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互动艺术,实现师幼良好互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2021-12-03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实验幼儿园金朝艳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金朝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较为单一化,通常以教师指导和幼儿作品评价的方式呈现,倾向于技能训练和教师意图的机械表达,缺乏幼儿自身精神、情感、心理活动的展示和互动交流,不利于丰富和充实幼儿在创意美术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对3—6岁幼儿进行美术启蒙教育,通过美术欣赏、美术创造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流露于学习活动中,并通过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内容、创作材料的情感认知和理解交互。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价值,一方面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是有效评估幼儿美术教育质量。但是实际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师幼互动不充分。
一、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师幼互动沟通目的性不强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尚存在师幼互动沟通目的性不强的问题,部分教师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对于美术活动进行了充分设计和过渡衔接教学,然而有时存在活动时间调整不及时的现象,存在忽视部分幼儿不良行为的问题。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控制性,缺乏对幼儿美术学习活动中情绪和心理的关注,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互动过程中侧重于快速地完成美术活动而缺乏师幼互动沟通的敏感性,缺乏对幼儿的积极引导,没有及时对幼儿实施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导致他们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认知发展受限。过分关注活动结果,不利于幼儿美术创造力的生成。
例如,绘画活动“我的自画像”的教学目的是让幼儿以“我的自画像”为主题绘出一幅自画像,教师示范之后让幼儿自己作画,当发现一位幼儿没有按照要求作画时,便说:“你看下老师画的是自己的样子,而你画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我画的是自己的影子。”教师瞬即说:“老师没有让你画自己的影子呀,你要像老师这样根据自己的长相画出一个人来。”幼儿迟疑半天不说话,随后在教师的催促下重新画了一张自画像。通过上述这段互动对话可知,教师过分关注美术活动的结果,而缺乏对幼儿学习兴趣、个性表现、创新方法的重视,因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师幼互动沟通方式过于模式化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方式与沟通方式过于程式化、机械化,大多为提问式沟通和知识性沟通,表现出师幼互动沟通的低效性。
例如,绘画活动“小兔子的花裙子”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运用图形和色彩为小兔子设计一套衣服,体会绘画艺术设计的乐趣。教师开展了频繁而积极的互动对话,教师提问:“大家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什么书?”幼儿回答:“连衣裙。”继而教师又问:“你们认为这本书漂亮吗?”幼儿再次齐声回答:“漂亮。”教师再问:“这件连衣裙的颜色是怎样的呢?”幼儿一起大声回答:“白色。”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频繁发问,然而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内心期待幼儿说出自己预料之中的答案,而缺乏对幼儿思维的引领和启迪,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术思维和能力。另外,笔者还观察到在绘画的时候,教师不干预幼儿,但是给幼儿绘画的时间极少,有些幼儿还没有画尽兴,教师就会让孩子们开始上交自己的作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了幼儿对美术的认知和深切体悟。
(三)师幼互动沟通内容固化单一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内容相对单一化,教师通常采用命令、指令性的互动,大多在互动中关注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基本认知和技巧运用,而缺乏情感性、创造性的互动沟通内容。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为例,教师过多关注命令性指令和教学活动安排,而缺乏指引性、情感性互动内容。
例如,美术欣赏活动“忧愁的国王”中,教师善用已经设计好的问题来进行美术欣赏活动,这次活动的作品是由不同颜色的色块组成的,具有抽象气息。教师对其中一块色块进行分析的时候,说道:“这块绿色你们感觉是什么?”一位幼儿回答:“是青蛙。”其他幼儿也七嘴八舌地说“是菠萝”“像海草”“我觉得是日出的场景”……教师选择忽视这些与主题无关的想法,说:“你们再仔细看看,这个绿色到底画的是什么?”直到听到教案里已经设定好的答案,教师才总结说:“对,这个绿色的色块画的是一个人。”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因欣赏作品是相对典型的抽象画,画面中有鲜明的色彩和超常的造型设计,师幼互动沟通大多为命令性指令、教学活动安排、处理课堂事物等内容,而没有从情感或思想的层面进行美术画面的讨论和交流,幼儿较少主动表达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想法,缺乏美术欣赏的情感性互动,不利于幼儿审美意识的培养和生成。教师大多具有培养幼儿美术感知力的意识,然而反馈质量属于中等水平,师幼互动反馈效果一般,缺乏对幼儿的深入引领,没有注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只注重应用教案中已设定好的问题开展美术活动,不利于幼儿美术思维的发散和深入。
二、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善于主动敏锐地观察
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辨识幼儿的行为,主动发现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和表现,并在教学中灵活预设和调整,实现对幼儿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学习,不可模式化地进行师幼互动和学习。
在“纱线玩偶”的手工活动中,有的幼儿迅速把彩色纱线和白乳胶在白板上进行美术创作,然而有些幼儿却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索美术材料和工具上,他们利用美术材料和工具尝试画出各种形状、色彩的线条。尽管他们的作品可能并不完美,但是也由此在尝试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了美术学习经验,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积极的作用。
(二)注重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指出学校生活应与儿童生活相结合,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更应如此。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属于直观动作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教师的问题联想到生活,更容易加深他们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激发好奇心,使他们更加愿意去观察所生活的世界。
例如,“可爱的螃蟹”教学中,教师:“老师刚刚学会一个有趣的谜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幼儿睁大了眼睛说:“想!”教师:“八条腿,抬面鼓,两只钳子前面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巴常把泡泡吐。”幼儿七嘴八舌地开始猜测“是蝎子”“是螃蟹”“是蜘蛛”。教师请回答螃蟹的小朋友讲出他的理由,幼儿说:“我妈妈带我去超市见过螃蟹。”教师说:“那为什么不能是蜘蛛呢?”幼儿想了想回答:“蜘蛛没有钳子。”教师继而又问:“那蝎子不是也有两个钳子吗?怎么不猜是蝎子呢?”幼儿思索片刻说:“蝎子不会横着走,而螃蟹就是横着走的。蝎子也没有八条腿呀!”
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将自己有关螃蟹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创作相链接,有效地提升并丰富了自己的审美体验。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教师要在美术活动中增加与幼儿生活经验的链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生活经验,找寻与美术学习活动相关联的生活化情节,从而在师幼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搭建美术教学支架,提高师幼互动反馈质量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所以,教师要学会开展支架式教学,适时为幼儿提供支架,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幼儿的引领,帮助幼儿完成美术学习活动内容。教师要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搭建支架增进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深入理解和运用美术材料,提高幼儿美术创作的热情。教师尤其要关注幼儿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错误行为或存在的疑难点,适时对幼儿提供语言和行为的支架,注重对幼儿美术学习活动的动态评价,学会欣赏并多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幼儿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自信心,并通过描述性、自主性的评价,帮助幼儿获得自信,释放自己的奇思妙想,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尤其是在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创作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与支持。良好的师幼互动能让教师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活动方向,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合理建议或启发性评价,及时改变或调整幼儿的创作行为,使创意美术活动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