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机升降”角度探析不同炮制麦芽的药性*
2021-12-03葛开发史光伟毛慧芳梁永林
葛开发,史光伟,毛慧芳,梁永林
(1.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2.酒泉市中医院,酒泉 735000)
麦芽,性甘、平,归脾、胃、肝经,具有健脾消食、行气开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的功效[1],依据不同炮制方法,可分为生麦芽、炒麦芽(炒黄)、焦麦芽。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古代医家常用炒麦芽入药,现代医家以生麦芽或炒麦芽入药,不同炮制法的麦芽在临床配伍及量效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笔者将从气机升降理论对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的药性作出探讨,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五脏和中药气机升降理论
中医学从气的运动阐释了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运动是气的基本属性,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2]李东垣认为:“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可见气机升降在阐释人体生命生理及指导中医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梁永林教授团队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认为,太阳开、少阳枢、阳明阖是阳气升降的通路,太阴开、少阴枢、厥阴阖是阴气升降的通路[3-7],故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实质是气机升降相因,若升降失司,则脏腑失调,人生百病也。升降如常为生理,升降失调则为病理。
中药源于自然,应用于人,万物皆以一气为道,自然之象与人体生命之象一一相应,中药以其形态、质地、部位、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物象为本象,以物性之偏象,补救人身之偏[8]。故中药的气味、药质、部位、剂量、炮制都会直接影响其药性的升降浮沉[9]。故辛、甘、淡、温热之药宜升浮,酸、苦、咸、寒凉之药宜沉降。
2 从气机升降探讨麦芽功效
生麦芽,性甘、平[10],由大麦粒水浸生芽,大麦禀天地生发之气以养人,载土性之坤德以充五脏,故消食和胃。《说文》注:“芽,萌芽也”。《本草新编》记载:“未芽之大麦性静,已芽之大麦性动,动则变,变则化矣”。由静而动则升。《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中梓)记载:“麦芽甘而且温,宜职中州。夫麦性泥滞,不过水浸生芽,气虽少清,性犹未化”。冬季以水蛰藏为性,种子休眠于地下,等春季阳气升发之时,禀东方木之特性破土而出,麦芽由大麦之种子生化为麦芽,又是破土之力的升华。再者,梁永林教授从开阖枢角度认为:芽即芯,表示新机,与少阴君火“心”同音相求,麦芽入药,以少阴心为枢转,可使太阳开,阳明阖,阳气腐化水谷,且足阳明胃经从缺盆下而贯乳中,故又有疏肝通乳之效。笔者认为生麦芽兼有木之曲直、土之载物特性,五脏之中肝属木、脾属土,生麦芽入药归肝、脾二经,气机升降全赖生麦芽升发之力枢转而成。
炒麦芽,是在生麦芽的基础上用文火加热,以清炒法炒至表面棕黄色,药性由甘、平变为甘、温。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生麦芽到熟麦芽,芽再无升发之力,由动而静则降;吴璐基于Maillard反应认为炒麦芽在肠道蠕动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通过增加平滑肌张力及收缩频率,上调肠道水通道蛋白2、3的表达,中和自由基,发挥“炒香醒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炒麦芽有沉降之力[11],再者气血得温则行,炒麦芽以沉降之性,行气消食和胃,归经当首归胃经。
焦麦芽在生麦芽基础上以清炒法炒制表面焦褐色或焦黄色,有焦香气而成,味甘微涩性温,焦褐如炭,其一仿炭具有吸附性之象可以止泻,其二炒焦之后,气味具薄可升可降,升则止泻,降则消食化滞,故多用于食积或脾虚泄泻[10],归经当首归脾经。
故不同炮制麦芽的气机升降,可概括为生麦芽宜升,炒麦芽宜降,焦麦芽可升可降。
3 麦芽临床应用探讨
3.1 基于麦芽升降对催乳、回乳的认识 目前临床常用麦芽催乳、回乳,在炮制与量效方面略有不同,可从麦芽气机升降探析其临床应用。首先,中医认为,泌乳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在经络上,乳房与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厥阴肝三经以及冲任二脉又有密切的联系。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相联;足阳明胃经之直者,从缺盆下而贯乳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这些经脉的通调和灌养作用,共同维持乳房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联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肝和胃,历代医家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缺乳病机不外乎两条,一则气血虚弱,生化不足;二则肝郁气滞,乳络不通。脾胃散精归于心肺,上行乳房,化为乳汁,肝气升发,疏泄有度,泌乳才能正常。而回乳,即产后不需哺乳,或因产妇有疾,不宜授乳,或婴儿已届断乳之时者,进行退乳。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欲退乳,就要引血下行,而肝气宜升,肺气宜降,因此要借肺气之降,使精血布散于下,或从胃而降。泌乳与回乳,本是机体正常生理现象,是妇女在不同时期的阴阳平衡,是升降相因的结果。
从解剖位置看,乳房居于肝之上,且紧密相连,以中医象思维阐释,血要上行,乳治才能生化;故下乳就要升,回乳就要降气机。故以生麦芽入药,性味甘平又可补养胃气,胃气充足则气血化源充足,则泌乳充足,配合向上通畅胃经的药如通草、炒王不留行(色白入西方肺胃,体轻向上,则通胃经而下乳)等增其下乳功效。量宜小,麦芽入于少阴,以少阴为枢,使阳气从太阳开,阖入阳明,助胃腐化水谷,行津液化生气血注入乳房,使厥阴阖,肝气疏泄有度,乳汁才能得以分泌,故下乳是少阴枢转太阳开阳明阖的过程。元代朱丹溪曰:“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枢机,故治疗必兼升降。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故在下乳方面,生麦芽既可单用又可与炒麦芽联用,且剂量宜小。
当生麦芽剂量大到一定程度(因人而异)时,则肝升左极,升已而降,机体表现为西方肺、天之肃降,金气下降明显,阳明胃气下降,肝中血足则疏泄得用,在右降的情况下得以疏泄经潮(月经来潮),正所谓升己而降,降己而升,故而配合沉降之药如牛膝、蒲公英、赤芍等方增其回乳功效[12]。
再者炒麦芽本身宜降,冲脉起于胞中,为气血之海,靠后天脾胃赖以充养,炒麦芽入药,无论剂量大小,本具有沉降之性,使精血下注胞宫,赖肝之疏泄,产生月经。故在回乳之时,炒麦芽常配伍牛膝、赤芍、蝉衣等沉降之药[13]。而蝉衣体轻在上入通于肺,性味咸凉,可助西方天气、清气、金气下降,胃气下降,体现出阳明阖的作用,而帮助气血下行,与生麦芽同用,体现守中思想,升降相因,阴阳平衡。生麦芽剂量宜大不宜小,以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经验,若下乳,生炒麦芽宜在10~20 g,若回乳,炒麦芽宜 120~200 g[14],生麦芽宜 60 g 以上[15]。
3.2 基于麦芽升降对镇肝熄风汤用药规律的认识 在经典名方镇肝熄风汤中,全方气机升降赖以生麦芽之左升,牛膝、赭石之右降,该方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中风,梁永林教授认为:其风源于少阳相火旺盛,肝肾阴虚,阴不敛阳,右命门相火旺,右升至心包三焦,产生风象,又致左升之肾气不及,故产生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心中烦热、气血逆乱之症。方中怀牛膝为君药,性味苦酸而平,归肝肾经,引血下行,使气血下降,赭石苦寒降厥阴气机,茵陈、川楝子清泄肝热,共为左路沉降,使厥阴阖;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使右路心包、三焦相火下降于肾,共为臣药;玄参、天冬滋阴润肺,肺太阴开,发挥气机肃降功能,诸药皆降,谓生麦芽、甘草入脾胃,使太阴开,少阴肾为枢,可左升肾气。石寿堂曰:“用药治病……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16]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守中之道方可阴阳平衡。
4 现代不同炮制麦芽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发现,麦芽中含有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17];麦芽碱、胆碱、白瓜蒌碱、甜菜碱等生物碱,以及α-科酮、蛋白质、氨基酸、细胞色素C等[18],其药理作用有:助消化、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肠道菌群、肝脏保护、抗真菌、抗结肠炎、抗氧化及去极化肌肉松弛等[10]。吴璐[11]等运用HCA、PLS-DA法测定不同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的麦芽样品中15种氨基酸的含量,发现麦芽中氨基酸随炒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升高,发生了Maillard反应,这可能是炒麦芽与生麦芽在消食方面差异的原因,印证了炒麦芽宜降之性;夏敬胜等[19]通过多巴胺D2受体观察小剂量麦芽4个化学部位对产后缺乳模型大鼠催乳的影响,发现麦芽生物碱组大鼠乳腺小叶体积增加、导管扩张,且导管及腺泡内含有大量乳汁,证明麦芽生物碱在小剂量时发挥了催乳作用,这是生麦芽、炒麦芽临床用于催乳用量宜小的原因之一。麦芽中含有的生物碱物质、抗氧化、降血糖、抑制肿瘤等生理活性的黄酮类物质,这些物物质炮制后,性质是否发生改变,以及入药后剂量的不同,药性是否发生改变,药效发挥是否偏倚,仍需借助新技术、新思维去挖掘,以更好的阐释不同炮制麦芽气机升降理论。
5 小结
基于以上探讨,麦芽在炮制上,虽有生用、炒黄和炒焦之分,但其药性升降略有差别,临床配伍时也应该谨慎对待。通过气机升降理论对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作出探讨,认为生麦芽宜升,炒麦芽宜降,焦麦芽可升可降。若因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所致疾病,应当首选生麦芽;若因脾胃运化失调,所致腹胀、呕吐等,应当首选炒麦芽;若因脾虚所致泄泻或积聚,应当首选焦麦芽,并且配伍相应证型的中药,一定效如桴鼓。
麦芽作为药食同源之品,其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多样,基于对不同炮制麦芽升降的认识,麦芽在妇科疾病、肝胆疾病研究方面还需更多同仁的研究,明确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