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应研究进展

2021-12-03肖港玉

广东蚕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补贴农户精准

肖港玉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展开扶贫工作时,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精准扶贫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理论指导,然而在很多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往往是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保险成为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强有力的金融工具。农业保险能使农民得到及时有效的资金补助,更快地恢复生产,使损失大大降低。扶贫工作开展近二十年,保险行业发展迅猛,从浅到深,从东到西,这也为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自农业保险工作不断推进以来,国家推出了系列农业保险惠农政策,中央财政部门以及各省级部门大力倡导对农户的保费补贴投入,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国外有关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学者研究集中于金融扶贫方向,但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在精准扶贫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砥柱作用。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对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展开文献综述:从农业保险在精准扶贫上的优势与福利效应过渡到参与精准扶贫机制方面,最后从不同研究视角方面对一些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1 反贫困研究

Jalilian 和Kirkpatrick(2002)[1]使用26 个国家(其中包括18 个发展中国家)面板数据得出金融发展与穷人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正向关系,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反贫困存在正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Jalilian 和Kirkpatrick(2005)[2]对42 个国家(其中包括26 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进行了数据分析,再次验证了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Beck、Demirguc-Kunt 和Levine (2004)[3]利用1980-2000年58 个发展中国家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穷人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中介发展(以私人信贷/GDP 衡量)有利于减少贫困。邵全权等(2017)[4]指出农业保险为农业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风险保障作用,能缓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从而稳定农民收入,进一步促进农民消费,提高农民终身效用,这些优势也说明了农业保险具有反贫困作用。并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了农业保险对农户消费和效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保费、赔付和补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反贫困。张伟等(2014)[5]从理论上探讨了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在农村反贫困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能提供风险保障作用和扶贫杠杆效应,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缓解农村的贫困问题。这一系列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贫困,改善贫困户收入水平。

2 农业保险补贴的福利效应

Richard 等(1982)[6]认为农户是低收入人群,对其进行农业保险补贴等同于变相提高农户收入,同时农险补贴对农作物的弹性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Goodwin B K 等(1995)[7]指出加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能激发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欲望,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只有当保费补贴水平较高时才能有效提升农险投保率。Rui Zhang 等(2007)[8]利用美国1981-1999年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知农业保险补贴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具有正面影响,这种正效应体现在保险的灾后赔付功能可以实现保费收入在受灾农户与其他农户之间、受灾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并实现国民收入在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任石等(2019)[9]利用四川省9 县市微观数据,探究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福利效应,研究发现70%的高收入农户能利用农业保险平滑消费从而提高福利效应,而30%农户低收入农户陷入“贫困陷阱”。赵晓娜(2018)[10]指出农业保险扶贫效应主要理论依据有两方面,一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即由政府发放部分扶贫资金使贫困户农业保险得到完全补贴,从而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促使国民财富增加。二是蛛网理论,即政府为减轻或消除农产品市场存在的蛛网型波动现象,会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来对市场进行干预,农户会根据市场和政府的影响做出反应,减少损失或增加收入。此外,该学者以青海省化隆县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率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政府对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率影响最大,处于关键性位置,保险公司次之,农户的影响最小。黄英君和汪婵(2019)[11]以重庆市为对象,研究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绩效,运用DEA方法对重庆市30 个区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绩效分别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评价,发现重庆市除较少部分区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效率很低外,重庆市总体规模效率水平相当高,且各区县间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成效差异较大,因此可对不同的区县实行差异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机制。上述文献集中于研究农业保险补贴使农户收入增加,带来国民收入再分配效应。

3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优势

郑军和王仲秋(2017)[12]通过整理文献综述得出,农业保险在精准扶贫上具有三重优势:农业保险补贴能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农户收入再分配,提高农户农业保险投保率从而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给农户带来保障与福利。罗向明等(2011)[13]指出农业保险在促进粮食稳收增收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有正向效应,其具备的损失分摊功能以保险赔偿的方式起到了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间接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户的可支配收入,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秦洪军和陈雨(2019)[14]进一步提出农业保险对接精准扶贫的三个优势:其一,农业保险具有正外部性,能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增加精准扶贫的资本;其二,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保障的同时提升精准扶贫的信心;其三,农业保险依靠其特有的再分配功能增强了精准扶贫的财政补贴效应,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郑军和杨雪芳(2018)[15]认为农业保险具有防灾减贫、发展农业经济脱贫以及产业增收脱贫的三大精准扶贫效应,并结合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农业保险实施方式和相关政策总结了国际经验。郭佩霞(2011)[16]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对象,从反贫困视角下对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展开研究,指出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能较好地弱化贫困户的生计脆弱性,降低农户经营风险,一定程度上缓解或弥补了灾后财政救济资金不足的再生产困境,推动了新时期反贫困工作的进展。郑军和王仲秋(2017)[17]则分别从风险化解、产业增收和经济发展三个层面考察了美国农业保险政策的扶贫效应,并在借鉴美国农险扶贫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放大我国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应的政策建议。董婉璐等(2014)[18]同样聚焦于美国农产品市场,对美国“农业遭灾但农民收入却显著增长”这一现象展开了研究,分析表明美国较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共同为农民提供了安全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有助于稳定并提高农民收入。林智勇(2017)[19]以农业收入保险为出发点,分析了保险在金融扶贫中的特性、意义以及农业收入保险扶贫策略,并深入分析了当前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合扶贫存在的困境。文章指出了农业收入保险精准扶贫主要存在两大优势:一是农业收入保险为农户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发挥其经济补偿作用;二是收入保险能增进农村信用,解决信贷问题。罗向明等(2011)[20]探讨了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差异,并发现补贴力度不同会影响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意愿,最终导致农民财富再分配。正是由于补贴力度的差异引发了农民福利再分配,导致东西部地区间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4 农业保险参与扶贫机制方面

孙晓霞(2012)[21]指出,中央财政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为切入点,通过增加补贴品种、扩大补贴区域和提高补贴比例,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通过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给予优惠财税政策支持、将农业保险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开展保费补贴资金绩效评价试点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实现“小资金”带来“大保障”的扶贫效果。周延礼(2013)[22]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业保险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同时对于风险的防范应当设定一定的底线,这样才能建立更加有效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提升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伍琴(2014)[23]通过对赣南原中央苏区九个连片贫困县市展开了实证分析,提出的扶贫路径有三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且不同类型的公共投资对扶贫影响程度也不同,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对相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产业链的投入,尤其是服务质量这一环节,更是农业保险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作用的关键。李鸿敏等(2016)[24]基于河北省“阜平模式”对农业保险精准扶贫路径进行探索后发现,河北省采用“政府政策支持+保险资金融资+保险风险保障”的运行模式,实现了“政融保”联动,是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并根据此模式提出政府精准扶持、保险公司精准开发、对贫困地区精准保险教育以及完善精准保障措施四条路径要求。谭磊(2017)[25]指出农业保险精准扶贫主要贯彻“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的理念,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为农户和经营主体提供财政补贴来引导农业保险市场均衡发展,市场通过各竞争主体之间的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来促进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谭磊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具有两大优势,分别是乘数效应和福利溢出效应,既能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实现数十倍不止的风险保障,也能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从而有资金去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优势,需要从各贫困地区险种选择、风险保障水平、财政支持体系等方面来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扶贫机制进行科学设计。张伟等(2017)[26]分析了传统扶贫模式中存在的扶贫对象弄虚作假等问题,导致难以实现精准扶贫,而农业保险扶贫可以解决扶贫资金被冒领、按人头分配的平均主义等问题,从而真正发挥精准扶贫优势。

5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率的研究视角方面

王晓红(2020)[27]利用23 个省2013-2018年数据对精准扶贫视角下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进行分析,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数据表明,近年来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农民投保意识不强等问题,且各地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存在差异,省际差异明显。董家丰(2014)[28]基于信贷扶贫的角度,指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机制仍存在“不精准”的问题,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农业保险机制进行创新,使其真正瞄准贫困人口,提高扶贫精度,统筹协调机制来促进农业保险发挥高效、精准扶贫作用。谭正航(2016)[29]从农业保险扶贫困境之法律成因角度出发,指出了当前农业保险扶贫的五点困境,重点剖析当前我国农业保险扶贫困境的法律成因,针对农业保险定性不准、农业保险扶贫立法保障不完善、农业保险权利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法律保障机制的具体路径。郑军和王启敏(2017)[30]基于改革创新的角度,结合当前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困境,分析了精准扶贫下对农业保险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提出对接保险信息与建档立卡信息、加强保险机构与扶贫政策的配合、落实保险机构助推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以及差异化监管贫困地区农业保险机构四点建议,帮助有效提升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率。从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来看,韩胜男(2018)[31]依照系统性、相关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投入和产出效率两方面来选择评价指标,分别选取了保险公司实物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因素、经营管理费用五个投入指标以及农业保险赔付支出、农业保险营业利润与农业保险交易额三个产出指标,来综合衡量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率。从测量方法来看,郑军和杜佳欣(2019)[32]利用DEA 与SFA 相结合的三阶段模型,依照科学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分别选取了关于投入、产出和衡量环境因素的指标,来测量我国总体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效率水平以及环境因素对效率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全国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效率总体上良好,但效率水平仍存在区域差异,且环境因素导致了对地区间差异的高估和对全国整体效率水平的低估。

猜你喜欢

补贴农户精准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精准的打铁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