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族村落生产方式变迁研究
——以京族传统村落巫头村为例

2021-12-03石仁春

广东蚕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京族边境贸易村落

石仁春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1 村落概述

村落是由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一群家庭组成的群体。传统村落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1]

传统生产方式是传统村落的内在生命力,蕴含着民族文化精神,是村落文化中的活态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应采取因地制宜、精准的措施来发展传统生产方式,使之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

2 京族及京族传统村落——巫头村概况

京族是我国唯一一个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其独特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及极具海洋特色的文化习俗令人向往。而更令人注目的是,京族的生产方式从传统单一的渔业生产到以粮为纲,再从边境贸易发展到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边境贸易、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江平镇及东兴镇沿海一带,其中万尾、巫头、山心素有“京族三岛”之称。三岛之一的巫头村位于东经108°7′,北纬21°32′,与越南隔海相望,拥有3.9 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渔业生产是巫头村村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京族简史》中记载,巫头村所在的巫头岛是京族祖先最早登陆和定居的岛屿,目前,全村共2 225 人,其中京族人口占98%。

巫头村京族风情浓郁,村民们有共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和大体相同的风俗习惯。2015年,巫头村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2016年,巫头村民人均收入13 220 元,成为防城港市首富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巫头村从过去“靠海吃海”的贫困渔村成为如今“靠海吃海”的富裕、美丽、文化的首富村。[2]

3 京族村落生产方式变迁

京族人民世代依海而居、靠海而生,其生产方式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属性是京族村落文化的精髓。

3.1 靠海吃海

巫头岛内土壤层比较薄,且为沙质土,盐碱度高,涵养水分能力比较差,中部以含泥层为主,不宜种植水稻,只能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过去,京族人以捕鱼为主,生产方式单一,过着一种“靠海吃海”的生活。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当地的鱼产品难以大量外销,加上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巫头村村民过着相当艰苦的生活。

3.2 以粮为纲

巫头村所在的京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和渔业改革后,生产方式从渔业捕捞转向农业生产。在“以粮为纲”的政策指导下,巫头村积极投入解决耕地不足的生产活动中,耕地面积大幅度提高。但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尽相符。围海造田后,虽然用来耕种的土地总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土壤构成受先天条件制约,只适合种红薯、花生等作物,粮食作物的生产并没有很大改善。巫头村所处的地区地面径流相对较少、土地干燥,农业生产主要靠雨水灌溉。以京族三岛地区的耕地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生产远远达不到自给自足,巫头村村民的生活依旧比较贫困。

3.3 靠边吃边

1983年京族地区落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以海洋捕捞为主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得到复兴。1989年春,中越边境重新开放,边境贸易逐渐活跃起来,这对包括巫头村在内的京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京族人民利用自己在语言和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通过边境贸易富裕起来。巫头村的生产方式由“靠海吃海”转变为“靠边吃边”。

3.4 农商结合,养、捕、加工并举

随着国家政策的规范和边贸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对从事边贸者的资本、技术、经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初在边贸活动中充当经纪人角色的京族人受客观条件的变化,已经不再能“全民皆商”地从事边境贸易。近年来,巫头村因地制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工作目标,走“农商结合,养、捕、加工并举”的村庄发展道路,传统的“靠海吃海”的海洋生产方式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巫头村针对本村特色实施“3331”致富工程,即在总体上实现30%的劳动力搞海洋捕捞,30%的劳动力搞水产养殖,30%的劳动力搞海产品加工,10%的劳动力搞边境贸易。在继承传统的“靠海吃海”的生产方式的同时,巫头村创建了京族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强化了海洋经济的主导地位。

巫头村在建设富裕渔村的同时,以京族海洋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将该村打造成极具京族特色的传统村落。京族哈节、独弦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巫头村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如今,富裕巫头、美丽巫头、文化巫头成为传统村落巫头村的一张特色名片。

4 京族村落生产方式变迁原因

4.1 海洋民族勇于拼搏的特性与崇商意识

数百年来,京族人民世代临海而居,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乘风破浪,用大海锤炼的无畏精神和勤劳双手把无人的海岛变成了富饶的渔乡。京族三岛原是由海水冲击而成的沙岛,岛上的地理条件不适合种植水稻,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只能将打捞的海产品拿到集市上换购油、盐、大米等食物和生活用品。长期出海捕捞练就了京族人民勇于拼搏的特性;长期的渔业生产和市场交换培养了京族人民的崇商意识。京族人民的拼搏特性和崇商意识为他们迅速适应各个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积累了经验。[3]

4.2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4.2.1 资源与地域优势

巫头岛处在南海最大海湾北部湾,多条河流在这里入海,淡水给入海口地区的海域带来了大量的养料,加之气候和水温适宜,为各种海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是京族人从事传统海洋捕捞的优良渔场。巫头村村民依靠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建立了对虾养殖场、海蜇加工场,创建了京族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

巫头村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南国雪原”“万鹤山白鹭园”“京族哈亭”“京族喃字文化墙”“京族文化长廊”等自然人文资源。近年来以京族海洋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贝壳、石头等海洋元素对村落环境进行了装饰提升,文化旅游特色显著。[4]

4.2.2 区位与人文优势

京族主要聚居地东兴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西南端,海岸线长50 公里,陆地线长27.5 公里,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隔河相望,是中越边境线上唯一一个距离越南最近、城市规模最大的边境城市,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同时,作为跨境民族,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同源,习俗相似,语言相通。独特的区位和人文条件,使得京族人民在边境贸易中如鱼得水,并通过边境贸易迅速富裕起来。

4.3 得益于国家的开放开发政策

京族聚居区作为沿海、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既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又享受沿边地区边境开放与边境贸易优惠政策;既享受西部大开发区域倾斜政策,又享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优惠政策和侨务优惠政策。

巫头村作为一个沿边、沿海的民族聚居村庄,其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影响和促进巫头村发展的政策除了一般性的农村扶持政策外,最典型的是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和“兴边富民”政策。[5]

4.3.1 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

2005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第十五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地区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在交通、能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播影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广西享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民族有2 个,京族就是其中之一。巫头村是我国京族主要聚集的村落之一,也是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重点倾斜的村落。巫头村结合自身的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建设。通过人口较少民族扶持项目的实施,巫头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

4.3.2 “兴边富民”政策

“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民委倡导发起的旨在振兴边境、富裕边民、增强民族团结和巩固万里边疆的一项工程。“兴边富民”工程的重点是解决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困难,改善边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局面,提高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巫头村作为边疆民族村落,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观光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特色产业得到发展,村落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国家的开放政策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6]

5 结语

京族的生产方式几经变迁,但生产方式中蕴含的海洋文化始终不变。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民族的命运是繁荣抑或没落。京族人民勇于拼搏的海洋民族特性,利用自身的资源、地域、区位与人文优势以及国家的利民政策,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了生机。京族的村落文化在民族经济发展中实现了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京族边境贸易村落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
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
油画《村落》
缅甸与孟加拉国边境贸易增加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少数民族音乐
京族海洋文化之观
对缅边境贸易发展战略初探
内蒙古向北开放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