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播学视角分析体育经济与新媒体的互利共生
2021-12-03王爱春
王爱春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合肥 230601)
当前,体育经济与新媒体互为对方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经济利益、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群体方面具有极高的契合度。 基于此,从传播学视角探究体育经济与新媒体的互利共生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经济优势
(一)双向互动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统媒体更注重数据的单向传播。 尽管会有部分听众读者借助信件、电话、短信等方式向传统媒体进行反馈,但占比较少,且有一定的延迟性。 相比之下,新媒体的时效性更强,也能够实现传播的双向化,通过借助直播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可以极大地增强双方的互动、交流、沟通。 例如,球队粉丝可以借助社交网络向球队球员发送消息,还可以直接关注体育明星微博、球队微博,及时获取球队运动员的近况,参与各项线下网络活动,近距离与球队偶像进行接触。
传统的传媒方式主要是将新闻数据信息在限定的短时间内、限定区域内进行传播。 但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卫星技术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全球化传播,这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直播的全球化发展。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新媒体能够扩大大型体育赛事与实时体育数据的传播范围,有力推动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其能够进一步贴合体育粉丝的实际需求。 例如,腾讯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在中国地区的指定合作伙伴。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赛事进程中或赛季开始前,腾讯都会借助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与球员进行全方位合作,组织球员在线上线下与球迷进行互动,充分满足球迷追求体育偶像的实际需求,而新媒体技术也在持续帮助体育运动商业价值扩大化。
(二)改变受众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媒体传播技术将传统的媒体受众进行革新,使得当前的媒体很难明确具体的受众区间。 在新媒体时代,大部分媒体将关注重点放在粉丝流量方面而非核心内容,传统的媒体受众已逐渐演变为由消费者、网友、粉丝共同构成的群体,而消费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显著不同,并非单纯地承接新闻信息。 消费者甚至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以及互联网平台再度制造内容,甚至与媒体进行对抗,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下消费者媒体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现阶段媒体很难有效约束广大读者群体的阅读内容。 广大群众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移动智能终端在虚拟空间中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种独特的传媒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经济结构,使得粉丝经济逐渐在体育的经济模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粉丝经济
在新媒体背景下,体育产业在不断经营发展过程中逐渐找寻到新的经营模式。 通过将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强势体育领域的超级明星以及优秀运动员进行包装,增强运动员的商业价值,逐步稳固体育明星的粉丝群体,并将其逐渐扩大。 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体育经济中的粉丝经济逐渐占据了当前经济结构的主体地位。 由于粉丝的传播性较高,有助于体育产业在粉丝间进行消费链传递,叠加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所以,体育产业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逐渐扩大粉丝数量和粉丝规模,还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对体育运动员粉丝资源的跨区域整合。 在粉丝经济背景下,体育产业的主体消费者是各球队和运动员的粉丝,这种消费模式容纳了大量较为疯狂的消费者,还依托体育队伍、体育明星生产的各类商品服务,刺激粉丝进行消费。 这些消费的根本形式在于情感消费。 情感消费是长期的,具有较强的忠诚度与黏性,有助于商家依托体育队伍、体育运动员与粉丝间构建长期有效合作,进一步推动体育经济的高增长、高黏性,不断扩大体育经济规模。
(四)新经济的社群效应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最具特色也最具活力的社交群体是粉丝群体,而体育经济中的粉丝经济也需要依托社交文化展开。 粉丝经济的经营发展需要依托新媒体平台以及粉丝的热烈情绪。在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持续推动下,体育产业逐渐将传统被人们所忽视的粉丝生产能力融入消费链条中,借助体育粉丝群实现对体育产业资源的再度整合,不断完善社交经济结构,进而衍生出更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经济业态。
由于粉丝经济的特殊结构,体育产业在对粉丝经济进行整合时,会不断强调粉丝所具备的消费者身份以及生产者身份,这使得体育产业粉丝逐渐成为具有生产功能的消费者群体。 伴随着体育经济的多样化,体育公司的管理层进一步发掘粉丝经济的内在价值,在原有的消费链条中发掘出了更多的消费机遇。 围绕粉丝群体,生产大量的衍生产品和提供服务,甚至将原有的社交体系商品化、服务化,将新媒体技术手段与体育经济相结合,充分吸纳粉丝经济的特点,将体育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成大型商业系统。 随着新媒体时代社交体系的价值日益提高,体育产业在大力发展粉丝经济的同时,也需要面对诸多潜在风险。
在新媒体时代,各大体育公司都在深入探究体育经济、粉丝经济的扩张途径与发展模式。 而这一过程相对复杂,从建立社交群体到构建粉丝经济的初步业态需要经历生产、推广、社群化三大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大量的风险。 体育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体育新经济风险:一是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积极应对风险,增强体育商品、体育服务的针对性,从小众群体着手确定核心粉丝用户;二是借助口碑效应,在确保体育商品、体育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体育粉丝间的交流、互动、沟通;三是与社群关系进行互惠互利,通过提供门票、签名照、线下见面机会等方式增强粉丝经济黏性,进一步扩大体育经济的规模,优化体育经济结构[1]。
二、从传播学角度探究新媒体与体育经济的共生关系
(一)共生理论
自然生物学中有一种共生理论,用于解释自然界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物体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即为共生效应,而具有共生效应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即为共生关系。共生理论在社会学中的诞生与发展主要是对生物学共生理论的发展与继承。 但人类社会学中的共生理论的首要前提在于人类物种的同种性,其差异性主要集中在价值、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 这种差异性、同种性也是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共生关系的重要前提。 现阶段,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共生现象,其主要特征为合作、协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地球村等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接受共生理念,但是社会学中的共生关系依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共生模式、共生单位和共生环境。 在人类社会共生理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内外联系以及相互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共生关系的发展进程。
(二)共同诉求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新媒体与体育经济之间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推动体育经济与新媒体这两大新时代热点产业进一步融合。 新媒体在体育产业中的快速渗透,有助于融合体育产业的各项媒介手段,实现体育产业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发展,逐步探索形成新的体育传播模式与传播特点,有益于准确找到体育经济新的发展方向。 例如,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已逐步被新媒体颠覆,在新媒体时代诞生出了依托新型传播生态链的媒体受众以及各参与主体往复循环的交流互动模式。 该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受众与参与主体之间的界限,使得传播主体的规模与数量在短时间内出现几何态势增长[2]。 截至2019 年,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近9 亿,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和移动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体育赛事传播以及体育活动发展,整合了新媒体与体育资源。
当前,社会传播的主流发展趋势为媒介融合,这使得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体育文化与体育赛事的传播模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扩大了国内体育产业规模。 在新媒体时代,体育产业的信息更加多元化,无论是体育文化传播还是体育产业发展,都越来越依赖新媒体。 为满足广大体育受众的实际需求,体育产业各参与主体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模式,优化传播内容,增加体育粉丝的黏性与忠诚度,与体育产业粉丝之间建立牢固的共生互动关系,将粉丝经济、注意力经济与明星领袖相融合,构建传播新生态。 此外,体育产业各参与主体还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将体育粉丝的实际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渗透优势,不断增强体育内容的针对性,提升粉丝的观赏体验以及参与快感。
三、从传播学角度探究新媒体与体育经济的互利共生
(一)受众群体
新媒体与体育经济的共生发展需要依托优质的体育赛事内容。 由于两者在经济利益领域具有共同追求,所以能够在运营模式方面产生共识。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依托各大媒介平台给予的有力支持,而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优质的体育文化和体育内容[3]。 近些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经济也在不断变化,相应体育经济的发展变革也极大地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体育经济与新媒体具有同质性极强的传播对象,因此,能够产生极强的共生互利性。我国拥有数量与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这是新媒体发展的受众基础,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体育经济与新媒体的消费群体都集中在中青年人群中;优质的体育赛事内容以及良好的新媒体传播体验都有助于增强双方受众群体的忠诚度与黏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者具有重叠度极高的受众群体,在长时间的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互利共生关系[4]。
(二)传播内容
基于各自特色,体育经济与新媒体都有着独特的传播诉求,而两者的传播诉求又存在多方面交集,这就进一步为双方的互利共生奠定了牢固基础。 现阶段,传媒行业的基本发展原则是内容为王。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精品优质的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新媒体在关注传播渠道的同时,还需要制作优质内容。 同样地,在新时期背景下,体育经济更注重将体育赛事内容贴近受众,而这种经营模式很难借助传统媒体达成战略目标,需要依靠新媒体拓展更广阔的受众群体。 因此,新媒体与体育经济都有对方亟需的要素,具有高度契合的传播诉求,这也是二者实现互利共生的物质基础。 体育经济需要依托体育文化、体育赛事活动,实现价值产生效益;而体育文化与体育赛事活动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内容,能够充分满足新媒体对于优质内容的追求。 体育赛事所蕴含的信息资源具有极大的特殊性,特别是大型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能够推动举办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内的人文发展,为新媒体创造优质的传播内容[5]。简而言之,借助新媒体平台,体育经济能够突破空间、时间限制,加强与体育粉丝之间的交流互动;新媒体也可以通过传播体育文化、体育赛事持续提升自身的信息传播品质与节目制作质量,进一步扩大节目的粉丝群体,增强粉丝黏性。
(三)经济效益
在新形势下,体育经济更应侧重新经济发展,并逐步对传统经济的产品服务进行革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各类新兴的经济理论不断涌现,如长期增长论、商业周期论等。 当前,在新旧经济转换阶段,各产业仍未能充分开发产品的实际价值,而这种差异性也是新经济的发展源泉,使得体育经济成功抵御边际效应递减以及固定成本的负面冲击,获取共生发展动力。 体育经济新经济与新媒体的互利共生发展增加了体育经济产值,加快了产业融合速度,逐渐模糊了体育产业与传媒行业的界限,增强了优质传播内容的实际价值。 新媒体也逐渐意识到体育经济中注意力经济、粉丝经济的重要价值,逐步加大对新经济的挖掘力度,充分利用优质传播内容的引流作用,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新媒体有助于进一步开发体育经济的边界效应,通过不断加大对体育经济的开发程度范围,全方位地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进而在经济层面实现两者互利共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经济与新媒体在经济效益、传播内容和受众基础方面存在共生关系。 相关人员应正确认识两者的互利共生关系,从环境、模式上实现突破,持续强化两者的共生能力,深化两者的互利共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