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中立体主义绘画的规律性研究
2021-12-03程梦璇
程梦璇
(作者单位: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一、立体主义绘画与空间设计的关联
立体主义画派是始于1907年西方现代史的重要流派之一,又称为“立方主义”。立体主义画作中展现的对象大都经历了破碎、崩裂、重组等艺术二次处理得以呈现,一幅画中对于观者本身不再具有视点唯一性,描绘角度也呈现多元化,不管对于艺术家本身或是观者而言,都能以开放流动的视角来解读相对完整的形象表达,观者能够从画作中交错迭放的多个垂直于水平线条以及营造的网格系统中读出不确定的叙事故事表达。当人眼面对立体主义绘画感知二维平面产生的空间感,以及通过画面隐藏的网格去延续空间的猜想和阅读变得轻而易举,但是当人眼在三维的建筑空间前,同样存在的视觉规律却变得难以察觉。空间本身具备的三维视觉感不可否认,观者也会轻易地忽视空间设计同样能将多角度的垂直与水平线条置于空间秩序之中,与此同时将网格隐藏于结构之中,营造空间的可阅读性。所以了解空间与立体主义画作的关系以及存在的共性规律将能为空间设计构成方式提供更多种呈现的可能性。
二、立体主义画作中的空间规律分析
(一)立体主义的空间压缩性
传统的古典主义作画观察法多借助定点透视,通过线性透视法将观察对象描绘于一个二维平面之中,呈现于画布上的物体都符合基本的透视规律。而上文提及的立体主义画作则多运用多视角作画,通过抽象几何体的堆叠、破裂、重组等多种方式反映物体本身的形象,并更为注重物体之间的关联性,注重整体构成感的塑造,在此过程中对画面产生的空间深度多进行压缩的处理手法倾向。如法国艺术家保罗·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不同时期的《圣维克多山》展示了从印象画派发展至立体画派的过程,在不同的画作中观者也逐渐能感受其同样的取景不同的空间纵深感。经过空间深度的压缩处理后,一幅画作中的前中后变得不再明确,加上本身的多视角呈现,立体主义绘画中所表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逐渐模糊、模棱两可不易判断。
(二)立体主义的空间多义性
立体主义画作的诞生本身就是人类二维视觉艺术进程上的一场革命,文艺复兴时兴起风靡的透视原理为学院派画家带来了深远影响以及主要绘画理论依据,以丢勒、达芬奇、拉斐尔以及米开朗基罗为首的佛罗伦萨画派成为了文艺复兴绘画的代表,透视法的运用能从主流古典画作中得以发掘,这样一种具有单一视点的作画观察法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一直延续至印象派画作的诞生。立体主义画作为空间景深压缩的主要起源,但是印象画派是传递这种二维空间概念转三维的萌芽与桥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印象派绘画的印象到达峰值,人们也逐渐改变了其一贯的审美认知,充分理解色彩理念与发掘空间深度并行。人们改变了固有的观画习惯,面对立体主义画作中存在的隐形网格,视觉落点会因不同的观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延续方向,从而一幅简单的立体主义绘画会根据观者的状态以及观者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观画体验。如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的画作《弹吉他的女人》(Femme a La Guitare),观者能从视觉落点后的短时间内观察到大量的直线、斜线与曲线构成的画面,女性肩膀的嫁接延伸方式以及吉他与整体画作之间的位置关系都存在着多义解读的可能,极具重复阅读多义理解的属性。
乔治·布拉克与巴勃罗·毕加索的画作中充分表达了冲破古典绘画枷锁的情绪,在画作中大胆摒弃传统的透视观察法,将对象的不同角度刻画、拼合、分解,从画作中不难看出三维空间在二维平面画布上的奇异表达,正如布拉克所言:“我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美,而这种美在我看来就是体积、线条、快面和重量——并且通过这种没来表达我的主观感受。”
三、空间中体现的立体主义规律
“空间”一次源于拉丁文“Spatium”, 表示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也指数字空间、物理空间与宇宙空间。
人类创造空间概念延续至今,1898年,建筑学第一次被纳为“空间艺术”。对于空间认知的三个发展阶段,在立体画派诞生之前,建筑空间就已经存在,所以立体主义画作的作画规律与观察法则仅被作为分析空间构成的方法与途径,它并非是创作作品的本意,同样,正因有了立体主义观察方式才能够发现更多空间中存在的可控设计部分,并以有意的设计意图去强化空间,同时我们也能通过如此角度分析发现更多建筑空间设计作品的伟大之处。
(一)勒·柯布西耶-加歇别墅
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大要素分别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底层架空、屋顶花园都在加歇别墅中充分体现,彻底秉承了解放墙体由柱支撑的空间构成结构,空间内部分割灵活,营造了半封闭开敞的效果 。建筑本身避免了成角透视所带来的较大的空间纵深视觉效果,与格罗皮乌斯所设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不同,加歇别墅以大量平行的形态出现于建筑的正面观察视角,观者将从近到远的阅读多层与视觉相平行的立面,造成整体建筑的扁平化,长条窗户以及外围楼梯的横向延伸更加增强了总体空间的压缩感,同时柯布西耶还巧妙地通过玻璃本身的平面属性,在建筑外立面设置了长条状的玻璃窗带,将整个外立面横向等分,强化了其扁平的二维视觉效果,为建筑扁平化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张力。
(二)妹岛和世-李子林住宅
日本建筑设计师妹岛和世于1987年与西泽立卫成立SANAA建筑工作室并完成李子林住宅相关设计方案,在其于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工作的六年间受到了极大的设计风格影响,并将独特的伊东丰雄哲学与库哈斯对于空间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注入于建筑设计之中,妹岛和世的作品中体现了极度的不确定性,空间本身包容了事件的偶然与随机,同时将“轻盈”“飘逸”等建筑语言赋予空间本身,是极简风格主义的代表之一。
李子林住宅被建于东京郊区,住宅内部共为三层,空间内部分割构成感极强,妹岛在对空间平面布局设计时采用了穿套的设计手法,致使观者的行径路线被进行了重新编排规划,在李子林住宅中会感受空间带来的趣味感,并会邂逅家人,与观者以外的人进行偶遇、邂逅等交互动作。过去空间与空间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在李子林住宅中的空间是以套叠的形式呈现,所以将并置的界限打破穿插呈现。那个空间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无界;模糊界定的属性。
(三)西泽立卫-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
空间界限的解放是打破现有展示空间墙体分割所带来过于明确的“展内”与“展外”之分,又或者说是外界面与内界面的设计手法之一。展示空间职能发展之初更多承担了展示媒介的使用需求与理性功能结构呈现,空间本身缺少与内部空间的联系并缺乏可读趣味性。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曾表示“建筑中因采用了玻璃的缘故,墙逐渐变成了窗” ,运用建筑表皮材质营造空间基本结构与景深的模糊性能将建筑外墙的单一功能重新定义,展示设计的侧重点变得不再独一。不管是从空间秩序营造还是空间材质运用的尝试都使得墙体本身得到了功能上的解放,外界面将与内部展示空间越来越多地产生融合,相互渗透。
日本建筑设计师西泽立卫设计的轻井泽·千住博物馆位于日本轻井泽远郊,是仅一层高的具有文化传播属性的展示空间建筑,馆内展陈作品大多以1978年至今的艺术家作品,西泽立卫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建筑空间本身的存在感,以环境氛围作为展陈载体与背景,博物馆地面地府与地势贴合,在里面上大面积的曲面玻璃形成多个采光井,并在凿空的中庭引入绿植,使得建筑与自然穿插呈现,与周边自然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四、结语
环境、物体、人三个主要因素构成了现代空间设计的多维度全系空间关系,伴随着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和本身现代设计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尝试,在技术、经济、文化和自然需求的多维度促进之下,各行各业对于个人和集体构建社会以及社群产生了新的需求,人们逐渐开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空间,空间也不再单调地以一个容器作为其基本的职能要求存在了。所以对于空间材质与秩序设计,本文通过分析二维立体主义画作中存在的空间观察法从新的角度探寻符合现代空间设计需求的空间设计方式与呈现属性,材料应用上利用其属性特点控制空间展示的通透程度;融合程度以及开放与趣味程度来掌控空间的特性;秩序应用上从里面与平面分别对空间结构纵深延伸方向以及结构的可读性分支呈现多义解读的可能,使空间本身具有一定的反复阅读性,为空间的存在带来更多视觉上的构成体验感。建筑空间的形式解读将是我们一直不求甚解并能为三维媒介本身带来无限趣味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