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成活的影响因素及措施分析
2021-12-03益彬焦强
益 彬 焦 强
(定西市巉口林业试验场 甘肃定西 743000)
退耕还林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其规模较大且涉及的内容繁杂多样,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以保障良好的退耕还林效果,改善整体生态状况。近年来,我国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然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造林成活率会由于区域生态环境、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等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不同,应该注重对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考量,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只有不断提高造林成活率,才能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在过往粗放式发展模式下,土壤沙漠化、沙尘暴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十分严重,使得人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促进造林成活率的提高可以逐步扩大退耕还林的面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1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成活的影响因素
1.1 树苗选择
树苗的质量会影响造林成活率,如果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选择树苗,将会对其后续生长造成威胁,导致成活率下降,给农民带来严重损失。现实中,农民在选择树苗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对不同树苗特点的检测与分析,导致树苗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1],加上对于树苗质量的控制效果不佳,通常选择价格低廉的树苗,其生长状况不佳,容易造成病虫害问题。政府部门对于农户的补贴力度较低,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在选择树苗时购入了劣质树苗,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的成活率。
1.2 栽植技术
除了树苗种类外,栽植技术也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将会使得苗木的生长状况受到抑制。如在苗木的运输过程中出现水分缺失的现象,未能及时做好根系的保护,导致根系遭到破坏;在运输至栽植区域后未能及时栽植,也会使得水分的散失加快;在栽植时未能根据苗木的形状、大小设计树穴的深浅和宽度等,导致其生长条件不佳[2]。在干旱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中,灌溉工作不够及时,也会导致苗木因缺水死亡。栽植技术的类型较多,在实践中如未能考虑到不同树种的实际特点,盲目栽植,就会破坏树木的生长环境。
1.3 抚育方法
通过抚育工作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改善幼林的整体结构状况。然而现实中,农民缺乏对抚育工作的重视,使得苗木的生长受到负面影响,在后期生长中容易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再加上在抚育时未能确定合理的种植顺序,缺乏对不同树苗生长的针对性控制,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难以达到预期抚育效果。
1.4 农药残留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成活率也会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比如在树木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做好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因此会用到大量的农药,这对树木的生长造成直接威胁。如果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较大,将会使得树木的成活率下降至50 %。
2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的有效措施
2.1 整地
土壤环境条件是影响幼林生长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中应该做好整地工作,为苗木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等,这也是提高成活率的基础与前提。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使其掌握整地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划分作业小组,安排好每一个小组的人数,从而确保整地的质量效果。此外,还应该做好定点测量工作,按照设计标准和要求对行距加以控制,在此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于GPS 技术,针对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区域的土壤条件进行全面勘察,为整地作业的实施提供依据[3]。
2.2 树种选择
在选择树种时,应该遵循“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等方面加以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树种,保障后续良好的成活效果。除了应该考虑到树种的经济性以外,还要对树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进行检测,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避免其由于贪图便宜而造成严重损失。在草牧场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中确保树种的生长稳定性及防护性,可以选择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等乔木树种,也可以选择丁香、胡枝子和沙棘等灌木树种。在水土保持林的建造中确保树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分和固土功能,实现对地表径流的有效控制,防止该区域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4]。在水土保持林的种植中可以选择白桦、红松、榆树和柳树等乔木树种。此外,选择根系发达的树种建造水源涵养林,实现对地表植被的有效保护,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裸根苗在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中的应用较为常见,不仅在运输上具有便捷性,而且对于种植操作的要求较低,有助于成活率的提高。
2.3 造林技术
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选择可靠的造林技术,并对技术应用中的要点予以全面把控。首先,做好苗木的保鲜工作。在苗木的起苗和运输过程中,根部水分容易过快散失,因此应该严格做好保鲜处理。起苗时间通常选择阴天或者早晨,避免在气温过高环境下起苗,保障苗木完整的根系。及时做好苗木的假植处理,对根系进行保护,避免出现裸露问题。在运输的过程中采取遮阴处理措施,使根部始终保持湿润性[5]。在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中,尽可能遵循“就地育苗、就近造林”的原则,这样能够有效缩短苗木运输的距离,防止出现严重的失水问题。其次,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造林方法。截干造林法、泥浆造林法、顶浆造林法、浸根造林法和带土造林法等在实践应用中较为常见,此外还可以根据经济条件、生长状况和苗木类型等选择采用容器雨季造林法和应用保水剂造林法等。混交林的建造也是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的重点,为了使整体造林质量得到可靠保障,可以选择乔木和灌木混交、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等。
2.4 幼林抚育保护
幼林的抚育保护能够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所以要对当地的立地条件和幼树的成长规律进行综合考量。同时确定合理的抚育顺序,比如应该先对前一年的林木进行抚育,后对当年的林木进行抚育,按照由小苗到大苗、由针叶树种到阔叶树种的顺序进行抚育等。在抚育保护当年的幼树时,做好培土、扩穴和踩实等工作,当树木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时采取补栽措施。在第二次抚育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松土处理,使树木的根系获得良好的生长空间,同时有助于对鼠害的控制[6]。在人工林的抚育保护中,应该合理设置防火隔离带的间距,避免由于火灾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2.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问题会对树木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促进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成活率的提高。当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区域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时容易发生病虫鼠害,食叶性害虫、蛀干害虫和吸食汁液害虫等在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中十分常见,严重影响退耕还林的成效。若未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还会导致其病虫害的发生率上升。此外,如果林木的生长状况不好,林间的通风状况较差,也会使得病虫鼠害状况加剧。为此,应该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7],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并在此过程中应避免盲目用药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2.6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符合树木的生长规律,能够在自然演替中改善树木的生长状况,改善散生木林、疏林地和宜林荒山的条件,优化整体森林结构,使其生态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封山育林的成本投入不大,但是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逐步恢复,主要分为封禁和培育两项内容。全封育林、半封育林和轮封育林在封山育林中的应用较多。在采取全封育林措施时,应该在规定时间内禁止一切形式的放牧、砍伐和修枝,以及挖药材和挖树根等活动。该措施在水土保持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的抚育中较为常见,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特用林当中,包括自然保护小区、环境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和森林公园等。半封育林则是根据季节的不同采取针对性封禁和育林措施,封禁时间通常为3—9月,由专业人员指导进行定期割草和割灌。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幼苗的保护,防止造成严重的破坏。轮封育林的方式更具灵活性,可以实现对封禁区域的有效划分,防止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其中樵采和放牧也应该严格遵循政府部门规定。
3 结语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作。然而,由于树苗选择不合理、栽植技术落后和农药残留等问题的影响,使得造林成活率下降,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应该对整地、树种选择、造林技术、幼林抚育保护、病虫害防治和封山育林等各个环节的要点加以全面掌控,促进成活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