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及当代价值*

2021-12-03李宗辉

关键词:战略决策军事战争

李宗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战略决策中的科学预见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是对战略问题演进趋势及其未来结果的推测、估计和判断。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的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充沛而深邃的科学预见性。在指导党内决策的文章或报告中,毛泽东多次谈到,能否充分、正确地预见,是衡量战略决策正确与否的最重要标志。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中的科学预见不仅在战争时期指导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确保党在各个战争阶段取得胜利,也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深邃的思想养分,传递了深远的当代价值。

一、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基本意涵

对于军事战略决策中“科学预见”之重要性的认识,毛泽东可谓一语中的:“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1]396“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2]212在某种意义上,军事战略决策中“科学预见”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把握事物发展趋势、规避重大失误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一)深刻洞悉和把握客观规律

决策就是把握具体时空境遇下物质条件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现实环境中,未来情势发展是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混合,增添了决策的难度,要求决策者能够“科学预见”。毛泽东将决策的本质视为建立在深刻洞悉和把握客观规律之上的“科学预见”活动,认为任何战争的胜利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辩证统一的结果。毛泽东说:“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 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3]495通过预见得出的认识“应该跑到实践的前面去”。毛泽东非常重视作为领导的前瞻性谋划,强调“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1]394-395。毛泽东在抗战起始阶段便对中日战争未来形势的发展趋势做了较为准确的战略预判,他认为“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3]462他还指出,“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个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然的。”[2]221-222深刻把握战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核心要义。

(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美国毛泽东研究专家布兰特利·沃马克曾说过:“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比,只有毛泽东把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变成其思想关注的中心点。”[4]1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坚持调查研究,把握历史条件,善于分析形势,明晰战争背后的政治意义和政治目的,善于总结战争的不同特质和战争之间的联系,正确制定战略目的和战术手段,是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基本思路。纵观毛泽东对重大军事战略问题的科学预见范例,无不是建立在以事实和问题为基础上的科学研判和预测。毛泽东旗帜鲜明地反对凭空猜想和空穴来风的不良作风,强调“盲目性是没有预见的,是妨碍预见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不可能预见的”[1]396。毛泽东认为军事战略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对各个阶段战争实际的把握,反对脱离战争客观实际的盲动策略,突出了对战争规律的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对战争客观实践的准确把握之上。毛泽东强调,“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2]284,必须“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并由此归纳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2]296的理性认识过程。毛泽东在军事战略问题上的认识也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理性逻辑,对战争发展可能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是其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根本原则。

(三)灵活运用系统观决策方法

灵活高超的系统决策是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方法论归宿,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用好用活调查研究方法。毛泽东指出,“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2]179-180充分说明,军事战略的科学制定应建立在对战争实际的翔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二是用好用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中的“科学预见”是依照主观判断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基本原理,使主观判断越来越贴近未来实情的科学过程。主观判断与事物发展趋势相符,不是一个静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三是用好用活统筹全局方法。“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军事领域,将每一场战争或长期战争都作为一个全局来看待,由此出发,他更将社会主义事业视为一个全局、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如“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阵地战”的三大战役,就是毛泽东在军事战略决策中运用全局思维的生动体现。

(四)科学制定因势而变的战略规划

缺乏“科学预见”的长期战略规划,会导致战略决策者跟不上发展情势。毛泽东深刻指出,形势在未来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常会发生深刻变化。如当年抗战形势的发展,“而第五年以后的抗战形势,实处于争取胜利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不但和抗日的第一第二年不相同,也和抗日的第三第四年不相同。”[5]880在决策实践中,许多决策者不能强烈感知未来情况的发展变化,缺乏远见导致他们头脑往往被习惯和当前情况所支配,“容易为过去和当前的情况所迷惑”,以致“他们缺乏事先看出航船就要遇到暗礁的能力,不能用清醒的头脑把握船舵,绕过暗礁”[5]881。正是由于他们不能科学预见,“就只会跟着时间迁流,虽然也在努力工作,却不能取得胜利,反而有使革命事业受到损害的危险。”[5]881毛泽东还生动地把未来情况发展比作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们穿衣服理应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否则就容易闹出毛病来。在战略决策中不能做到“科学预见”,就会在与对手的博弈中陷入被动境地。毛泽东说:“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决不可少的。不这样做,就会弄出迟疑坐困的错误……我们只有使自己操练得高人一等,才有战略胜利的可能。”[2]222足以说明,战略规划和决策必须因势而变、因时而决,这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重要内涵。

二、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实践路径及范例

毛泽东认为战略决策中的“科学预见”是依照主观判断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这个基本原理,是用主观判断之“矢”去射发展实情之“的”这样一个探索求真的过程。他说:“为什么主观上会犯错误呢?就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在情况不相符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2]179在认识实践中,主观判断与未来实情相符,不是一个静态观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的实现有着自身独特的实践路径和典型案例。

(一)实践路径

第一,深入调研。毛泽东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2]110-111这个阶段的目标要实现好,关键是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搜集情报,避免主观臆断。“摸熟自己部队的脾气,又摸熟敌人的部队的脾气,摸熟了一切和战争有关的其他的条件……这一认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2]180-181只有各方面情况掌握得细致、翔实,决策才具备良好的客观条件,暗合了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精髓的深刻体悟与有益汲取。

第二,设计预案。描画出事物动态发展变化的较全面图景,尽可能抓住事物本质来透析预案。这个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尝试性设立多个预案。借此描画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较全面图景,为正确决策提供可能性。这一步的关键是,预见事物在未来发展的大致图景不能只提供一种预案。因为形势发展往往趋于复杂,只提出一种预见便排拒了其他多种可能性而使风险增大。为克服一段时间内信息误导所产生的决策混乱而多列预案,才能为领导者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和比较。二是抓住事物本质来透析预案。多列预案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可能性,但还不是必然性。人们眼前仍迷雾重重,对预案采纳的可能性大小无法清晰界分,对未来发展走向无法精准预判。为使正确决策的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抓住事情本质进行缜密研究和深入分析尤为重要。在战争年代,毛泽东特别注重穿透事物表象,在深刻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来进行决策。

第三,预案执行。预案执行是一个密切了解新情况,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对预案进行调整并推进实施的过程,是推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毛泽东说:“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新的情况。”[2]180因此,军事战略决策的“科学预见”,正如远程导弹命中目标的过程一样,先有大体方向、而后不断纠偏、最后一击命中。由上可知,要有效地实现战略决策的“科学研究”,需经过充分做好调研,善于描画未来和分析预案,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并校准。

(二)典型范例

第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走向的准确预见。首先,科学预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在1935年11月,中央红军主力抵达陕北后不久,毛泽东大胆预言,“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走向大战(东方、西方)。”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新的发展的结果,使得世界又临到新大战面前。”其次,对战争发展阶段的准确预判。他较早预见到二次大战各主要战场战事即将进入胶着状态,在《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一文中提出:“在半年内英美均非日本之敌,但只要留得新加坡、马尼拉、达尔文等二三据点,即可在半年后造成对日相持局面,以待日军之蔽,然后举行反攻。”最后,科学预见西方将设置“先欧后亚”的战略议程。1938年10月,毛泽东论及中日战争三阶段与国际形势时指,“世界的主要重心在欧洲,东方是环绕着它的重要部分。……西方的各大小国家都将以解决欧洲问题放在议程的第一位,东方问题则不得不暂时放在第二位。”[6]4-10毛泽东由此成为最早作出“欧洲第一,东方第二”科学预见的战略家之一,而英美两国直到1941年3月才首次正式明确共同执行“先欧后亚”战略。

第二,对抗日战争及其发展阶段的精准预见。《论持久战》是对抗日战争发展的精准把握和科学预判的光辉典范,冲破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喧嚣,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1938 年 5月,在李宗仁率军于台儿庄击退日军后,发表此战之后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日军将陷入最后挣扎的过于乐观言论,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指出,“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3]442针对举国上下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持久战”思想,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深入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3]515的科学结论,这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持久抗战树起了一面聚力指向的理论大旗。此外,毛泽东深刻地阐明了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三个战略阶段”,还精辟地论述了国内游击战和国内正规战、国内正规战和抗日游击战、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之间的转变。这种对战争发展阶段的把握成为战略决策“科学预见”的基点,为我党重大军事战略决策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三,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科学预见。抗日战争胜利前4个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指出,抗日战争必将胜利,但中国面临着新的内战的危险,坚持独裁和内战反动方针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把中国抛回到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国内战争的大海里去”,“如果国人不加注意,不去揭露他的阴谋,阻止他的准备,那末,会有一个早上,要听到内战的炮声的。”[5]10511945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新时期和抗日战争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斗争,就是反对蒋介石篡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号召全党做好应对全国性内战爆发的准备,并且指出这种内战“可能暂时是若干地方性的战争”[7]1134。以这种预见为基础,毛泽东接到蒋介石和平谈判的邀请之后,又毅然决定前往重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意图。1945年11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协定,发动内战。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的正确部署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三、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用纵横结合、时空交织的多重维度,剖析和认识中国革命战争复杂的系统网络,既整体上关注网面,又聚焦若干主要网结,深入探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对中国革命战争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科学预见,是其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精彩再现。这些分析和决策经由战争实践的检验而焕发出璀璨的真理之光,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一)强调预见性,有利于实现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预见。战略决策包括战略预见、战略资源配置、战略难点突破、战略效能评估等多方面内容。战略决策中的“科学预见”是战略决策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毛泽东在指导党内军事战略决策的文章或报告中,多次阐述了关于战略决策中预见的基本观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关于预见的丰富的思想体系。探究毛泽东关于战略决策中预见的思想,对于全方位提升领导者决策素养与预见力颇有助益。探究预见在领导干部决策中的价值属性、思维方法和科学手段,越来越成为专门研究战略决策预见力的重中之重。在战略决策实践中“科学预见”的预见力非常重要,具体而论,看得早比看得晚好,看得全比看得窄好,看得清晰比看得朦胧好,看得远比看的近好。借鉴毛泽东关于战略决策中预见的思想,对不同性质的决策进行细分,深刻认识普通决策中和战略决策中的预见在思路及方法论上的相同点与分歧点,不断提高预见的时效度、清晰度和延伸度,成为增强我们战略决策的洞察力和预见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设定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强调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上要突出现实性和预见性,坚持二者相结合。2017年,习近平就新一轮军队改革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强军是具有很强开创性的事业,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勇于突破,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8]416

(二)突出全局性,有利于明确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定位。局部性与整体性相结合是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重要构成原则,坚持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有利于把握现代军事战争发展的整体大势,明确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定位。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精髓在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掌控好事物各方面、各要素、各阶段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发展。新时代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大的生态系统与工程系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一部分。以科学的预见和敏锐的意识洞悉世界发展大势,认识到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地位,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大目标下来认识,放到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高度来推进。这充分说明,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在指导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定位的设置上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我军必须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这是党和人民赋予人民军队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军全部价值之所在。”[9]389足见,用局部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认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定位是极为有必要的。

(三)把握规律性,有利于正确认识现代战争发展演变的规律。现代战争形态正在朝着更为复杂和多样的趋势发展,意味着现代军事战略决策也必须朝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必须深刻洞察现代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才能打赢现代战争。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饱含了对战争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认识,依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方法,突出强调把战争发展和演变的复杂性与其内在规律性结合起来才能认清战争发展的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军事战略决策。更进一步来看,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根植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指引我军打赢现代军事战争,建立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的有力思想武器。在实践中去发现和认识战争规律是军事战略决策的根本归宿,这对于复杂和多变的现代战争场景而言仍然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战争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看上去眼花缭乱,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战争的制胜机理变了。”[10]59只有深刻把握战争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才能克服决策实践的盲目性,进而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总之,把事物复杂性与内在规律性结合得更紧、耦合得更深,我们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小、曲折就会更少、自由就会更多、成就就会更大。

四、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层面看,各种冲突不断加剧,国际形势失序程度总体上比冷战结束以后多数时间都要严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会使我们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理性的决策思维,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与新的思考,运用这一思想来绘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并且一张蓝图干到底,对指引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而言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战略决策军事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活着:企业战略决策精髓》
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