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白玉村生态修复对策初探
2021-12-03江仁芳蒲豪广罗小娇
江仁芳 蒲豪广 罗小娇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进乡村经济振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人为本的人居生态环境规划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乡村规划的以及生态环境修复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1]。
1 绵阳市白玉村进行生态修复的意义
全国文明示范村——白玉村隶属江油市方水镇,位于江油市西南面、东接涪城、南连安州区。全村面积8.14 km2,耕地面积346 亩,辖10 个村民小组,836 户,656 人,村党总支部共有党员99 名。
白玉村又叫唐家坪,曾经该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贫民村。
1.1 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系统修复主要依靠消除自然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一切人为环境的干扰,以有效减轻自然负荷中的压力,依靠其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组织的管理能力将其引导到有序的发展方向,或者充分利用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综合再生利用能力,辅之以人工修复措施以重新恢复已经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或使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帮助重建被自然环境突变和其他人类经济活动等所破坏的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
1.2 白玉村自然条件
白玉村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乡年均气温16.1℃,月均气温16.4℃,最高可达39.7℃,最低温度为-3℃,年均降雨量为1 000 mm 左右。全年无霜日照时长平均可达136 h,无冻年霜期310 d,主要自然灾害为干旱。且白玉村比较干旱缺水,水果园的灌溉水源需求不多,村里用水果蓄水池灌溉收集到的雨水自然形成蓄水。村域内还建有两座中型水库。
1.3 为什么在白玉村进行生态修复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推进农村建设,深化城乡一体化。过去,由于许多地方不重视农村生态,过度开发农村资源,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存在差距,发展受到阻碍,生态已成为优质农村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绿色发展、生态革命和工业革命来领导村庄的振兴。
绵阳市找准着力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试点示范,实施环境整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集中整治”,全面推进农业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对于白玉村来说意义重大,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白玉村已开始积极转型。它已从单纯追求效率发展到追求多方面利益,不仅实现了经济利益,而且注重社会与环境利益的协调发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必要的选择,并且迫在眉睫。
2 白玉村生态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污染、土壤综合肥力严重下降、土壤生态环境污染、垃圾肆意胡乱堆放等污染现象愈加严重,所以白玉村农村要加快实现新型乡村经济振兴,乡村环境生态建设刻不容缓,白玉村整个乡村的环境生态建设现状如下。
2.1 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够
加强乡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要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但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生态环境问题。村民环境意识淡薄是农村环境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从而不断地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在白玉村,由于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出现了乱扔垃圾、废水排放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村容村貌,进而影响了整个乡村振兴战略。
2.2 环保设施建设不足
建设环保设施虽然是最直接的基础环境资源保护设施,但白玉村的环保设施建设不足,没有良好的生活垃圾处理堆放设施,村民们根本没有任何地方处理施工产生的大量生活日用垃圾。随着投放时间的不断推移,村中的垃圾肆意胡乱堆放,垃圾已经成堆如山。这样反而会直接造成一些村民们逐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导致农村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
2.3 环境治理技术有待改善
由于白玉村生态发展水平落后,应对生态环境形成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技术并不成熟,而环保技术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导致环境治理进度落后[2]。在白玉村中许多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薄弱的环保意识和落后的环保治理技术造成了环境的恶化与污染,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环境治理。
猪伪狂犬病作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一旦发病会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加强对生猪的饲养管理,结合发病经过、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学变化进行科学诊断,明确病原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症治疗,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3 白玉村生态修复策略
对村庄内的山水进行修复和保护,营造出良好生态环境。对基地内进行田园改造,田园景观相互渗透,形成景观体系。综合利用基地内现有的河流、水塘、水渠等景观元素,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系统[3]。
3.1 道路景观层次生态策略
结合城乡村域发展现状改善道路系统,重点研究改善农村建设区现有农村断头路,按照“四好道路”建设标准,以农村沥青路面建设为主,提升农村道路整体绿化,融入绿色田园乡村景观。村域道路规划中的主要农村道路宽度为9 m,次要农村道路宽度为6 m,支路为4.5 m。
宏观层面上,山体被认为是整体的风景和环境。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山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规划应尊重并保护山地植被的原始特征,符合原始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原则,并只对当地的空间进行适当的改造。建筑是根据地形建造的,在建筑周围创造了一个小的空间景观,微观层面上,整体设计试图让自然因素发挥主导作用。硬质铺装和景观的出现只是间接美化,从而丰富了整个景观的纹理。使用林下停车配置方法也可以满足部分停车需求,同时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道路之间种植了大量乡土植被,为自然生态创造了独特的空间景观和绿色空间。在景观营造领域,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各种植物生态习惯,并以丰富的乔灌木补充,以孤立作物、灌木种植和集体作物为主要形式,以便创造一种空间形式的生态。利用旅游步行景观环线建设生态廊道,在重要地段构建生态节点,形成点线串联的生态布局。
3.2 排水系统规划改造策略
采用雨污收集分流管理规划,污水通过集中收集进行清理,雨水主要排放在接近自然界的水体附近。废水处理联合方法是指利用工业沼气和城市化粪池联合处理出的城市生活废水,以有效防止城市生活垃圾废水的随意排放,污水沿城市污水处理管的单一管道处理,污水管和城市化粪池的处理利用废水联合排放处理方法,污水管道的收集和处理排放废水到城市化粪池,然后将其排入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城市生态污水处理。
3.3 沟渠灌溉改造策略
疏通原有水系,划定生态涵养范围,根据高差设置排水沟渠。采用滴灌、改造水渠等技术,减少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加快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工作,对灌溉渠、坪塘等进行修建清理、加固工程,加快建设农田节水高效灌溉工程,更好地保证农作物的生长。给村民普及种植技术,分配优质种苗,规范农业生产。
村域各水域采用自然生态岸线,美化沟渠沿岸与流线环境,在蜿蜒的沟渠旁配上农作物或种上指定的观赏性植物,形成自然岸线景观。打造整体景观,将沟渠边坡做成步道,以便行人在花丛、树丛中行走时移步异景,畅游观赏。
3.4 肥药优化策略,控制排碳量
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就要防止虫害蔓延,减少农药用量肥料,有机结合厨余垃圾、牲畜粪便作物废料等做成有机肥。种植中要尽可能减少排碳量,植被的配置要合理,运用生态调节进行植被维护,减少碳的排放量。
3.5 生态种植策略
遵循自然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社会发展流动规律,实现动植物在自然生产活动过程中微生物质和自然能量相互循环综合利用的一种新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流动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自然物质和能循环经济流动模式。划分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生态景观和农作物综合种植区,展现西南地区特色生态文明本色。例如在农业果园林地里建立立体化的流动果实种养链,提高农业果实种养品质,实现农业倍增经济效应,刺激其他农业相关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将果园农业的自然生态保护功能、景观观赏功能有机地充分整合利用起来[4]。
建立利用现有鱼塘资源与村民养殖现状的动植物互养的可持续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在池塘中采用畜禽鱼立体化循环养殖模式。
3.6 生态断面改造策略
在既能满足整个区域整体排水质量要求,同时又能满足区域生态景观保护要求的大前提下,充分考虑长江河道治水防洪、生态景观、雨水综合利用、休闲旅游休息等多种功能综合条件。采用乔灌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设置立体植被排水缓冲带,并且在水库滨水处理区设立立体生态环境防护带和驳岸。以此营造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环境横断面,融合自然资源积累、自然资源渗透、自然环境净化的“城市海绵”生态理念,打造一个完美的乡村生态环境横断面。
4 结语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性和宜居性也是一个关键。白玉村以“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村落为建设初衷,以努力建设中国宜居新乡村、提高城乡人民生活幸福感等作为发展动力,积极开展村落的绿化、采光、美化建设工程,深入研究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内涵,精心设计乡村主题建筑风格,以“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为建设主题,全面着力打造中国宜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