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思考*
——王伟教授访谈录
2021-12-03刘建卫董文瑾陶卉欣樊亚东赵舒武边育红
刘建卫,董文瑾,陶卉欣,樊亚东,赵舒武,边育红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天津 301617;2.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 300121)
1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建立需在研究中破解难题
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特色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一直都在开展中。事实上,目前中医的诊疗就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比如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同时包含中医和西医诊疗内容;再如临床实践工作中会同时给予患者中药加西药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伟教授指出,目前所谓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基本相当于中医+西医诊疗,中医和西医诊疗是两套并行的诊疗模式,如对冠心病患者,中医按照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气滞血瘀,给予相应的益气活血治疗,西医根据诊断和检查结果同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然而患者所服用的西药和中药是否有相当或相似的治疗效果,这一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很少加以考量。王伟教授提出,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够,远远不足以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工作提供发展基础。目前中西医结合诊疗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经验的总结,缺乏严谨的、可重复性的循证证据来支持。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目前仍停在“一方一药”“一针一穴”等“术”的层面上,缺乏“道”的层面的深入研究,导致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科发展缺乏严谨的数据支持,因此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很难有质的突破。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思维,两种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应着眼于临床,从临床问题中寻找中医与西医的结合点,以循证方法为关键点,深入探讨中医与西医诊疗实践中结合的机制、形式与层次。通过培养科研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建立适合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循证研究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有效引导在西医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提高学术繁荣度,使中西医结合诊疗在研究中寻找得到突破和升华。
2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建立应该坚持并深入研究“病证结合”的客观规律
中西医结合将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思维方式充分融合,通过两者理论的相互渗透、彼此借鉴,以此指导临床诊疗实践,进而将中医、西医的理论、诊断和治疗进行合理整合、优势互补,形成相对稳定的临床诊疗规范,可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王伟教授认为,中医和西医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甚至相互诋毁,但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对于某些疾病或是疾病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诊疗,往往能取得比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治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特有医学体系的成熟,也能极大的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王伟教授表示,西医诊疗强调系统化,多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治疗重点关注病变脏器的器质和功能上的变化,更新速度快;中医在疾病的治疗上运用整体观念,擅长辨证诊疗,强调个体化诊疗,近现代发展较缓慢,但中西医结合经过60多年的践行,也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屠呦呦教授成功研发青蒿素,创制了新结构类型的一线抗疟新药;沈自尹率先对“命门之火—肾阳”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多所科研机构的引用,促进中医“证”的研究客观化、现代化;张伯礼院士主持进行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形成了“中成药二次开发”新模式,加速了中国中药制药技术智慧型升级等。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工作方面,陈可冀、李连达两位院士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率先提出对冠心病采用活血化瘀方法进行治疗;吴咸中院士最早将中医中的“通里攻下”法应用于临床外科治疗之中,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模式;陈香美院士从中医证候和病理关系角度出发进行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项目研究,揭示IgA肾病进展新机制,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制定了治疗IgA肾病的新方案。以上临床研究成果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开辟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并充分证实了其可行性、可用性和可及性。王伟教授提到,“病证结合”是前辈们不懈努力取得的宝贵经验,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建立应该坚持并深入研究“病证结合”的客观规律,以这种方法,综合分析临床中的各类问题,制定最佳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 以“优势病种”为抓手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临床研究和发展
王伟教授认为,寻找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契合点,关键要从寻找适合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优势病种入手。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开展可以首先在中医治疗系统内进行,从梳理优势病种入手,对这些优势病种进行正确、规范的中西医病证结合诊疗,可以积累丰富的治疗经验。王伟教授谈到,近30年来,中国居民疾病谱有了重大转变———以中老年人群为例,痛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营养相关疾病等,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中医恰恰在“虚”“老”“慢”“多”(“虚”指体虚,是人体正气虚损的一种病理状态;“老”指老年性疾病,伴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慢”指慢性病,病程迁延不愈;“多”是指具有多发性、多种因素、多个脏器的疾病)为特征的疾病中,与西医配合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互补的治疗效果。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极大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在用西医手段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可以有效延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证实,中医在一些多重感染、继发性感染、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等情况、复杂性的多脏器衰竭等方面,基于其特有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治疗手段;再如临床颅脑手术后患者经常会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以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病种”为抓手、由点及面是有效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发展可行手段之一。
4 小结
王伟教授最后指出,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疗上具有显而易见的互补性,然两者何时互补、怎样互补尚需要大量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去论证。要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应该从现有的基础着手、形成相应的诊疗模式后推行。要继续探求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科学化发展,需要科研成果支持,政府进行引导,公众对中西医不断认同,这样才可以促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促进中国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