对薄弱、风险较大的情况,学校要转变传统的内控工作思路,在国家规定的内控管理规范的框架内,结合自身实际内控需求,构建科学的内控环境,合理设置内控目标,优化内控形式,充分发挥内控工作价值,使内控工作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