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研究
——以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2021-12-03田春
田春
(作者单位: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美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哲学观和道德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课程思政”价值。因此,高校开展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既可以充分彰显美育的政治特征,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考察新时代高校美育“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实施路径;同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着力倡导的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有着相当的意义。
一、高职《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深挖课本教材,归纳模块系统
美术鉴赏是面向非专业类学生的入门级艺术美学课程。旨在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强化思想和价值,特别是艺术经典的赏析中,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基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感知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首先,在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中,我院教师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艺术认知特点,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将每个专题尽可能地集中在较单一的艺术类别上,不仅教学重点突出,又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其次,各专题的教学内容应既独立又互相联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地梳理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逐步建立知识的框架体系;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作品、作者以及观者三者间的紧密联系着手,整合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进行要点的归纳分类,形成“课程-思政”资源模块,比如爱国情感、社会责任、职业精神等内容的大类划分,避免知识点碎片化,将美术知识、实践技能、德育元素巧妙融合,让思政内容贯穿美术教学全过程,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做到以美育人。
(二)精选数字资源,整合优秀案例
现阶段网络学习提供了振奋人心的机遇,不仅对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针对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都是大有益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输的传统课堂并不符合新时代教育的本质,信息量和信息维度都是有限的,学习的作用也被弱化,取而代之的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新的学习方式而被大众所接受并喜爱,比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众多网络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已经普及开来,教师在平台建课、管课,观测整体数据,参与线上线下互动,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日志,通过直播课堂,个别指导,疑难讲解,从而进行深度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的助力也转变了教学主体的定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教育的引导者,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因此,针对课程思政优质资源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经典案例并加以整合,建立课程案例资源库,比如主流学习平台的精品课程资源、国家级媒体的文物数字资源、虚拟博物馆的实景展示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借鉴别人的模式,结合自己的认识,多渠道、多层次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解读作品背后的美学精神和人文价值,以便将德育与美育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协同育人。
(三)研究地区资源,优化教学实践
近年来,众多非遗项目进入校园,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年一代,为非遗传承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学生们通过实践与创作,去了解家乡、去认识非遗,增强其对家乡物产的自豪感。由于赣南地区宋城文化和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匠心独运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比如龙南客家围屋、会昌剪纸、兴国篆刻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研究,对于推动赣南地区美育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意义。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学会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文艺展示等活动,让地域文化特色元素与美术教学紧密相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工艺的价值和作品背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培养其职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内涵发展。除此以外,课程教学也要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亲临现场,用心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等,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文艺观,培养艺术眼光。
(四)结合社会热点,更新思政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课堂的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关注力,课堂的活跃度也难以提高,因此,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新知,扩宽学生知识的广度,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寻社会热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比如抗疫题材与绘画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带领学生对比赏析90后小伙手绘佛山版《抗疫上河图》和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方式,通过分组讨论和实时投屏互动交流,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绘画作品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所以新时代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巧用信息化软件,让枯燥的理论知识趣味化,使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化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素养。
二、高职《美术鉴赏》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
(一)激活线上课堂,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传统“满堂灌”的单一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播,更要承担“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客观地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究,改进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更多的教学方式,充分激活线上课堂,坚持“乐中学,学中乐”,顺其自然地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比如一课多师、名师同堂、直播课堂、3D演示等多样的教学形式融入课堂教学,真正转化成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又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二)开设第二课堂,活化教学形式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美术课程大多被设置为选修课,总课时量难以得到保障成为普遍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思政也大多流于形式。为了切实育人目标,学校应该开发第二课堂,以社团为主平台,为喜爱艺术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拓展了课程思政的空间,帮助学生多方位地接触艺术、感受艺术,从而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开展校园文化节、装饰美术游廊、书画社团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传播正能量的美术作品,打造“两课一化”美育环境,促进教学良性循环。
(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学生立体式鉴赏美术作品,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知识点。比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专题中,教师在讲解故宫建筑群时,大多数学生缺乏实景的体验和三维想象,仅凭借图片资料是难以形成具体的建筑概念,教学难度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应该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故宫全景地图、故宫小程序、VR技术三维游景点等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建筑布局和建筑结构,更精准地解读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遗产和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四)开展主题创作,领会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是值得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红色精神中孕育出的红色美术资源更是值得发扬的宝贵文艺财富。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美术经典作品,它们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感人的党史故事,传递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鉴赏红色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品味作品过程中深刻领会其中的革命精神和爱国力量;同时,美术鉴赏也是一门“理实合一”的课程,实践活动对于非专业学生审美自信的建立相当重要。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地区红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性内容,定期安排红色主题活动,比如历史人物剪纸、党史故事漫画、经典战役海报设计等,通过这种以赛促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知识,运用理论,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提升了课堂实践性;并且,学生也能够根据自身的创作感受,加深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引发情感共鸣,真正让这份精神在学生当下的生活中得到传承,实现个人价值。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作为一名美育教师,不仅要解决德育内容与原有美育课程的融合,更要深入思考高职美术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问题,促进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一方面,要充分体现课程特点,将美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与专业相结合,促进跨学科交流,形成一批优秀经典案例,建立美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学校应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更要重视完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优化奖励机制,量化过程性考核,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也应该明确德育责任,才能在实际教学中高效地传递价值;最后,学校在合理统筹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艺术交流平台,加强当地学院之间的联系,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大思政”育人环境。