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配公平视角下我国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研究

2021-12-03范振伟

关键词:市场主体普惠金融

范振伟 魏 岚

(1.辽宁大学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一、引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1页。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差距就是城乡差距,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但是相对贫困依然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学者周孟亮认为,为实现低收入群体的根本脱贫,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金融扶贫来提高就业率,从而保障他们收入长期稳定增长。②周孟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金融扶贫供给侧改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目前资金抽离农村的现象非常突出,农村的资金供给和服务规模小、质量低、速度慢、效果差,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普惠金融体系最早是在联合国“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上提出的。在联合国2006年出版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一书中,将普惠金融定义为一种向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有效、全面金融服务的体系,并强调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在促进普惠金融方面的作用。①参见联合国2006年出版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世界银行认为普惠金融的内涵是让金融惠及所有人,特别是让穷人和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金融权利。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发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整体普惠金融发展已达到中上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对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世界银行和人民银行:“Towards Univers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 China:Models,Challenges and Global Lessons”pp.1-3,http://www.pbc.gov.cn/jingrxf qy/145720/3364077/3482997/2018021217043216367.pdf。Beck(2007)③Beck Thorsten,and Augusto de la Torre“,The Basic Analytics of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Volume 16,Issue 2,(2007),pp.79-117通过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发现提高普惠金融程度能有效减少信贷约束、促进投资,从而提高穷人收入水平,并最终改善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进而更好地实现公平。

国内多数学者的结论与此相同,焦瑾璞(2011)认为,普惠制金融发展能够使贫困者增加家庭收入、积累资产、减少生存危机的发生。④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第10期。田杰、熊凯军、刘琼、徐敏、张晓林和吕文辉等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也验证了普惠金融对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和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现状和特点,放在全局的视角审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巨大差距,归纳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三个显著特点,分析了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的经济不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经济效益不高,金融需求薄弱;农村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农村的财产权利尚不健全,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或者市场化程度低,信用规模不足、增信功能匮乏,基本公共服务不足,金融生态环境和公共治理能力存在不少问题;农村的金融供给和服务的交易成本较高,供给动力不足;农村的金融体系、制度、结构和技术存在很大差距,制约了供给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等。当然,分析农村金融问题,不仅要看绝对量,更要看相对量、看实际需求的满足程度;不仅要看表象上的需求程度,更要看受到抑制的金融需求程度;不仅要在金融供给体系中寻找原因,也要挖掘金融需求方面的潜力;不仅要静态地研究农村金融需求,也要动态地研究整个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对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症结和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发展规模经济、建设城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特色乡镇的思路,提出了放开农村财产权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提高公共治理能力的措施,提出了推进金融体系自身改革、加快农村增信机制建设的对策。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现状

根据2019年出版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4.43万个行政村,贫困县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网点、机具服务或流动服务使银行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6%。⑤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摘要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官网:http://www.pbc.gov.cn/goutongj iaoliu/113456/113469/3892519/index.html.机构网点设置基本全覆盖,除此之外,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现状还存在以下局限:

1.涉农信贷投放占比偏小。截至2018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3万亿元,接近全部信贷总额的1/4。其中,农林牧渔业和支农贷款余额近15万亿元,占全部信贷总额的1/10;农村地区(县级及以下)贷款27万亿元,城市涉农贷款余额6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近10万亿元,占全部信贷余额的1/14。

2.各类银行机构支农的力度不平衡。截至2018年末,六家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交及邮储)合计涉农贷款余额超过了10万亿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万亿元。大型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增速超过全国涉农贷款的平均增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超过其他银行的总和。邮储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占其他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的一半。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介于商业性金融与财政的中间地带,有利于弥补市场与政府作用的空白,①Johnan Rewilak“,The Rol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Poverty Reduction”,Review of Development Finance,Volume 7,Issue 2(December 2017),pp.169-176但目前看作用不是很明显。

3.普惠型涉农贷款比例较小。截至2018年末,普惠型(单户贷款余额1000万元以下)涉农贷款余额近6万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1/6。其中,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总量的1/6,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占小微企业贷款总户数的1/12,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不到全国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的一半。全国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4万亿元,平均额度13万元,惠及3200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特点

一是数量少、规模小、机构类型少。截至2019年末,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居住着6亿多农村人口,分布着3.5万多个乡镇,69万个行政村,4.4万家农村银行机构,平均每家农村银行机构服务的农村人口为1.56万人口,服务人口数量是城镇银行机构的3.5倍。除了沿海发达的个别地区外,我国城市银行机构单个网点的平均存款规模大致在9亿元左右,而农村银行机构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单个网点的存款规模绝大部分都在1亿元以内,仅为城市银行机构的1/9。在数百家各类银行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少量的农业银行网点进入了乡镇,其中提供信贷服务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各种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分布在城镇,在农村布局很少。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乡镇区域的银行种类不及省会城市沈阳的1/10。

二是供给规模小、金融产品少、服务价格高。农村人口的人均信贷规模为5万元左右,仅为城镇人口平均信贷规模的1/3。在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信贷产品中,大部分面向城市群体,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和产品服务停留在信贷一个方面。面向农村市场主体和农民的金融服务产品明显匮乏,农村的资金没有获得和城市一样的金融收益,收益水平低。在农村的主要金融产品——信贷服务中,农村市场主体特别是农户经营性贷款服务的价格一般为年利率8%以上,超过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利率2个百分点,农村市场主体的信贷难、信贷贵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服务半径大、技术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全国4.4万家农村金融机构服务9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国17.6万家城镇金融机构服务9.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是城镇金融机构服务半径的400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技术支持不足,ATM机、POS机的数量不足,移动支付的应用不普及,银行卡(借记卡、贷计卡)不普及,功能匮乏,智能手机应用比例较低,消费群体金融知识不足,商户提供的支付手段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匮乏,农村市场主体的信息匮乏,相互之间信息流通不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

三、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可以看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不足,有许多表象和特征,最直接的表象就是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不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的工作着力点在农村,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同志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战略部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又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特别是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着力点是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城市的现代化,农村的经济还停留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状态,农村还定位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持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尽管多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改革和农村政策的,但是,其基本着眼点还是确保城市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确保农民能够吃饱穿暖的阶段。实际工作中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的现象十分突出,重大市场化取向的政策、重大工程、重要投资还基本布局在城市或者城市周围,财政资金也主要投向城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匮乏,导致农村的经济总量偏小,技术装备落后,二、三产业甚至一产也不发达。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二、三产业的经济增加值仍然未超过农业。2018年,农业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6.5万亿元,仅占GDP的7.2%,农村二、三产业产品体系不健全、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有31.9%的乡镇没有商品交易市场,52.5%的行政村没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0%的行政村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餐馆。产业规模决定资金需求规模,这样低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资金需求规模不足。

同时,农村的产业不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市场主体的信用能力不足,也窒息了农村的金融供给。现代化的大生产方式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突出表现,主要特征是规模经济。在我国广大农村和乡镇,一二三产业不发达,分散生产、分散经营、服务落后,产业层次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价值链的末端,并没有多少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加工企业。我国的东北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原本具备机械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的耕种和收割条件,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现在还停留在农民个人承包和种养殖大户的家庭农场阶段,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高。依托于丰富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也很少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加工方式,主要还停留在小工厂、手工业作坊阶段,甚至不少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还停留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根本不具备规模经济的优势。由于没有规模经济优势,不仅使农村一二三产业难以通过自我积累升级扩大生产,也难以实现良性经营循环。

农村的二、三产业不集中,也不具有范围经济优势。范围经济,一定意义上就是共享经济、集约经济,就是工商业相对集中的信息优势、成本优势、技术共享优势、销售集中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由于农村的二、三产业分布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无论是原料、零部件的供应,还是产品的生产、销售或者技术的研发,都无法发挥产业集中带来的分享信息、促进竞争、节约成本、降低价格、推进研发的功能,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缓慢,产品的品质低。

以上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银行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削弱了农村市场主体的偿债能力,也是农村金融机构不敢投放、不愿投放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改革滞后,农民的财产权利尚未完全实现,交易功能被限制

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治理能力不足,限制了农村的增信能力,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规模和服务效率。

财产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自由交易权等。就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来说,主要的财产就是土地和房屋,目前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房屋的个人所有制。具体说来,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农村的建设用地,第二种是农村的宅基地,第三种是农村的耕地、林地和草原,第四种是农民的房屋。农村的建设用地实行跟城市一样的用途管制政策,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不能买卖使用权。农村的宅基地由农民个人使用,不能在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外进行单独转让或交易,但是可以附属于农民的房屋,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成员间进行转让和交易。农村的耕地、林地、草原是参加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有承包权和经营权,经营权可以转让。农村的房屋由农民个人所有和使用,但是只能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居民间转让和交易,不能超出这个范畴,相应地,宅基地的使用权也一并转让。农民要建设农民自住房屋需要乡镇的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也就是说,作为农村主要财产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的所有权,现在还不具备完全的市场交易功能,无法在更大的市场范围进行交易,也无法在市场上发现其真实价格,导致抵押和变现的增信功能缺失;农民的增信手段匮乏,农村的信用规模不足,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不敢、不能给农业、农村、农民大额信贷支持。同时,交易权利的缺失导致生产要素无法自由优化和组合,限制了农村的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也间接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总量不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被抑制。

市场经济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农村的乡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政务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还不够公平可及,农村金融主体诉讼难、执行难、主张债权难。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在学校、医院、道路、公共文化设施、法律服务、公共安全、社保等的投入明显少于城市,等等。这些由于农村经济体制和公共治理能力带来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和服务的增加。

(三)农村金融供给交易成本高,削弱了农村的金融供给能力和水平

交易成本,主要指银行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信息成本、运营成本、执行成本和违约成本。我们探讨的交易成本,主要是提供单位金融服务所需要的成本。

1.信息成本高。现代社会,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造和提升着传统产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当中重要的生产要素。而金融服务业,信息特别是信用信息是关键的生产要素。银行机构提供农村金融供给和服务,获取的信息成本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市场主体的地域分散性造成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农村土地房屋登记主体不集中,各自分散在乡镇,乡镇的政务信息既不规范,也不连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化建设十分滞后。同时,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还没有完全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窠臼,分散经营,老死不相往来。农村的市场主体财务管理松散,甚至相当多的市场主体没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经营信息也不健全,基本没有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家族企业为主,管理手段落后,人才匮乏,信息不透明。农村的交通状况又比较落后,这种情况,银行机构要搜寻农村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管理信息、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单位成本非常高的问题。

2.农村单位金融供给的运营成本更高。由于农村地域分布分散,农村的银行机构网点主要布局在乡镇,规模较小,不仅路途遥远,路况较差,而员工又主要居住在县城,相同金融供给或服务需要的运营成本更高,网点建设的费用、网络铺设的费用、人工费用、运钞费用和车辆费用等显著增加,单位金融服务的运营成本显著高于城市。

3.农村金融供给的执行成本比较高。由于交通不便,一旦市场主体发生贷款逾期或者违约,银行机构执行债权的成本就比较高。同时,由于农村市场主体没有多少财产可供执行,抵押保证等变现执行十分困难,法院在农村执行更难,执行更慢,时间成本更大。农村没有生产要素例如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市场,农村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淡漠,一旦违约,执行成本也要显著高于城市。

4.农村金融供给的违约成本要高于城市。违约成本,就是违约和发生损失的风险。农村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尚未充分发育,信用环境建设更为落后,信用规模和信用水平不足,经济效益比较差,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并不充裕,尚未形成充裕的资金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培育市场主体的渠道狭窄,导致农村市场主体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过度依赖负债,过度依赖投资,债务付息沉重,违约概率更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农村市场主体的违约成本要高于城市。

四、解决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不足的对策建议

解决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必须对症下药,综合施策。要充分吸取以前在农村金融政策上的经验和教训,不走机构扩张、风险暴露、监管救助的老路。实践充分证明,过去几年农村增加设立的村镇银行和各类银行分支行等物理网点,并没有因为机构的增加而把资金投向农村。增设的机构物理网点却凭借支农支小的招牌,掉头把金融供给和服务的重心和着力点转向城市。很多农村银行机构,经营的重点仍是县城以上的城区。作为企业的银行机构来说,除了要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更为主要的是在服务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必须围绕改善银行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降低银行机构的交易成本,推进金融体系自身的改革来设计。

(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农村出现的金融供给和服务不足的问题,从根源上说,是农村经济长期落后于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必然发生的现象。所谓百业兴则金融兴。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多方用力。一是要鼓励城市工商业资本投资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要在土地、财税、市场准入和营商环境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用城市资本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商业和现代工业。二是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农村要实现和城市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向农村的财政倾斜力度,要在水、电、气、路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和城市一样的政策,使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安居乐业。三是要提高乡镇的产业承载能力。要在一些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乡镇加快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硬环境和高效友好廉洁的营商软环境。通过乡镇的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从而为农村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发展夯实基础。要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用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用规模化降低产品成本。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化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利用我国东北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土质肥沃、交通便利、资源和原材料富集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加快精深加工的步伐,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要在东北平原、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利用现代工厂对物流高效、便捷的需求,加快发展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流通业,保持产品的新鲜品质。要在县域和乡镇推进各有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要完善质量监管和品牌保护,形成品牌效应。要利用我国的地域传统和乡土文化的差异,鼓励乡镇和民间技术人才发展独具特色的手工业,积极完善乡村旅游的各种硬件设施,提供柔性化服务。要实现产业集中,统筹管理水、电、气、运和“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统筹市场监管和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降低市场主体的各方面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信息集中优势,实现范围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如农村的产业规模和水平提高了,农业的产业相对集中了,特色农业和特色手工业壮大了,那么农村的经济效益就会显著增加,农村的金融供给和服务就能够有的放矢,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

(二)必须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

使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必须深化改革。首先必须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在确保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加快农村财产权利的有序放开。如果农村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的所有权,实现和城市一样的权利,能够自由转让,形成交易市场,体现价值规律,农村的经济活力就会充分释放,农村的金融供给就会大大加快。因为如果农村的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这些农民的主要财产无法转让和交易,权利不能放开,即使在法律上允许土地和房屋抵押,但是其增信功能就会被削弱,其融资的增信基础就不可靠。如果农村的市场主体即使违约,银行机构也无法追偿第二还款来源。一旦农村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断裂或不足,经营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因此,在确保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放开农业、农村、农民的财产权利,尽快释放农村的信用规模,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根本之计。同时,由于土地房屋等财产交易转让的限制,也导致生产要素无法自由优化组合,农村二、三产业甚至第一产业没有活跃起来,也束缚了农村的金融需求。因此,抓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振兴,根本还是要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尽快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点上的试点推广到面上,为银行机构服务农村市场主体创造宽松和有利的信用环境。同时,乡村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投入迫切需要提高。既需要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也需要提高农民和农村市场主体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既迫切需要提高乡村政务服务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打破乡村之间的“信息孤岛”,畅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需要增加对乡村的公共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变农村公路、交通、信息、水、电、气等的落后面貌,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便利化条件。既要加强农村的司法能力建设,探索远程诉讼、法律援助等多种方式,改进农村的诉讼难、诉讼慢,执行难、执行慢的突出问题,也要加大农村的司法援助、改进农村的诉讼和执行方式,降低农村的执行和诉讼成本,消除农村金融供给和服务的烦恼和障碍。既要标本兼治,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上久久为功,也要根据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重点增加对基层行政服务和基层司法服务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促进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公共治理的现代化,增加金融服务需求,扩大农村金融供给能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三)加强农村金融增信机制建设,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信用风险的发生必然发生在市场主体信息不透明、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加强农村金融增信机制建设,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克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计量问题。由于市场主体信息不充分,金融机构普遍要求抵押担保来增信,而农村市场主体难以提供有效合法的抵押担保品,同时评估和登记又比较困难,抵押担保的评估费和登记费又比较高。农村增信机制建设通过真实充分有效的信用信息,剔除了农村市场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同时,充分有效的信用信息,加强了贷后监督的质量和效力,也大大降低了农村市场主体贷后的道德风险。

1.加快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把目前农村分散的市场监管、税务、国土、法院等部门关于市场主体的信息以及公用服务部门如电力、煤气、水务等机构的信息归集、开放和共享,解决农村市场主体信息的碎片化问题。

2.加快集体财产确权登记和规范登记工作,使各项融资的信用链条贯通。

3.加快金融超市建设。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使融资的各方面成本下降,必须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要把银行机构的产品放到一个平台上,把企业的需求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供给和需求见面,同台对接和竞争,以竞争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以竞争促进金融服务的价格水平下降,逐步缓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4.大力提高农村金融的信息化科技水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金融的各个领域。农村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信息滞后,沟通不畅,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普遍遇到了信息成本高的制约。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信息不足、使用不畅、沟通闭塞的问题,可实现足不出户的便捷金融服务,为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非一朝之功,非片面之力。必须克服思维短视和视野盲区,拓展思路、开动脑筋,一步一步推进,逐步达到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金融体系内部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普惠金融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1亿户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