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枣强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

2021-12-03

广东蚕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精准

袁 震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委党校 河北衡水 0531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应对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予以集中动员,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到位,并持之以恒,强调扶贫的同时更应注重扶志、扶智,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应重点攻克其脱贫任务,以在2020年全面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摘除所有贫困县的“帽子”,使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得以彻底解决,实现真脱贫、脱真贫战略目标[1]。

近年来,枣强县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统揽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以坚实的推进措施确保政策落地、创新产业就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扶贫工作呈现产业兴起、基础夯实、政策落地、群众满意的良好态势。

1 工作成效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南端,面积892 平方公里,耕地92 万亩,553 个行政村,人口40 万。自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县以来,枣强县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倾全县人民之力全力实现脱贫,2018年9月被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序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虽然枣强县已经“摘帽”,但扶贫工作仍未停步。

近年来,枣强县瞄准“高质量完成减贫任务、成效考核取得好等次”两大目标,突出“产业就业、政策落实、规范提升”三大重点,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脱贫932 户2 379 人,24 个贫困村出列;2019年脱贫664 户1 332 人,13 个贫困村出列;2020年完成全部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

2 进一步推进措施

2.1 精准扶贫勿忘扶智扶志,并需进一步强化力度

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其经济上的贫困势必会影响到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充实性,鉴于此,扶志扶智为必要且重要举措,可促使多管齐下、综合发力及上下联动机制的有力构建,使脱贫攻坚工作开创新格局,从而自根源上斩断贫穷。近来,针对枣强县部分贫困村所予开展的扶志扶智工作做出了初步调研。总体而言,对于扶贫先扶志且扶志扶智有机结合等的重要性,大部分干部及村民均表示认同。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主要如下。其一,在扶志与扶智二者间,更加倾向于后者。其二,在扶志扶智工作的开展中,贫困人口主动融入的积极性偏低。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与既往长期存在的贫困户“等靠要”这一被动式扶贫模式具较强相关性,其对贫困户产生了较为深远的思想观念影响,虽政府部门致力于改变这一局面,但尚未从根本上予以良好解决;另一方面,在扶贫工作中,如何做到对贫困者物质、心理乃至精神等多方面需求予以兼顾,开创更契合人精神世界的发展规律,使之成为丰富的扶贫扶志形式,尚需更为完整且全面的规划及整体布局。

2.2 精准扶贫需要进一步扩大产业覆盖

通过在枣强县部分贫困村的调研后发现,枣强县始终把产业就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根本途径,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巩固”原则,创新扶贫产业就业模式,实现了产业全覆盖,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就业素质,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但是当前的扶贫产业供给相较于贫困人口就业需求尚存在缺口,需进一步扩大产业覆盖面,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率。

2.3 精准扶贫需要进一步统筹乡村振兴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在扶贫工作中,并非以脱贫摘帽为终点,而应以此作为新生活的起点,针对不断有新的贫困问题出现或欠发达的问题,应将置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予以纳入并解决[2]。枣强县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统筹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在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3 工作经验总结

3.1 加大精神扶贫攻坚力度,完善精神扶贫治理体系

(1)经全面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促使群众自觉学法并严格守法,从而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应对群众意愿予以充分的尊重,于集思广益中获取更顺应民意和发挥更佳扶贫效果的策略措施,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扶贫项目中,促使其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动力及信心。

(2)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做足贫困群众情绪疏导工作,帮助贫困户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以辛勤的劳动,你追我赶,尽快达成脱贫致富目标。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每年都对农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扶贫干部等人员进行有关“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营造良好氛围,在贫困区域树立时代新风尚,改善旧的乡风民俗,及时且积极地将群众更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深入传播,丰富和充实其精神生活,并激发其内心对于美好生活所抱有的期望。县委宣传部定期组织县直部门、各乡镇志愿者到社区、农村进行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的宣传;县委党校充分发挥思想大熔炉作用,定期组织教师通过“道德大讲堂”及“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进行宣传;县妇联、县教文体局通过开展“亲自实践阅读、亲情关爱”培训等推动扶智与扶志宣传。枣强县各部门将不断丰富形式,加大精神扶贫力度强度,真正通过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使枣强县贫困群众真正实现全面小康、永不返贫。

3.2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以长效的增收机制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1)创新“集中养殖、贫困户参与”模式,针对地方特色开展养殖产业。比如“扶贫奶牛”项目,贫困户可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先行购买3 头奶牛于河北百荣牧业公司施以集中养殖,与百荣牧业公司、“政银企户保”金融服务中心、牛奶收购企业君乐宝,签订三方协议,并由君乐宝依据市场价格进行长期牛奶收购,在这一过程中,贫困户在刨除养殖成本后,每年可有五千余元收入。每头奶牛每年可产牛犊1 头,牛犊出售用于还贷,待贷款期限截止时,所未偿还部分可经由大牛出售予以有效补充;在贷款全部还清后,至少可剩2 头奶牛持续创收;经过三年,牛犊娩出、牛奶出售,可确保贫困户获得持续收益;同时,有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到养殖企业打工,以此模式发展的“扶贫肉羊”“扶贫合同猪”“扶贫肉鸭”等,带动622 户贫困户获得收益。

(2)开展“集中种植、贫困户参与”模式,发展“扶贫林、小杂粮(节水作物)等生态种植产业。扶贫林做到“政策助力、保障给力、群众出力”三力合一,对发展林果等经济林项目的贫困户予以补贴,第一年1 350 元/亩,后四年各700 元/亩,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矮秆农作物提高收入,项目涉及159 个村,面积1 023 亩,带动贫困户380 户。小杂粮(节水作物)围绕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地下水压采、环境保护等政策,对贫困户予以引导,进行谷子、马铃薯及高粱等的种植,因其更高效节水,并且每亩补贴500 元,涉及283 个村,面积4 242 亩,带动贫困户1 372 户。

3.3 探索“三区同建”,以抱团的脱贫模式统筹乡村振兴

按照“小组生微”“融合发展、抱团脱贫”的模式,以“农业产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生态园区”同建共建(三区同建),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1)突出规划引领。将全县553 个村规划为16 个居委会、128 个中心村,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打造功能齐全、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

比如枣强县全力打造特色小镇的富民工程,玫瑰小镇就是很成功的探索。玫瑰小镇位于枣强县枣强镇八里庄村,八里庄于2016年被评定为“省级休闲美丽乡村”“衡水小镇”和“省级低碳社区示范点”。在其区域内设置的有农业体验区、玫瑰深加工区、农产品区、玫瑰采摘区、景观苗木种植区、餐饮区等旅游观光区域,目前年接待游客7 万人次。《平原枪声》红色旅游基地项目建设规划正在筹备中,届时将打造成京津冀旅游精品线路,并将其树立成最佳红色旅游地之一,从而全面推动经济、文化及景区联动模式构建。

(2)突出合力共建。整合涉农资金,实行精准投放,重点支持贫困村“三区同建”工作;拿出土地指标部分收益用于贫困村、社区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先后由泰华集团、恒润集团等5 家企业累计投资11 亿元以上;引进贵和、欣苑、吉祥等龙头企业,投资建设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休闲农业等,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使贫困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得“股金”、打工享“薪金”,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真正实现农民“居住在社区、工作在园区”,带动113户386 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3)突出统筹发展。把“三区同建”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突破口,着力打造“一镇两园三社区四大产业”的东北部乡村振兴示范区,即八里庄玫瑰小镇;贵和、欣苑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八里庄、南北陈、沈村三个省级新型农村社区;玫瑰种植深加工、肉羊养殖深加工、设施棚菜种植、林下间作种植四大产业,辐射5.2 万亩耕地,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总的来说,枣强县大力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既是响应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战略安排,又是推动枣强县经济民生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枣强县通过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户的稳定增收致富,继续推动扶贫脱贫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努力建成“经济强县、美丽枣强”,为建设“美丽河北”继续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精准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的打铁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