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视角下中学师德建设探究
2021-12-03陈姨侨柳颖
陈姨侨,柳颖
(齐齐哈尔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师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精神面貌,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应当重视的职责。
一、师德的含义
“通常意义上,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它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面临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需求,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生活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是首位,高尚的师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教师师德失范的现象及原因
纵观我国新时期的师德师风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一些学校缺乏正确的办学观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尚存在重教书轻育人,育人意识淡薄等现象。在管理方式上落后陈旧,缺乏科学的管理规划,师德培训机制不完善,忽视了教师的内在需求,以分评教的管理模式更是加剧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其次,部分学校领导职业责任感严重缺失,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现象屡见不鲜,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再次,部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感弱化,不尊重学生,未能保持师德言行的示范引领。凡此种种,严重阻碍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学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对教师师德意识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教师师德意识淡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部分学校缺乏正确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导致部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感丧失
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教育方针和政策上提出了多项改革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但必须承认,目前还有部分学校仍遵照应试教育的要求,缺乏正确的办学观念和管理方法。当前,考试仍然是作为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部分学校领导只关心分数和升学率,将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标准,对成绩好的科任教师进行表扬,对成绩差的科任教师点名批评,忽视了对教师精神世界的建构。其次,大部分学校领导一方面嘴上说要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又唯分数论,对中学教师施压要成绩,教师为了保住饭碗只好照办,这让广大教师将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如何提升学生的成绩上,知识结构长期未能更新和优化,创新的教育方法更是无暇顾及,渐渐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学生失去耐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责任感缺失。最后,为了提高升学率,部分学校在教师招聘中单纯追求高学历,不看教师的能力和道德品质,导致教师队伍混入一批低素质的人。在管理方法上,学校领导官僚化严重,部分领导既不是业务行家,也不是教育管理专家,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规划,在管理工作中比较主观专断,教师缺乏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合理,导致部分教师情绪失衡,从而使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感缺失。
(二)部分学校领导职业责任感缺失,导致中学教师失德失范现象严重
“职业责任,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任务。”“教师的责任,是指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人对其职业所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教师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其尽职程度,而教师的尽职程度又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对于学生、学校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科技的发展,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入侵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校领导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教师职业责任感严重缺失。在教学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不能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未能给广大教师树立一个好教师的榜样,带坏学校风气。其次,个别学校领导滥用职权乱收费、乱罚款、收受贿赂为个人谋利,借教师升职和评职称之机向教师收受钱财,同时让部分教师违背职业道德课上不讲课后有偿施教,并鼓动学生去其校外兼职机构报班学习,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些行为都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失德失范现象严重。
(三)某些学校师德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师德培训效果不佳
目前,国家提出了多项政策法规来规范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但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师德培训内容太过理想化,脱离教师生活实际。师德培训往往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培训内容,未能发掘中学教师真正的内心需求。二是培训工作无计划,即使有计划也无落实,随意性很大。三是培训结果没有实效性。培训的形式多是以大课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集体灌输教育,没有注重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主动参与性与互动性,也没有注重教师听课后的感受以及是否真正受到了启发,培训实效性不佳。四是学校主要是从外部因素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未能科学引导教师从自我发展方面提升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部分教师师德培养得不到终身学习,师德规范离教师生活越走越远。总之,学校在师德培训上无论是形式还是方法都很单一,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师德培训机制不完善。
(四)某些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导致师德意识提升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要求,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职业倦怠感越来越严重。当前各中学管理层为了吸引优秀的生源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教师的管理与考核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厉。一方面,国家在倡导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对新课改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广大中学教师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学校领导还是只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分数已经成为了考核和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唯一且最重要的指标,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某些教师只能按简单粗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知识,新课改与传统应试教育之间的冲突使得教师心力交瘁,教师师德意识逐渐模糊。其次,中学教师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且重复性强的劳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不是短时间内能体现出来的,这让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大打折扣,逐渐丧失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德提升意识自然淡化。再次,以分数来考核教师业绩的观念也加剧了教师之间的利益竞争,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教师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工作氛围不和谐。面对这些教育困境,学校管理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教师进行情感疏导和关心,也没有站在广大教师的角度理解教师的难处,改进学校管理体制,长期的职业倦怠感使教师师德丧失。
三、学校管理中师德建设的策略
(一)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
学校是师德建设的主要主体,也是约束教师教育行为最直接的机构,因此,在师德建设中,学校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学校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承载了教师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学校的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中,学校管理者要大力倡导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树立以德为先的治校理念,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工作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各科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尊师敬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同时也在此过程中让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多关爱和尊重。此外,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宣传师德师风优秀的教师,除了通过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电视等媒体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宣传先进教师的优秀事迹,树立典型,让优秀教师的师德师风达到最大的榜样作用,引导学校教师向榜样教师学习,从而让优秀的师德师风根植于广大教师的内心,帮助教师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自觉提升道德修养。
(二)强化师德培训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日益加重,很多教师疲于应付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学校作为教师管理的主要基地,对于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大力宣传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组织开设师德专题讲座,师德演讲比赛,师德模范代表先进事迹分享会等活动,对正面的师德行为进行表扬、褒奖,对负面的现象进行批评、鞭挞,使广大教师认识师德的真正内涵,从活动中体验教师荣誉感,树立师德责任感。其次,要组织师生学习交流会,师德的提高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事,也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师德的提高,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就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就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因此,学校要组织师生学习交流会,让学生将教师的师德不足之处整理成条,并及时反馈给相应的教师,以帮助教师有一个明确改进的方向,制定出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师德提升方案,实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师德的提升应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始终,从师范生的学校教育到教师的岗前和在职培训,从新手教师的入职教育到专家教师的深化教育都应将师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计划,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指导,力求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优化师德评价激励机制
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首先,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要建立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并赋予不同的比重,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其次,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对教师师德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同时还要关注教师在班级管理、学术科研、社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既要关注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道德品质,还要关注教师在家庭生活,社会服务中的道德素养,例如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中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再次,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校要建立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同事之间的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教师自我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师德评价的结果进行合理地奖惩,对于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要进行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奖励方式,例如评优评先,增加奖金等。对于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例如警告、处分,解除聘用等。最后,学校要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将教师的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结果归档,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和制定下一年度师德考核计划的依据,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切实推动学校师德建设的长远发展。
(四)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社会和大众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本就工作任务繁重的广大中学教师苦不堪言。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健全学校管理体制。首先,学校要保证中学教师间公平的考核、评价、竞争、晋升机制,这有利于减少教师的负面情绪。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经常与教师交流,对教师家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开展教师娱乐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教师团队凝聚力。最后,对于学校工作的目标制定与教师职工代表共商共建,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感。教师只有感受到了关怀的温暖,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精神充实,才会真正践行道德生活,将师德内化为自身价值。
(五)学校要引导教师将师德内化
教师师德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关键在于师德的内化和自律。”“师德内化就是中小学教师将其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认同和道德信念的过程,将外在的规范约束和要求转化为教师自身道德信念的过程,即由外约束转化为内约束。”[7]学校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强化师德课程培训,优化师德评价奖励机制,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此来促进教师将师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在学校的帮助下,端正师德信念,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将师德理论和师德实践相结合,真正将师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内心的欣慰和喜悦,将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职业道德准则自然而然体现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才能在专业道路上成长得更快,走得更远。
四、结论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最高的目的。一所学校要获得长远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离不开有效的师德建设。良好的师德,是一种教育因素,不仅能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还能让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要看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中,并将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