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
2021-12-03郝晓燕
郝晓燕
(长治市屯留区林业局 山西长治 046100)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为了有效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强林业产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森林资源覆盖率与存储量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在林业产业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进程当中,林业产业逐步成为最为核心的要素,不仅有非常突出的经济效益,还有十分明显的生态效益,为了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的优势,应当基于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应用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这是实现林业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同时这还关乎国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为此,基于当前林业资源发展现状,进一步深入分析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旨在推动林业产业建设,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宜居而又舒适的健康环境[1]。
1 林业发展现状
社会、生态以及林业彼此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性,所以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应当充分明确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林业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但如何充分发挥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优势,提高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对林业产业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断加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陆续推出相关政策法规,将林业资源建设和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并构建完善的生态林业发展体系。通过我国第九次林业资源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有约2.0 亿hm2总面积,森林覆盖率21.63 %,并在世界范围当中,森林覆盖率位居世界第5[2]。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有如下特征。林业发展规模日渐扩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林业资源影响很大,但是以木材加工来获取丰厚利润的发展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同时新型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林业改革逐渐深入,森林产品、生物制药以及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紧随其后获得巨大发展。同时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群体、区域气候条件对当地林业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展林业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工作中,要有效协调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造林技术层面,应当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镇化发展差距,减少空气污染。造林工程开展过程中,应当努力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本地住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提高其生活质量,更好地保证新型城镇的快速发展[3]。
2 造林规划设计
2.1 造林规划设计的含义及原则
造林规划主要是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科学拟定造林规划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林业造林的规模、造林部署、工程进展与造林技术等。造林规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林木种植区域环境地貌特征、土壤条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全面统筹分析,充分体现造林规划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在造林规划设计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造林区域的土地功效,促进树木快速增长,确保树木生长有着有利的生长环境。[4]在林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造林规划原则性非常突出,同时还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因此造林规划涉及很多方面内容,仅依靠人力还远远不够,无法充分体现其科学性,所以可以在林业规划设计内容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模拟设计,保证设计效率与质量,不断完善造林剩余工作。日常造林设计规划过程中,为了确保造林规划更加严谨,应当遵循共享性原则和方便性原则,目前开展造林工程工作都是由主管部门共同进行,只有合理共享相关信息资源,才能提高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性,加强彼此的沟通,保证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方便性原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控制与减少造林工程当中资金投入以及工作量,便于后续造林工作顺利开展[5]。
2.2 林业产业造林规划设计内容
2.2.1 依照条件要求对造林地点科学选择,突出造林景观
造林工程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科学确定造林数量,明确造林范围与造林环境,确保其经济利益,依照实际条件合理选择造林地点。选择造林地点时,应当认真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依照区域林业规划相关要求,合理确定造林位置次序,并依照不同的位置合理挑选树种,不断扩大造林面积。另外,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的带动作用,与其共同进行造林建设,保证造林效率和质量,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2 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
在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科学选择树种更有利于其健康生长,增加造林工程经济利润。因此,在造林树种选择过程中,必须要对区域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土壤特征、环境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展开全面的研究和探讨,确保外部生长环境更加适宜树木健康生长。同时在造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应当选择本土化树种以及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质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更适宜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在引进外来树种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性做好可行性调研工作,严格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树种特性,充分考虑造林区域的海拔高度、土壤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科学选择树种[6]。
3 造林技术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推动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应当充分发挥造林技术优势,促进树木持续快速生长。在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合理选择造林技术,不断提升造林水平,而且还要重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与能力的发展,进而顺利实施造林技术。下文主要探讨分析适地化物种、树种多样化、结构复层化等几个方面。
3.1 物种适地化
造林规划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测土配方研究,科学合理选择种植树种,对不同苗木种类的生长条件、光照条件、土壤条件和地下水位等展开详细的分析与对比,依照区域具体实际,合理选择树种,保证树种健康生长,确保与当地环境相适应,提高树种成活率。如冬青类植物生长过程当中对光照条件需求较大,因此可以将冬青类植物栽植在造林地边缘,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资源;土壤酸度较高的造林地,可以选择油茶、马尾松等树种。
3.2 树种多样化
实施造林工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丰富度,进一步提升其平稳性,对各种种类的树苗同时开展栽植工作。由于不同树苗种类有不同的生长特点,所以在造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如何科学配置树苗,全面体现其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在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当保证造林树种多样化,充分发挥造林技术优势,科学配置林地的土壤、水分以及空间等资源,保证森林生物多样化,构建稳定的生态链,推动林业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3.3 结构复层化
在实施造林工程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体现森林生物的多样化特点,而且还要重视森林林分结构复层化。而要体现这一特点,工作人员在林业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更加协调地配置各种树种,合理分布树种,保证树种的高低错落,构建复层林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造林区域空间,体现森林的层次性,增强其抵抗能力,实现林业资源持续稳步发展,保证森林系统更加完善。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当充分把握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工作实际应当加强试验性种植,科学选择树种,跟踪监视数种具体生长情况,充分考虑苗木成活率与生长周期,并以此为前提,广泛推广种植,直到找寻到最佳树种。
4 结语
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使得林业产业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核心的产业之一。基于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林业经济增长形势的影响,进一步加强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研究,提高林业造林水平,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为人们营造舒适健康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