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地理标志助推湖南蚕业集群转型升级
2021-12-03卿利军
卿利军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永州 4251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正面临着跨域协同、信息聚集、知识经济等新型发展潮流的巨大冲击,这为我国蚕桑丝绸传统产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难题。湖南是蚕桑生产的传统优势区域,产业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就是湖南蚕业的名片,已成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
地理标志是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显著的地理区域特征、丰富的内涵与知识产权属性。[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蚕业集群亟须抓住机会转型升级,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地理标志农业知识产权,推动蚕业集群与地理标志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湖南蚕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湖南蚕桑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产品消费升级,提高湖南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蚕业集群地理标志建设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的组成体系可以分为社会体系、生产体系及知识体系,各体系的建设主体可以由政府部门、产业合作社、产业协会、集群供应链企业、科研部门及高校等构成。湖南蚕业集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可忽视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湖南蚕业集群社会体系
1.1.1 地理标志多头管理
从政府管理地理标志的角度来看,多元保护与管理模式影响了地理标志品牌的成长[2]。目前,集群内部共有三个国家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和管理。国家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过登记的方式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和管理,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标局则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形式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法律注册,各地方政府对区域地理标志认知不够,品牌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1.1.2 社会资本投入不足
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湖南蚕业集群,蚕桑业劳动强度大、风险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不如工业领域强大,社会资本和农村劳动力也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大量转移。我国蚕桑产业已经呈现出了“东桑西移”的发展趋势,目前西部蚕桑面积已占我国的72.99%[3]。湖南省蚕桑业传统的洞庭湖主产区规模在快速缩小,正逐渐向欠发达的湘西、湘南和湘中进行战略转移,湖南蚕业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环节脱节,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难以合力共建蚕业品牌。
1.1.3 区域文化营销创新不够
湖南蚕桑业区域在文化营销方面创新不够,消费者对持久文化认同关系未能建立。一方面湖南蚕桑业地理标志品牌建设过于单纯依赖“素纱襌衣”“湘绣”等区域历史文化声誉,对利用现代时尚、创新等新元素来打造独特的差异化品牌这种方式缺乏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现代立体营销模式的构建上,未能借助区域文化魅力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体验,制约了消费者对湖南蚕业地理标志品牌的文化认同。
1.2 湖南蚕业集群知识体系
1.2.1 公共服务体系薄弱
湖南蚕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尚处于很薄弱的阶段,由于产业规模的限制,相关辅助服务机构,比如企业咨询及策划、市场流通服务、技术标准拟定等专业代理机构没有完全建立,从而未能对湖南蚕业集群理标志品牌提供良好的产业创新环境。
1.2.2 知识资源支持不够
蚕业科研机构、农业类高校与龙头企业、农户等集群建设主体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信息共享不及时,蚕桑业农业技术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南建设蚕桑业地理标志品牌的内涵,制约了湖南蚕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造成了湖南蚕桑业被动应对“一带一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的局面。
1.3 湖南蚕业集群生产体系
1.3.1 生产基础设施简单落后
湖南蚕业地理标志品牌发展的生产条件差,尤其是蚕茧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简单落后,难以适应蚕桑业发展的要求。去年湖南省春茧收购时,恰逢全省大面积降雨,各蚕茧收购站点设施简陋,仓储条件不好,很多仓库建设年代久远,房屋漏雨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被收购蚕茧的等级质量。
1.3.2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湖南蚕桑业集群的主体仍然是中小企业,湖南蚕业地理标志建设缺乏有影响的企业品牌的支持。据统计,目前,湖南收购、加工、营销蚕桑企业共有19 家,年销售收入仅2亿元[4]。湖南蚕茧加工大多以丝绵加工为主,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较分散,对湖南蚕桑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1.3.3 产业链不完整
延伸产业链是提升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创造力的有效手段。蚕桑的全身都是宝,桑叶、桑枝、桑果、蚕沙、茧丝、蚕蛹等都很有价值,可以开发利用。拉长产业链可以有效地提升湖南蚕桑业在农业中的比较利益,实现湖南蚕业的优质、高产、高效。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蚕业集群转型升级地理标志策略
2.1 地理标志助推湖南蚕业集群社会体系发展
2.1.1 加强区域制度及文化创新
在国际化大潮下保持独特性的重要内涵,但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更需要创新。政府要在区域制度和文化创新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从制度建设、集群文化及服务平台三方面为区域品牌成长提供支持。一是大力推行“地理标志兴农”工程,制定各项政策支持地理标志品牌创建。二是推进湖南蚕业集群企业的资本优化,提高消费者对集群企业的信任度,促进湖南蚕业集群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三是通过“湘绣”文化搭台,让湖南蚕桑企业“唱戏”,采取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市场对湖南蚕桑业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与认同。
2.1.2 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蚕桑业行业协会要有国际视野,应为中小企业在寻求国内外科研院所的联合上“添加润滑油”,为建立集群国际协作创新机制“添加催化剂”。行业协会可以为经营者提供包括行业准入资质审核、行业标准化管理、行业侵权时的行业监督等全方位的服务,致力于提高湖南蚕桑业地理标志品牌管理方面的效率。
2.1.3 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为迎接国际挑战,湖南蚕桑业专业合作社应该走出国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行“公司+农户”的方式建设蚕桑基地。在推广蚕桑种植的新基地时,首先就要培训新蚕农的技术技能,培养广大蚕农的地理标志品牌意识,推行生产标准,不断提升蚕桑质量。
2.2 地理标志助推湖南蚕业集群知识体系发展
面对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和竞争日益激烈的蚕桑国际市场,科技创新才是根本出路。要发挥蚕桑科研机构、农业类高校等专业组织的人才、技术优势,建立湖南蚕桑业地理标志品牌。一是要加强湖南蚕桑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协作,为湖南蚕桑地理标志注入新内涵;二是建设湖南蚕业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共享蚕业产销信息,为湖南蚕桑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精准的市场服务;三是加强湖南蚕业地理标志品牌公共服务,搭建平台,组建地理标志法律专家、农业专家服务团。
2.3 地理标志助推湖南蚕业集群生产体系发展
2.3.1 重视原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湖南蚕桑业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山海经》上已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素纱襌衣和湘绣更是闻名中外。历史的沉淀让湖南蚕业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不能迷失方向,要更加重视对原产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重视标准化生产,提高湖南蚕业产品质量,还要通过标准创新,将湖南蚕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传统工艺融入国际标准,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
2.3.2 建立集群完整产业链
在蚕桑业产业链的建设上,不仅要能有效利用桑叶、桑枝、桑果、蚕沙、茧丝、蚕蛹等,而且要把蚕桑文化与湖南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融为一体,通过桑田景观、蚕桑文化、蚕桑农事、蚕丝加工等蚕业特色,开辟创意休闲蚕业新领域,拉长产业链,通过“接二连三进四”产业联动,提升湖南蚕业的价值[5]。
2.3.3 大力培育蚕业龙头企业
“一带一路”为湖南蚕桑业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这也为湖南蚕业集群转型升级成为龙头企业提供了机遇。为此,在原有5 个基地示范县基础上,扩大蚕桑基地建设,使湖南蚕桑标准化生产优势与生产专业特色更加突出;支持湖南优势蚕桑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形成技术辐射面更广、蚕桑关联产业更多、蚕桑产品附加值更高、产业集群效应大的湖南蚕桑特色产业集群。最终,使湖南蚕桑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走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